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兵,吳小美,朱友理,邱曉紅
(1.鎮江市植保植檢站,江蘇鎮江 212009;2.江蘇省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鎮江市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存在問題與對策分析
何東兵1,吳小美1,朱友理1,邱曉紅2
(1.鎮江市植保植檢站,江蘇鎮江 212009;2.江蘇省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通過對鎮江市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的調研,明確了服務組織近年來的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并從政府政策、農技服務、服務組織自身發展等層面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推動鎮江市植保專業化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專業化服務組織;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20世紀末以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特別是有知識、有文化、有體力的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大,廣大農村能勝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人愈來愈少,農民對植保專業化服務需求不斷擴大[1]。為了滿足農民這種需求,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工作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推進植保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和方向[2]。近年來,鎮江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防治風險難抵御、機防隊伍難穩定、服務規模難擴大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專業化防治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筆者在2012年對鎮江市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了農戶需求和發展現狀[3],2015年又對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展開調研,與2012年調研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提出進一步推進植保專業化服務工作的一些建議。
在鎮江市214家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中隨機選取46家發放問卷,對服務組織的發展現狀、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進行了調查。根據調查數據,對服務組織的制度建設、發展規模、服務內容等情況進行了分析。
1.1 服務組織的制度建設情況
近兩年來鎮江市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服務規章制度等管理措施越加規范。在46家服務組織中,與農戶簽訂服務合同的有46家,占比100%,比2012年增加55.6百分點;建立損失賠償標準的有26家,占比56.5%,比2012年增長46.5百分點;參與宣傳報道的有34家,占比74.3%,比2012年增長44百分點;組織或參加過技術培訓的有42家,占比91.3%,比2012年增長31百分點。
1.2 服務組織的規模發展情況
所調查的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中,平均每個組織有49位從業人員,擁有各類施藥器械60.5臺,其中擔架式噴霧機12臺,占19.8%,機動彌霧機48.5臺,占80.2%。今年已有少數農戶或組織購買了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因數量較少未列入統計范圍。擔架式噴霧機保有量在5臺以上的有20家,超過10臺的有12家;全承包服務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有33家,超過133.3 hm2的有20家,但只有4家服務面積在333.3 hm2以上。通過機械保有量和從業人員理論作業能力與實際作業能力的對比,可以看出鎮江市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的規模和服務面積仍然偏小,近兩年來增加不明顯。
1.3 服務組織的內容多元化情況
被調查的服務組織中,提供植保專業化防治服務的有46家,開展農機服務的有22家,開展供種育種服務的有26家,提供農資服務的有11家;同時提供兩種服務的有10家,提供3種服務的有16家,提供4種服務的有5家,只提供病蟲防治服務的還有15家。服務組織如果開展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等多項服務,凈收益明顯高于僅開展植保專業化服務,有利于提高服務組織開展服務的積極性[1],有助于提升鎮江市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生命力。
