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東華
關鍵詞:“非指示性”;體育課堂
傳統的“指示性”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指示著學生,一切由教師說了算。教師在上課前就給學生規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甚至連哪個問題該怎么回答,該由誰回答都規定好了,學生只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非指示性”教學改革的動機很簡單,只是出于對傳統的“指示性”教學的不滿意,對教師高度控制課堂、漠視學生存在、忽視學生生命活力的不滿意,想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還給學生。同時,又對西方的“非指導性”教學進行調整,不從教師中心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中心,而讓教師和學生都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師生間相互教育,共同成長。本人以一節體育課的教學課例來談談“非指示性”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課例呈現
教學內容:排球的墊球。
1、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正確的排球雙手墊球動作概念,清楚墊球時球與手的接觸點及手臂的動作。(2)通過學習使學生在自練自習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3)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步驟:(1)自行理解。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個排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愛好自行玩球,讓球“彈”起來。此時,他們可能用手拋球、單手發球或者頭頂腳踢球……當然,也有的同學可能了解一點排球的墊球動作,就直接的用雙手墊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能力,將排球玩動起來,都能創造的使手中的球彈起來。(2)確定方向。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確定今天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向。教師一般不作決策,僅僅起一種組織作用,讓學生自己先選擇,確定后進行討論,得出課堂主題——雙手墊球。
3、深入研究。同學們認識到課堂主題之后,就進入到真正的練習階段,本次課的目標主要是了解墊球時球與手的接觸點以及手臂的動作。此時,教師也不明確的指示學習目標,只讓同學們繼續練球,看看他們有什么新的發現。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能有所領悟:雙手墊時兩手要握緊(手的握法);肘關節要擺起來;球在手上的位置要好,不好的話球要亂飛……不過,他們還不能做出更正確的動作,還不能明確手的正確接球點。
4、小組討論。根據自己的學習效果,同學們分成規定的組數進行討論。經過不同學生的學習心得,得出若干結論。人多力量大,往往小組中能得到一些比較正確的想法。
5、全班交流。討論后,每組選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研究結果。然后進行全班交流、統一意見。有的小組提出:“雙手擊球時手臂不能彎曲,要不球老是要往后面飛出”。有的小組剛提出疑問:“球不知道到底打在手的哪個部位好,打在手腕上容易亂飛、不穩定”。馬上就有小組提出:“球應該打在手腕的上方,可是又好象打不出力量,球擊的打不遠”。此時,真想馬上插嘴將他們的疑問一一解答但還是忍住了。既然他們都能發現問題,而且并沒有把大方向搞錯,就讓他們繼續探索下去,慢慢體會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交流中對墊球有更新的了解。
6、引導補充。等到學生們交流結束,我才作了一點點補充。畢竟他們自己的交流不是很正確或者表達的方法不是很好。當然,我也說的不多:“那么,擊球時,我們的手臂能不能不屈?擊球時兩肩再往上提下看看好不好”?馬上就有同學在下面做起了動作——樣子就出來了!我又提出:我們發現球擊在手腕上經常亂飛,那是因為什么原因呢?就有同學回答:是因為這里的接觸面不平整!于是我不失時機的說:那我們兩手合起來伸直之后哪里最平整呢?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手腕上方。
二、可行性
“非指示性”教育的核心命題是“把人當作人”,其中蘊含著三層要義:師生平等;真誠對話;自主成長。這與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又不謀而合。
第一,在關注學生學習選擇性上一致。“非指示性”教育的“二不”之一是“不指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文本特點,自主(或獨立或共同)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目標。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正是需要學生們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第二,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上一致。“非指示性”教育的“二不”之一是“不指示問題答案”,教師不作現成的標準化的灌輸,鼓勵學生自主(或獨立或共同)探究,同時鼓勵學生多元解讀,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樣就是為了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能力。
第三,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上一致。“非指示性”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并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表達自己的初讀感受、研讀心得等。“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就是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教學,使學生在不同與別人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狀況下,都能得到更高的評價,滿足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
三、教學策略
為了能更好的上好體育課,體育教師應該找到更好的方法,具體的我們就采用這樣幾種策略:
第一、備教材。“非指示性”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只要在邊上稍微的點撥下,實際上在上課前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備課,準備更多的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據各種年齡檔的學生技能水平來設計內容,要能巧妙的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去注意哪個位置,哪個動作!
要跟同事進行學術交流,相互學習經驗。課時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學習技能情況。強調同學們在上課時進行小組合作、互相評價。爭取學的更快更有效率!
第三、重過程。現在教學提倡“過程性”,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理清思維過程,并能用比較清晰的,有條理的語言來表述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新知識新技能!
第四、遷移法。體育活動中有許多東西是相近的,我們可以提供相似的教材,比如投擲中的頂髖這個動作,在投擲中都能體現。根據多種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將學習所獲得的結論或方法運用到新的問題情景中,以其得以鞏固和深入。形成問題解決策略的遷移能力!
當然此模式存在“課時量大”的問題——一節課只能學習一個內容,與時下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課時安排、教學途徑和方法有差異,而且很多動作技能的東西也不能靠憑空的想象就學得會的,所以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