黃立佳
【摘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前、課中對課堂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反思評估,過濾設計,可以規避教學瑕疵;重視教學過程,能夠及時反思教學生成;評價效果,應對問題缺失。
【關鍵詞】美術課堂 自主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124-01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習繪畫與制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熱愛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傳統的教師范畫,學生仿畫。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應對課堂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展開反思評估,找到教學缺失和短板,及時發現問題并展開多種形式的補救工作,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有所獲。
一、過濾設計,規避教學瑕疵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設計大多是教師參考教學模式、網絡搜集資料、綜合分析教材的結果,其契合性、針對性、科學性都有待實踐檢驗。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執行之前進行審查過濾,尋找教學設計存在的不足,將教學設計問題解決于課前。過濾教學設計需要關注幾個關鍵點:教學目標設置是否科學,課堂導入是否有激發性,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適當,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有實用性;教學環節設計是否合理;課堂訓練設計是否恰當,課堂小結是否有高價值度等。桂美版美術八年級《課程表設計》中的教學設計分為興趣導入、認識材料、創意設計、作品展評、拓展訓練等環節,教師在課前審查時,先對教學環節的用時情況進行估算。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如果將這些環節都完成,大約需要70分鐘,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師將興趣導入進行壓縮,刪除認識材料、拓展訓練兩個環節,將重點放在創意設計和作品展評上,讓學生在創作之初進行創意交流,以提升作品品質,在作品展示環節多關注其他優秀作品,從中吸取經驗。實踐證明,教師對教學設計的調整非常有必要,學生完成相關任務用時適中,美術學習收獲良好效果。
二、重視過程,及時反思教學生成
美術課堂教學過程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師的展示示范在前,學生的訓練操作在后,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特征較突出。在具體執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即時反思的意識,特別是面對教學生成時,教師要及時發現教學問題:教師解析不清、學生響應不積極、課堂氣氛不佳、學生訓練低效等。教師面對課堂教學問題,要果斷采取糾偏措施,及時調整課堂環節,強化個性問題解決策略,抓住教學生成改變施教方向和施教方法。在學習桂美版美術九年級《立體的畫——盆景》相關內容時,教師將一部分制作盆景的材料投放給學生:石頭、泥土、木塊、樹皮、竹筒、牛皮紙、貝殼、玉米衣、野花等,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制作方法。學生開始制作時,很多學生胡亂堆砌,弄得不倫不類。教師反思教學,隨即展開教學調整:讓學生反復觀看制作方法介紹,請學優生進行示范,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創作。經過多次觀看視頻和演示,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制作方法,再進行創作時大都找到了頭緒,制作起來也有模有樣了。可見,學生觀看制作方法不細致,自然會陷入被動狀態,教師及時叫停學生操作,重新調整教法,讓學生反復觀察,逐漸厘清操作思路,其學習效果很快呈現出來。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反思行動,根據教學實際展開適時調整,符合課堂教學規律。
三、評價效果,探索缺失的出路
課堂評價是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施教的重要方法。課堂教學成敗的衡量標準是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從教學效果評價中總結得失,特別是進行教學低效致因探尋,其總結價值更高。教師教學內容選擇不當、教學過程安排不合理、課堂訓練設計不科學、學生積極性調動失敗等,都是導致教學低效的重要原因。教師要針對教學實際展開反思行動,找到問題所在。在桂美版美術八年級《神秘的花山巖畫》學習時,教師展示學生根據教材傳授方法創作的作品,組織學生展開互評活動。學生觀看作品后,紛紛給出批評性評價,找出了眾多問題,有色彩不鮮明、創意差、影像不清晰、繪畫方法運用不恰當等。這樣的評價變成了批判,學生們大多情緒不高。教師隨即做出調整:現在來找找優點,要說成績。學生改變評價方向,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如有的學生評價:景色很美、用筆很認真、著色很用心、情緒飽滿、有創意、有想法等。可見,教學出現“一邊倒”的負面評價時,教師做出糾偏,讓學生只說優點,評價方向改變之后,學生心理接受有共性特征,評價效果更好,實現了教學自省。
課堂教學本身具有不完美屬性,教師要不斷修正教學方向,整改教學環節,提升課堂教學適合性;要對教學設計進行過濾反思,及早發現設計瑕疵,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思過”,獲得豐富的教學生成資源,對教學效果進行“思過”式評價,總結教學得失,形成重要的教學啟示。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