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菁
【摘要】該文針對美術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幼兒自主合作性不強,教師隱性指導不充分,師幼互動指導單一性,幼兒欣賞評價能力不足等問題而提出來的新的美術教學方法——“討論墻”。進而從“討論墻”的“討論區”、“提示區”、“互動區”、“賞評區”四個方面介紹“討論墻”的使用方法。
【關鍵詞】“討論墻” ?幼兒園 ?美術教學 ?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88-01
美術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方面,作為提升幼兒素質,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很多幼兒園老師對此作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提出了許多有效方法。但是現今幼兒園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仍是以注重培養幼兒繪畫技能、關注幼兒創作過程為主的呆板美術教育模式,并未讓幼兒真正做 到“多聽、多講、多動”。從而導致,美術教學中仍存在幼兒自主合作性不強,教師隱性指導不充分,師幼互動指導單一性,幼兒欣賞評價能力不足等問題,為此筆者經過多年教研及實踐研究,創設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本文從“討論墻”四個功能區:“討論區”、“提示區”、“互動區”、“賞評區”介紹美術教學新方法——“討論墻”。
一、“討論區”——用圖示討論方法,提升幼兒自主合作
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選擇忽略幼兒小組合作,因為在實際教學中,幼兒合作創作,尤其當美術活動以小組合作形式出現、開展都是較困難。幼兒能力差異大,用語言溝通分工、想法等不夠具體,容易在活動中產生分工不明的爭執,從而導致美術教育中幼兒自主合作性不強。而“討論墻”中——“討論記錄區”正好彌補幼兒自主合作交流障礙,“討論記錄區”是讓幼兒用圖示記錄方法,記錄并討論幼兒整個活動過程,包括分工、討論、設計等。在“討論墻”討論區內,幼兒用“圖示”表達自己的交流,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提供不同的材料輔助,如在美術活動前,幼兒可以在“討論墻”上提前自由選擇要合作的伙伴,小班用動物貼表示,中班幼兒自己畫號數表示,大班幼兒用寫自己名字進行記錄。在幼兒進行合作美術創作時,中大班幼兒請組長用繪畫圖示記錄在“討論墻”的討論記錄區內上,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理解分工,協作完成美工作品的同時讓幼兒養成有計劃創作前有思考,心里有底。而小班幼兒則可以由教師代筆,幼兒說,教師記錄。當幼兒在活動時忘記前期的討論和分工時,還可以到“討論墻”尋找討論內容,進行回顧,幼兒創作中也可以根據創作的過程隨時調整討論內容,讓活動更有序、有計劃進行。
二、“提示區”——用圖片、標志提示方法,突出教師隱性指導
現行美術教育中,教師為了讓幼兒的具有創作預期,往往以顯性指導為主,通常以示范、范圖展示,這樣的指導過于直接,不利于幼兒內化學習,這時,教師的隱形式的啟發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討論墻中的“提示區”將突出教師隱性指導——教師用圖片、標志提示方法展示出教學中的藝術美,讓幼兒發掘藝術美。教師在活動前,將活動中需要豐富幼兒了解的經驗以圖畫形式展示,教師配上提示性的指標、圖示,引導幼兒根據圖標提示觀察中自覺發現細節,讓幼兒在活動前充分地看,并用筆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特別喜歡的地方,有利于幫助幼兒細心觀察、全面了解美術創作的對象、加深感受、豐富感性經驗。同時打破了教師只能利用活動時間引入教學的時間限制,這里教師可以提前一周甚至一整個學期設定主題,讓幼兒去觀察藝術美。同時還可以用做美術環境創設滲透,墻面展示泥工、手工、撕剪紙張,還可以利用作對進行的美術主題活動進行說明。也可以在進行一節活動前,將所學內容在“討論墻”——“提示區”內懸掛、粘貼。讓孩子做有準備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幼兒內化。
三、“互動區”——用記錄問題方法,豐富互動指導多樣性
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僅僅依靠師幼互動這一單一形式指導幼兒,尤其當幼兒在美術活動中陷入困境,非常急需要教師的幫助時,教師會因為需要指導的人多而忙不過來,拒絕幼兒的需求,這樣容易影響幼兒互動積極性。討論墻中的“活動區”,讓幼兒用記錄問題方法,尋求教師或同伴的互動指導。可協助教師指導,將互動指導由師幼單一性提升到“師幼活動”“幼幼互動”,豐富了互動指導的多樣性。當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時,不用馬上舉手呼叫教師幫忙,而是自己到“討論墻”上的“互動區”專欄,將不懂的問題用簡易的求助信號畫出來(小班幼兒直接找求助標志黏貼,并貼上自己的頭像),然后坐在位置上安靜等待。當有幼兒提前完成作品,而教師還無法指導時有問題的幼兒時,提前畫好的幼兒可以到“互動區”前,幫助有疑問的幼兒解決困惑。 同時在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美術活動中的難點問題以“工作紙”“提示卡”“制作步驟圖”等黏貼于“討論墻”,用提示標志代替教師指導,幼兒不懂時直接到“互動區”上找尋答案。
四、“賞評區”——用科學技術展示方法,提升幼兒欣賞評價能力
對于美術活動,幼兒在活動中渴望表達自己想法,但是當他們討論或者與他人交流時,容易打擾其他還在創作的幼兒。以往教師為了活動常規,通常采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容易挫傷他們活動的積極性,干擾他們的交流。這就需要討論墻中的“賞評區”——讓教師專設空間,用科技技術展示方法,讓幼兒互相欣賞,給幼兒相互欣賞的互動空間,提升幼兒欣賞評價能力。 教師可在該區設置了科技設備支持,教師投放相機、IPAD等科技設備,給孩子適當保留語言空白,解放幼兒的嘴巴,為幼兒提供語言交流的機會。畫完或者想交流的幼兒,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拍攝,放到“討論墻”——“欣賞評價區”上,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大膽放心地說。相應的教師提供一定數量的獎勵貼紙,幼兒可以為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進行打分,點贊。同時還能在該區的“大家一起說”的留白處,用圖示畫代替文字,畫出對別人或自己作品的想法,在這里,幼兒是寬松,無拘束的環境,他們能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感,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討論墻”——“欣賞評價區”的設置,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讓整個活動中,先完成幼兒先交流,避免了幼兒不必要的等待,同時完成的幼兒留下了交流的圖示、想法等,方便于所有人都完成后,教師與幼兒的欣賞講評。
“討論墻”是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應運而生的新教學方法,給幼兒留出合作創造空間,充分拓展幼兒的思路,提高創作能力。因為是新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待解決的問題,如如何擴展運用到其他領域,如何更好促進幼兒與墻的互動等,需要我們在接下來的實踐中繼續改進,不斷完善,力求成為更完善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黃露.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常見誤區及解決策略[J]. 才智. 2016(11)
[2]王雨楠.探究當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新變化、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 美術教育研究. 2015(19)
[3]張玲.淺論對幼兒美術學習興趣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