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力維
關鍵詞:自主互評互改;作文難題
教育界春風化雨,讓大家期盼已久的新課程改革正式推行。新教材的運用如同春雨般點點滋潤祖國花朵。在大家歡欣鼓舞之時,我們面臨著更加艱巨更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如何在“老大難”作文教學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問題。在此,我根據自己幾年的教學體會談一點看法。
我們在大力提倡教師下水,鼓勵教師身先士卒積極寫作的同時,我覺得不妨讓學生上岸結網,批改作文,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隨著語文考試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據了初中語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績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語文成績的好壞。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師生頭疼的了。連魏書生老師也稱:語文老師最苦的差事就是批改作文。對學生來說——作文難寫;對老師來說——作文難批。學生對作文沒興趣,語文課即至少失敗一半。長期以來,在此種情緒的影響下,作文成了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礙了作文成績的提高。
作文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作文的主體是學生,作文教學中必須確立“自己寫、寫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意識。然而現在的許多作文教學,或多或少違背了作文實質,出現厭學等一些不應該出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一、心如枯井,沒內容寫
作文課上,往往老師唾沫飛濺滔滔不絕說了大半天,然后布置學生寫作,一個個把筆管當棒棒糖咬,難以下筆。“教室——宿舍——食堂——廁所”四點式的枯燥學習生活和繁重的學習壓力抑制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成天游弋于試題、答案的汪洋大海,而“減負”也只能是”春風不度教師關”。電視不能看,報紙不讓讀,文娛活動幾乎為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訓練題。致使學生搜腸刮肚,也還像個“士兵”,舉筆無措。例如,布置學生寫一篇以“老師”為話題的作文,學生往往在作文中讓老師廢寢忘食工作熬夜批改作業,或讓老師帶病上課,或讓老師的白發過早的脫落,或讓老師舍家為校嘔心瀝血,除此之外,鮮有它意。就連“母親”、“頭發”有些學生這樣的話題也常常愣神半天不知道能寫什么。無病呻吟,內容空乏之作來充數。
二、恨之憤之,缺少興趣
興趣激發熱愛,而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苯虒W生作文,能否激發、點燃他們強旺、持久的興趣之火,是其有無辦法的重要標志。擁有了興趣,學習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進而就有了成功的墊腳石。興趣的喪失是老師的教學最失敗的體現,如學生厭煩作文,視其為沉重“包袱”,提起來即“頭疼”,寫起來就“對付”,這反映了主體想像力、創造力的危險萎縮,其后果非常嚴重。即使老師教的再有用,學生的思想已游離身體,往往“身在教室心在外”,老師的良苦用心皆付諸東流,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教師的悲哀。
三、隱性反應,時效性慢
導致作文成為學生的眾矢之的的原因,很大的一方面,是由于作文不同于自然數學等課程的特殊性。首先,作文的教學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它是一種隱性反映的課程,選材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描繪刻畫,引經據典,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葉圣陶也說:語文學習是一個漸漸積累的過程,決不是短時間能夠的學好的。其次,評價批閱滯后,老師批改任務繁重,往往一個老師一周有上百篇作文,老師很難在一兩天內完成,很多時候只是敷衍了事,沒能細細批改。學生完成作業后渴求肯定的欲望很難立刻滿足。還有,由于老師喜好觀念不同,導致很難對學生的作文水平作出一致的評價,甚至會讓學生覺得自己不進反退的錯覺。
四、千篇一面,缺乏創新
上作文課老師必定先講套路、定中心,學生寫作時也必須依照模式順著套路,否則不合要求。由此,學生的作文越來越“合乎要求”,但是寫作主體原有的那份個性和靈氣也被規范消磨殆盡了,原有的變通力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在這種模式化的套路訓練下,學生的作文自然是千文一面、千人一腔,是教師自身的風格的克隆,是從同一個模子里出來的復制品,猶如自來水,千家萬戶一個樣,平淡無味。
五、固守其位,模式僵化
一個教師在幾年的作文教學中,都固守相同的教學模式,即: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顯然,這種模式輕視學生自身的主體能力,也忽視了作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勢必會造成嚴重后果:教師教學無特色,學生作文無特色,寫作無能力。甚而有之,不是讓學生依照協作規律循序漸進的訓練,而是遇到什么題目或體裁寫什么題目或體裁,更有甚者課沒備好上不了講臺時,則臨時想個題目讓學生作文打發時間。這種作文教學方式只能引導學生在應試教育的迷陣中兜圈子,到頭來學生對寫作真諦的認知還是云遮霧罩。
長此以往,學生又怎能不對本應洋溢著鮮活的生命色彩的作文漸生厭倦之情乃至喪失信心呢?現代素質教育、新課程教育改革為作文教學找準突破口——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形式的運用。為此,鄙人認為,讓學生調換批改作文是切實可行的,能夠糾正時弊。
我們經常強調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放在指導學生自治管理上,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性自學能力上。魏書生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十分重視學生的自立、自治。他還認為這種情況下的語文教學"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這一點很切合我們現在強調的“學生自主”。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書中還強調:要加強學生“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的能力。而在考試的“指揮棒”下,一味的讓學生多寫多練,讓學生一味處于被動地位。我們要勇于打破這種傳統教育思想束縛,要培養學生懷疑、批判精神。創造性思維的生命力在于懷疑和批判,沒有懷疑和批判就不會有創造。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有效方法,文壇上流傳著不少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養成學生自改習作的習慣。葉圣陶先生當年曾大力提倡,積極主張學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綱也要求學生養成“多寫多改”的習慣?!昂梦恼率歉某鰜淼摹?,這是公認的事實。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精美。教師應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多方面培養學生自改的習慣。
每接新班時,就教給學生講評,先學別人作文的優點,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點,提出改進意見。教師評出優秀習作讓學生評賞,與自己的作文比較。對帶有共性錯誤提出來讓大家分析、比較,總結出教訓,擬定修改方案。然后,重點指導學生獨立分析自己的作文,綜合同學、老師意見,學習運用人家作文優點,改出高質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