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鴻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
中孕期胎兒肢體骨骼畸形的超聲診斷價值
張雁鴻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觀察和探討產前進行超聲診斷胎兒四肢骨骼系統發生畸形的情況,針對不同孕期檢出率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臨床診斷和預測胎兒肢體骨骼畸形提供客觀的理論依據。方法:入選于我院進行產前超聲篩查的孕婦2380例作為研究觀察對象,對產前超聲診斷為肢體骨骼畸形的胎兒進行引產后經放射線診斷和尸檢結果證實均存在肢體骨骼畸形,分析產前超聲檢查對胎兒肢體骨骼畸形檢出情況,并針對不同孕期的診斷準確性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經篩查結果顯示,2380例胎兒經孕婦產前常規超聲檢查出現肢體骨骼畸形28例,肢體骨骼畸形發生率為1.18%。對不同類型胎兒肢體骨骼畸形進行超聲篩查結果顯示,經引產或尸檢證實例數為45例,其中產前超聲診斷符合率為62.2%,產后證實率為37.8%;針對不同孕周胎兒肢體骨骼畸形超聲篩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孕18~24周檢出率高達93.75%,孕25~32周檢出率高達93.33%,其檢出率明顯高于孕11~17周(37.5%)及孕期>33周(50%),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產前超聲檢查診斷胎兒肢體骨骼系統發育畸形準確率較高,同時具有無創性、可重復性、安全性等優勢,特別是中孕期進行超聲診斷大大提高了畸形的檢出率,因此在中孕期進行超聲診斷是產前診斷胎兒肢體骨骼畸形的有效手段。
胎兒肢體骨骼畸形; 超聲診斷; 中孕期; 產前診斷; 臨床價值
為了進一步探究孕婦在產前進行超聲篩查胎兒肢體骨骼畸形診斷效果,并針對在不同孕期階段進行超聲診斷的效率進行探討,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入選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進行產前超聲檢查的孕婦2380例作為研究觀察對象,年齡22~44歲,平均年齡(28.6±3.7)歲;胎齡14~40周,平均胎齡(28.1±6.1)周。經過超聲檢查診斷為肢體骨骼畸形的25例,其中初產婦14例,經產婦11例,超聲診斷的胎兒經引產后X線檢查或尸檢結果顯示確有肢體骨骼畸形,且無合并畸形存在。
1.2 方法:應用GE Voluson E8和Siemens 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3.5~5MHz頻率探頭,篩查孕婦胎兒均進行常規產前超聲檢查,對胎兒各項生長發育指標進行規范化檢查,其中包括胎盤、羊水及臍動脈血流參數等,后依次檢查胎兒的解剖結構,包括顱腦、面部、脊柱、心腔、腹部器官、腹壁、臍帶等,采用連續順序追蹤法對胎兒的四肢進行重點觀察,由肢體近端開始掃查各肢體,沿長軸連續追蹤至末端,依次判斷肢體及其內部骨異常情況、形態、位置、肢體姿勢以及活動情況等,同時也要追蹤掃查短軸切面,如發現肢體骨骼畸形即時測量并記錄。
2.1 篩查結果:經篩查結果顯示,2380例胎兒經孕婦產前常規超聲檢查出現肢體骨骼畸形28例,肢體骨骼畸形發生率為1.18%。對不同類型胎兒肢體骨骼畸形進行超聲篩查結果顯示,經引產或尸檢證實例數為45例,其中產前超聲診斷符合率為62.2%,產后證實率為37.8%,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胎兒肢體骨骼畸形超聲檢查率情況[n(%)]

表2 不同孕周胎兒肢體骨骼畸形超聲檢查對比情況
注: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2 不同孕周超聲篩查結果:針對不同孕周胎兒肢體骨骼畸形超聲篩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孕18~24周檢出率高達93.75%,孕25~32周檢出率高達93.33%,其檢出率明顯高于孕11~17周(37.5%)及孕期>33周(50%),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先天性畸形是指以形態結構異常為特征的出生缺陷,在妊娠期做出診斷并給與及時的治療和處理對于提高人口素質有重大的意義[1]。孕婦在妊娠期間可能會因為遺傳因素以及其他外界不良因素的作用而使得體內胎兒發生畸形,其中肢體骨骼畸形占據較大的比例,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2]。近年來,隨著環境因素、社會壓力、食品安全等諸多社會問題的不斷凸顯,受到多種多樣的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胎兒發生先天畸形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其中肢體畸形發生率占畸形總數的25%左右。胎兒機體肢體骨骼畸形對其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及其不良影響,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并且這種肢體畸形的誤診和漏診其容易引發醫患糾紛,因此對產前進行孕婦超聲檢查診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3]。
實施孕期超聲診斷不僅能夠將四肢畸形有效診出,還能夠對畸形的類別發生位置明確觀察,推斷其染色體是否存在異常情況。產前超聲篩查過程中,多數情況下對胎兒測量骨長度能夠有效評估胎兒的發育狀態,提前預防短肢畸形。若胎兒短肢畸形較為嚴重,則實施超聲診斷,超聲診斷下漏診、誤診幾率較低。相關報道曾經提出,胎兒畸形在篩查時間上最好控制在孕期第10周至第23周之間,在這一階段羊水量較多,且胎兒機體發育狀況相對較為完整,肢體活動過程中也可觀察,在肢體畸形的篩查上更為清晰。若孕周過大,則會受到羊水量的影響,超聲圖像相對較為模糊;若孕周較小則可能嬰兒機體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提前診斷出是否存在肢體畸形。
經篩查結果顯示,2380例胎兒經孕婦產前常規超聲檢查出現肢體骨骼畸形28例,肢體骨骼畸形發生率為1.18%。對不同類型胎兒肢體骨骼畸形進行超聲篩查結果顯示,經引產或尸檢證實例數為45例,其中產前超聲診斷符合率為62.2%,產后證實率為37.8%;針對不同孕周胎兒肢體骨骼畸形超聲篩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孕18~24周和孕25~32周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時期,研究提示,產前超聲檢查診斷胎兒肢體骨骼系統發育畸形準確率較高,特別是中孕期進行超聲診斷大大提高了畸形的檢出率,因此在中孕期進行超聲診斷是產前診斷胎兒肢體骨骼畸形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結果與目前臨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樣本含量較小,尚需進一步加以驗證。
[1] 張曉新,許翠平,任秀珍,等.中晚孕期產前超聲篩查胎兒畸形的臨床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0,4(5):558~562.
[2] 孫東艷,徐力,谷偉,等.分析探討產前超聲診斷篩查胎兒肢體畸形及其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1):76~77.
[3] 李濱.孕婦產前超聲診斷篩查胎兒肢體畸形及其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6):30~31.
1006-6233(2016)12-2071-02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