在2012年進行的農戶植保專業化服務需求意愿調查時發現63.5%的農戶(種植面積的88.5%)愿意接受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2],而2014年鎮江市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面積僅占應防面積的60.4%。依照市場規律,市場有需求、產品有利潤,產品生產水平就會有提高。而被調查的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中只有10家擴大服務面積,36家保持或縮小了服務面積。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分析,將影響服務組織發展的因素進行了排序:各因素中對服務組織發展影響最大的是風險大和雇人難的問題,其次是技術弱,再次是管理差和收益低(圖1)。
2.1 防治服務風險大
風險是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存在的生命線。風險大,束縛了服務組織擴大規模的意愿,增加了穩定機防隊伍的困難,降低了服務組織的收益率。植保專業化服務的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病蟲害防治的風險。由于病蟲害特別是一些暴發性病蟲害,準確預報難度大,加上抗藥性變化,科學、合理、適期用藥難度大,防治效果難以保證,容易與農戶產生一些糾紛。在作物遭受一些自然災害時,農戶易將災害歸結到服務組織的防效差上來或者因為受災根本無法支付服務費用。第二,聘用人員作業的風險。長時間連續施藥作業對作業人員影響很大,中毒、中暑的風險較大。而按照勞動法,機防隊員在服務組織聘用期間,如果出現意外傷害、生病等情況,在服務組織沒有給機防隊員投保的情況下,不管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服務組織都要承擔賠償責任[1]。一旦服務組織遇到特殊情況造成承包失敗,就會出現“放牛娃賠牛”的情況,進而導致服務組織解體。

圖1 制約服務組織發展因素重要性綜合得分
2.2 服務組織雇人難
根據服務組織的機械保有量,理論上每個合作社的機械日平均作業能力達193 hm2,46家合作社可每次開展專業化防治面積約2.66萬·hm-2;但是每個合作社從業人員日平均作業能力僅98 hm2,46家合作社可每次開展專業化防治約1.35萬· hm-2。2014年46家專業化服務組織共開展全程承包服務面積8 200 hm2、代防代治服務面積4 053 hm2,共1.225萬·hm-2;合作社從業人員實際作業能力88.8 hm2·d-1,已接近其理論作業能力(98 hm2·d-1),卻遠未達到保有機械理論作業能力(193 hm2·d-1)。機防隊伍的不足明顯制約了服務組織服務面積的進一步擴大。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機防手年收益低。以每人每次病蟲防治服務面積8 hm2(3 d),每公頃收費150元·次-1,每年夏秋兩季開展病蟲防治8次計算,年收益僅0.96萬元。而隨著打工收入的逐步提高,農村強壯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植保服務組織越來越難以組織具有較好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作業人員從事植保作業。對鎮江市專業化服務組織機防手的調查顯示,作業人員年齡普遍在50歲以上,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學為主;50歲以下的機防手多是種植面積在6.67 hm2以下的種糧大戶,且以男性為主(圖2)。作業人員年齡過大身體素質明顯下降,學歷不高技術學習與接受能力不強,男女比例懸殊進一步增加了服務組織的用人困難。

圖2 服務組織從業人員基本情況調查
2.3 普遍缺乏技術支持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技術要求高,從業人員不但要了解農作物病蟲害基本識別方法,還要懂得植保機械使用和維修技術等。由于缺少專項培訓經費,服務組織及從業人員培訓機制尚未完善,不少合作社未長期開展業務培訓。調查中發現,91.4%的合作社開展過技術培訓,但是培訓次數超過3次的僅有5家;從業人員中參加過技術培訓的僅在30%左右。所調查的46家合作社的防治信息均來自于植保站或農服中心,但是自身擁有植保員或專業技術人員的只有2家,能夠準確識別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和防治的為數不多。
2.4 行業監督和組織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開展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時間比較短,整體規模還不大,無論是行業管理,還是專業化組織內部管理都還有待完善。目前大都還沒有建立有關行業準入制度,缺乏涉及病蟲害防治的防效評定、藥害鑒定、考核制度、信息共享、服務費用收取、防治糾紛解決、機防手勞動保障等一系列的標準和制度。雖然在此次調查中管理差的綜合評價得分不高,但管理和考核制度對服務組織抵抗風險、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農機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必須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植保技術為支撐,以農機服務作保障,以隊伍穩定為根本,重點突破種糧大戶和萬畝高產創建片的統防統治工作,走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作之路,才能真正讓病蟲防治專業隊伍不斷壯大、水平不斷提高。
3.1 強化行政推動,加強考核管理
強化行政推動,積極爭取政府支持。2013年鎮江市政府出臺《關于印發鎮江市鄉鎮農業農經服務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文件,將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作為重要任務納入對鄉鎮的考核內容,統防統治工作正式由部門行為上升至政府行為,促進了專業化防治工作快速發展。加強農業系統農業農經考核,將100個全程承包專業化統防統治千畝方創建工作納入鎮江市農委對各轄市區農業農經考核內容,強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扶持方向
