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志華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當加入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能促進學生認識和應用數學知識。本文就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論述,提出了三點具體措施。
【關鍵詞】生活元素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040-02
一直以來,數學給人們的印象都是單調、枯燥、復雜的,特別是基于小學生的生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多數學生認為數學難學,認為概念太抽象,原理太復雜,性質不易懂,自然不喜歡學習數學,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其實數學知識很多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教師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當加入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就可以激發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消除學生與數學之間的隔閡,促進學生認識和應用數學知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實現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構建生活情境,誘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數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大綱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活動,沒有重視學生的身心特征、認知規律以及數學基礎,讓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學生學習無興趣,不想學或者想學學不好的情況時有發生。假如教師能夠在課外細心收集生活實例,在應用生活元素創設教學情境時挖掘學生的興趣所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盡量把教學知識點融入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中去,營造具備濃郁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進而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有助于學生消除畏難情緒,誘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最終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
以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常見的“超市購物”現象入手,讓學生對人民幣產生感性認識,理解人民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購物情境,來加深學生對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關系的掌握等。學生參與這類活動的熱情高漲,認為這樣的課堂與現實生活相近,這樣的知識在生活中非常有用,自然愿學、愛學。教師在構建生活情境時,如果選擇的生活元素盡管在生活中存在但是比較少見,多數學生沒有接觸過,教學時就很容易出現“冷場”的局面,不但未能誘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而且還容易出現逆反情緒,導致學生不想學習,不愿學習。因此,教師必須重視生活元素的選擇,要認真思考、用心設計,保證生活元素與教學內容有直接關聯,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并具備較大的教學價值。
二、運用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理解水平
由于小學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有時會存在障礙,導致知識掌握不全面或理解錯誤。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其在數學領域的成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把抽象、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進而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教學有關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性質時,教師可以采取“看、做、摸、算”四個步驟,讓學生通過親自制作立體圖形,加深對立體圖形性質的理解。以制作正方體為例,一是“看”,教師拿出一個正方體教具,讓學生仔細觀察其形狀,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一個整體印象;二是“做”,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棒和橡皮泥制作正方體(小棒作為正方體的邊,橡皮泥作為連接小棒的頂點);三是“摸”,當學生做完正方體后,教師要求學生指出正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位置和具體數量,并且正確說出1個頂點有幾條棱相交;四是“算”,在學生了解正方體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計算正方體的總面積、總棱長等。通過以上“看、做、摸、算”四個步驟,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正方體的基本性質以及相關的計算技巧。其他立體圖形也可以參照上述步驟進行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實踐來攻克教學難點、重點,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必須要把握“兩度”:一是內容的“度”,并非所有的數學內容都要以生活實踐為依托,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適當引入生活元素,如果沒有必要千萬不要強加,以免出現“畫蛇添足”的局面;二是時間的“度”,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于生活實踐環節,把數學課上成完完全全的“實踐課”,而是要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安排適當的時間段讓學生動手操作,并且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控制,這樣才能夠實現時間效用的最大化。
三、開展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還要讓學生能夠“使用數學”,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際操作而非課堂模擬,促使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學以致用。當數學回歸現實生活時,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才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讓學生擁有記憶深刻的學習體驗。
在教學《年、月、日》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4人為一組)一次“誰的年歷最全面”的制作比賽,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制作1份獨特的年歷,最后通過投票確定比賽名次。多數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年歷制作中,并且每個小組制作出來的年歷都各有特點:有的小組把1年里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都一一標明在年歷上,并且依據國務院和自治區的放假規定對放假日期做了顯著標識;有的小組把全班同學的生日都標識在年歷中,并且統計出每個月份本班同學的出生人數等。在制作年歷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年、月、日”相關知識再次進行復習,而且還掌握了一定的數據處理方法(如搜集數據、整理數據以及匯總統計等),促進了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當然,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生活體驗時,必須要控制好活動的難易程度。如果活動太簡單,學生根本就提不起精神來參加,就算參加了效果也平平;如果活動太復雜,學生經過多次思考、摸索,甚至是尋求幫助后也無法完成,學生就會知難而退,活動預期效果無法達成,并且這種挫敗感還有可能影響到下次活動,無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設計活動的難易程度要在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這一層次上,學生經過努力獲得成功,會使其產生學習自豪感,學生再次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手足無措,也不會產生畏難情緒,而是能夠依據上次成功經驗有條不紊地開展活動,攻克難關。
正所謂“生活處處皆數學,數學無處不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調生活元素的應用,教師除了要重視“以生活情境來誘發學生探究心理”“以生活實踐來提升學生的理解水平”和“以生活體驗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三大環節,還要做好以下相應的教學輔助工作:一是注重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多媒體設備能夠幫助教師更為形象立體地展示生活現象,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保持較長的學習關注力。二是注重教學語言的使用。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也要注意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生活化語言,如果教師使用理論化的語言進行授課,學生聽不懂就容易走神,那么教學目標就無法實現。同時教師還要針對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多使用鼓勵語言,在恰當時機給予表揚,對犯錯學生不能“吹胡子瞪眼”,要耐心和學生講道理,指出其錯誤根源,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夠“對癥下藥”,也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