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王曉榮+++余曉玲+++黃慶雷
【摘要】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一直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如何構建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成為轉型發展高校教育改革的難點。本文根據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分析目前應用技術型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監控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過程化人才培養監管”、“全方位人才培養評價”、“全員服務教學中心意識” 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理念,并以此制定有效合理的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 ?質量監控 ?評價機制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Z179,2015JGZ181,2015JGA42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30-01
一、當前高校質量監控體系存在的問題
1.監控內容過于單一。目前,高校質量監控中普遍以理論教學為質量監控的重點,對理論教學各環節有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而對實際、實習、實訓等其他教學環節的監控和評價體系卻嚴重缺失。僅僅以理論教學作為監控重點來設計整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與國家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技術型人才向左的,同時也易造成實踐教學質量監控的缺失[1]。
2.教學質量監控主體過于單一。目前教學質量監控主體大多數以學校為主,且監控職能附屬于教務處或教育教學督導組,企業、行業、政府等社會主體參與甚少。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監控,實踐教學環節是質量監控的重心,而該環節中缺乏企業的真正參與,使得對學生實習實訓環節的監控流于形式,無法對職業能力訓練和職業能力養成做出客觀評價。
3.監控對象過于單一。縱觀整個人才培養監控過程,監控重點更多集中于教師理論課堂教學過程,而對于教師在實踐課程教學、教師課程考評體系中的監控可謂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監控就更少。對教學服務管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管理過程的監控就更無從談起[2]。
二、構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的理念
1.建立全過程化人才培養監管體系,完善人才培養監控內容。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只有落實好人才培養各環節才能保證培養出高質量人才,因此在質量監控體系中僅僅關注教學過程是遠遠不夠的。技能型人才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想適應的人才,因此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之初就應該考慮對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課程體系的構建、師資隊伍的建設、實驗實訓平臺的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等方面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的契合程度,并將這些方面全部融入到人才培養監控體系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2.構建全方位人才培養評價系統,對人才培養各環節監控全覆蓋。要培養出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就要構建全方位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一方面因為應用型人才不同于傳統的學術型人才,其特點是要圍繞地方經濟和產業服務,因此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到整個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到實驗實訓基地、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都需要進行評價和監控,看看是否服務與地方經濟和產業;另一方面,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夠用的理論知識,還需要過硬的實踐操作本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知行合一,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所以在評教體系里面不僅需要完整的理論教學評價體系,也需要科學完整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3]。
三、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的探索與實踐
1.選擇多元化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主體。第一,成立各級校企合作理事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應用技能型人才需要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特點,校企合作理事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需要對新專業的設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實驗實訓室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選擇與共建方案等進行論證和審定,從源頭上把握整個專業建設的方向,使整個專業建設是符合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是學生在就業是具有競爭力。第二,優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信息反饋機制,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束的時候對教師進行評價的模式,開展課程中隨堂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座談等方式及時了解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動態,并行程反饋機制,及時改善教學方式方法,保證教學質量。第三,與第三方質量評價機構合作,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公信力。通過與校企合作理事會各理事單位保持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各理事單位實習實訓和就業學生的動向,同時與第三方評價機構麥可思合作保證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
2.增加監控內容,覆蓋人才培養各環節。第一,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開始,邀請校企合作理事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參與和論證,保證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體系建設中符合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需求。第二,將實踐教學監控提升到與理論教學同樣高度,開展實踐教學檢查和評價專項工作,利用校企合作理事會資源共同實施實踐教學、制訂實踐環節的質量評價標準,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準入制,并納入實踐教學常規檢查中。對于專業性強與行業接軌多的校內實訓課程,要利用校企合作理事會資源,邀請行業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共同授課,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把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第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監控。注重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過程監控,通過教室的監控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進行監控,同時通過課后和隨堂作業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
3.創新監控方式,優化教學質量評價的方法。傳統的質量監控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學生信息員、教學督導、教師教學評教等數據采集,這些數據采集相對主觀,有時很難保證其準確性。而目前很多學校的信息化系統可以提供更為客觀的數據來源。例如教室安裝的監控系統,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對教師的教態和學生聽課時的表情了解一個教師和學生的上課情況,又如現在很多學校都上了幕課系統,可以通過學生對幕課的選擇和在幕課上操作來及時了解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情況[4]。
總體來說,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而不簡單是一個教務處和相關教學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學校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人才培質量監控中,不僅要遵循教育科學的規律,更好按照學校的自身的特點,不斷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改進和完善我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5]。
參考文獻:
[1]張其敏,王光明,劉竟成.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5(13),29-31
[2]何春林,呂建軍,劉義.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57-61
[3]鄭焰英,陳東生.探析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J].淮海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人文縱橫),2010(9),113-115
[4]周學林,李姣芬.校企合作視角下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優化機制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6(20),32-33
[5]姜嵐.就業能力視閾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的變革[J]. 高教探索,2015(12),33-36
作者簡介:
王萌(1979-),男,在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