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運
【摘要】本文探討了在思想品德課堂巧妙運用“布白”的藝術技法,在課堂導入時、學生探究時、結課總結時進行適當“布白”,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課堂錯落有致。
【關鍵詞】“布白” “補白” 思想品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119-01
“布白”又稱留白,是藝術技法名詞,即故意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間,引發觀眾或讀者的猜想,以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引入“布白”技法,同樣可以給學生帶來思維啟發。教師在課堂導入、合作探究、結課總結時巧妙“布白”,可以從不同維度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課堂錯落有致、生動活潑。
一、導入時“布白”
學生剛剛進入課堂,思緒還沒有平靜下來,教師精巧“布白”,可以給課堂教學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學生“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需要調動思維才能獲得有效信息。
導入有多種方式,引入問題是比較常見的做法,這其實也是一種“布白”。在教科版九年級思想品德《弘揚民族精神》一課的導入環節,筆者給出魯迅先生的名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讓學生思考:這一名言說明了什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具有何種作用?愛國主義的含義包括哪些?待學生思考后,筆者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認為魯迅的名言說明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民族精神,而對于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具有何種作用,在這個環節沒有讓學生全盤說出,而是適當地“布白”,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進入教學的主要環節。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導入時給出一組問題,但只要求學生回答一個問題,其他問題不再追問,這其實是一種“布白”。什么是民族精神、它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是本課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導入時沒有必要詳細解讀。盡管不要求學生解答,但學生通過這個環節的思考已經掌握了一些信息,為學習重點做好了鋪墊。
二、探究時“布白”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時,教師要給予針對性的講解,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引導本身就是一種“布白”,可以讓學生展開思維“補白”,從探究活動中逐漸走近問題核心,形成學習認知。
在學習《走向小康》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對“小康”定義展開探究,并給出幾個生活案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它們是不是達到小康水平。案例一:一戶農民在城里買了商品房,家里還有幾十萬存款。案例二:在深圳工作的小張,月收入8000元。案例三:小黃做生意掙了幾百萬,與農村妻子離婚了,在城里找了大學生為妻。學生對這幾個案例展開熱烈討論,最終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此時,筆者引導道:小康生活是一種衣食無憂、內心滿足的生活狀態,用這個標準再來衡量一下案例中的主人公,看看結果會如何。學生又進行了一番熱議。教師提出問題、給出案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判斷,出現認識偏差是意料之中的,但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這說明問題設計很有創意。隨后教師給出小康的概念,學生據此再去分析相關案例,自然就能拿捏到位了。教師沒有直接給出小康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對這個概念進行反復推敲,學生的認知當然會更深刻。
三、結課時“布白”
課堂結束時,教師通過“布白”進行課堂小結,能夠讓學生產生意猶未盡之感。教師可以設計富有懸念的問題,或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延續課堂教學長度。
很多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習慣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梳理總結,最多提出一些復習或預習要求,學生往往置若罔聞。在《富而思源富而思進 勤儉節約文明消費》一課教學結束時,教師這樣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富而思進和勤儉節約的內容。我月工資5000元,應該算不少了,可你們看看我身上穿的都是普通的衣服,再看有些同學渾身都是名牌;我這手機也夠土的,還是翻蓋的,有些同學大概用上‘蘋果5了吧。我這樣比較不是批評同學們的消費觀念有問題,也不是抱怨我自己消費水平太低,只是有感而發。”課堂小結時突然轉向自己與學生的消費對比,這顯然是教師的故意設計。沒有直接點明學生消費觀念有問題,而是拿自己來調侃,其實就是一種“布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反思,相信學生在“補白”的過程中會有較大的思想觸動。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引入“布白”藝術技法,為啟發學生的思維創設了更多契機。教師要把握“布白”時機,給學生足夠時間去反芻、去消化、去領會,這就是“布白”思維。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