充分利用好現有政策,加強資源整合,統籌糧油高產創建專業化服務資金、專業化防治專項補貼、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植保機動藥械補貼等政策,形成合力,集中安排用于專業化防治。在充分發揮政策作用的基礎上,向上年度專業化服務中表現優秀的合作組織傾斜(規模擴大、面積增加、質量提高),促進一批植保專業化服務模范合作社的涌現。在利用好現有政策的同時,積極爭取新政策。加大植保機械購機補貼力度,專業化服務組織憑“四證”可提高補貼額度,提高高效藥械—擔架式噴霧機、自走式噴霧機的補貼比例。2015年3月鎮江市農委聯合財政部門針對專業化防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出臺了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市級扶持政策,在國家和省級購機補貼的基礎上,每臺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再由市級財政補貼2萬~3萬元,促進自走式噴桿機數量的快速增長。
3.3 善用政策性保險,引導商業性保險
以小麥赤霉病、水稻稻飛虱、稻瘟病等遷飛性、氣候型流行性病蟲害為重點,研究提出爆發性病蟲害引發作物減產的政策性保險建議,由中央、省市、服務組織共同參與投保。積極引導保險機構推出暴發性病蟲害的商業性保險,提高專業化防治組織應對農業風險的能力;針對農機手在作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農機事故及人身傷害風險,完善機防手人身意外保險制度,由財政和專業化組織共同出資,為從事機防工作的人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為機防手提供保障,達到穩定隊伍的目的。2014年丹陽市委、市政府創新思路,決定將小麥赤霉病二次防治工作與農業保險工作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變災后理賠為災前防范。農業保險提前介入,農民免費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辦法,取得了農民開心、農保稱心、政府舒心的多贏效果。
3.4 完善培訓制度,加強技術指導
一是完善植保專業化組織牽頭人培訓制度,設立專項培訓經費,對已經注冊開展植保專業化防治的合作社牽頭人進行集中培訓,提高牽頭人管理水平;二是完善植保機防人員崗前培訓制度,對機防手開展崗前培訓,培訓合格后發放上崗證。同時結合農民培訓工程項目的實施,定期為機防人員開展業務技能培訓,提高服務能力,促進專業化防治快速發展。
通過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對接專業化服務組織”活動,每名專業技術人員對接3個專業化合作社,通過開展技術指導,傳遞病蟲防治信息,提高專業化合作社服務水平;利用農業綜合示范基地、高產創建項目等加大技術示范與推廣力度,“眼見遠勝耳聞”,對種糧大戶和服務組織的技術接受能力和意愿有重要作用。
3.5 完善規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同時各級植保部門要積極指導和幫助合作組織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對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損失認定標準、服務流程上墻、簽訂服務合同、田間作業記錄、從業人員資質、防治效果評定、矛盾糾紛調處等做出明確規范。2013年鎮江市植保部門在廣泛調研和組織座談的基礎上,牽頭制訂了《鎮江市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損失認定標準(試行)》,損失認定標準的出臺,進一步規范了專業化防治行為,對植保專業化防治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3.6 服務內容多項化,服務組織多元化
植保專業化服務存在鮮明的階段性和季節性,限制了服務組織和機防手的用工時間、年收益。而服務組織如果擴大服務內容,同時開展農機、植保、供種育秧、農資等多項服務,凈收益明顯高于僅開展植保專業化服務[1]。
發動鼓勵涉農企業,特別是農資流通企業,積極參加專業化統防統治。對于不具備成立合作社條件的種糧大戶也可以組成專業防治隊伍,承擔合作社承包的防治任務等。
3.7 引進高效機械,提升作業效率
鼓勵專業化組織配備高效優質施藥機械,逐步減少背負式噴霧機的比例,鼓勵購買擔架式、自走式噴霧機,在不提高收費標準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工效獲得更多收益,解決機防隊員難聘請(降低操作人員需求,降低勞動強度使女性參加服務的可能增加)和防治隊伍難穩定的問題。同時通過裝備技術提高防治水平,避免人為操作因素對施藥質量的影響。
[1] 刁春友.制約植保專業化服務發展因素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9):52-54.
[2] 金茂義.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230-231.
[3] 朱友理,邱曉紅,吳小美,等.基于Logit模型的農戶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5(4):121-124.
(責任編輯:張瑞麟)
S435
:A
:0528-9017(2016)12-2106-04
文獻著錄格式:何東兵,吳小美,朱友理,等.鎮江市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存在問題與對策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2):2106-2109.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59
2016-06-23
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4]218)
何東兵(1980—),高級農藝師,研究生,從事農作物病蟲草害測報與防治工作,E-mail:3699798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