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彩虹,盧燕飛
(1.海南省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海南 瓊海 571400 2.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感染科,海南 瓊海 571400)
?
綜合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及心理狀態的影響①
符彩虹1,盧燕飛2
(1.海南省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海南 瓊海 571400 2.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感染科,海南 瓊海 571400)
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及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肺結核患者,參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兩組均予以相同藥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試驗組行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變化情況。結果:干預后,試驗組結核病防治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能夠提高肺結核患者對結核病防治知曉率,改善心理狀態。
肺結核; 綜合護理; 結核病防治知曉率; 心理狀態
本研究主要分析綜合護理對肺結核患者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及心理狀態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肺結核患者,本研究已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簽署家屬與患者知情同意書,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18至67歲,平均(43.21±2.64)歲;病程1至6月,平均(3.29±0.31)月;肺結核類型:Ⅰ型26例,Ⅱ型34例,Ⅲ型40例;臨床癥狀:低熱48例,咳嗽94例,咯血17例;文化程度:小學59例、初中27例、高中及以上14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性。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入選標準:①符合肺結核相關診斷標準[1],且經臨床確診為肺結核;②均行常規的抗結核藥治療,且為初次發病;③心、肝腎等主要器官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標準:①伴精神系統疾病;②伴藥物與酒精依賴史。
1.3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定期檢測患者呼吸、體溫、脈搏、血壓,為患者發放肺結核的宣傳資料,并囑患者與家屬自行學習。試驗組行綜合護理:①認知干預:為患者耐心講解肺結核的相關知識,告知其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及藥物的相關毒副作用和緩解方式,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與藥物的認知。②行為干預: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就診環境,定期消毒及通風換氣,指導患者飲食,告知患者咯血期間需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直到病情穩定后可適當進行散步、太極等體力鍛煉,保持生活作息規律,勞逸結合。③情緒干預: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告知患者疾病與情緒的相關性,使其掌握情緒調節的方式,予以患者對應的心理輔導;為患者講解臨床成功治療的典型病例,增加其治療疾病的信念;鼓勵家屬多關心患者,消除患者的被歧視心理。兩組均連續干預1個月,并評估干預前后的各項指標。
1.4 觀察指標:結核病防治知曉率評估: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量表評估結核病防治知曉率情況,包含消毒隔離、疾病知識、藥物治療、治療方法、飲食及休息5個方面,單項均包含3個問題,且均設置肯定、否定及混淆答案,單方面回答正確在60%以上即為知曉。心理狀態評估[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Anxiety self-assessment 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心理狀態,2個量表均為20項,單項分作1至4級,總分值為80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重)。生活質量評估[3]: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生活質量,包含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4個方面,單方面分值為0至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2.1 對比兩組肺結核患者干預前后結核病防治知曉率變化:干預前,兩組患者結核病防治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均有提高,試驗組結核病防治知曉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結核患者干預前后結核病防治知曉率變化比較(n)%
2.2 對比兩組肺結核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變化: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均有改善,試驗組心理狀態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結核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變化比較
2.3 對比兩組肺結核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有改善,試驗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結核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肺結核是一種多見的傳染性慢性疾病,不僅能夠引發系列的臨床癥狀,還可引發多種并發癥,我國肺結核的發病率及病死率較高,[4]。肺結核已納入我國重點防控的傳染性疾病,早期、適量、規律、聯合及全程治療是其基本治療原則,若早期未能堅持治療者很容易出現耐藥、復發、長時間持續感染等結局,但肺結核多發生于農村,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普遍不足,對于疾病的治療缺乏了解,多數患者在癥狀緩解或者無癥狀后即自行停藥,無法長時間堅持規律用藥,進而影響疾病治療[5]。同時因肺結核的病變范圍廣泛、服藥時間相對較長、能夠經呼吸道傳染等特點,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孤獨等不良情緒,進一步影響疾病的治療。因此,重視肺結核治療的同時還需加強護理干預,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提高臨床療效。
常規的護理模式雖可起到一定的護理作用,但因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比較繁雜,往往注重于常規入院宣教與日常的生活護理,缺乏系統及針對性的護理,且容易忽略患者的心理狀態。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從認知干預、行為干預、情緒干預3個方面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認知干預能夠消除患者對于疾病的錯誤認識導致的緊張、恐懼等心理,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程度,還可使患者意識到肺結核對于自身與他人產生的危害性,增加患者對于治療的重視程度,調動其積極配合治療。行為干預能夠使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確保生活作息規律,避免不良飲食、作息習慣對身體產生的刺激。情緒干預能夠舒緩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同時通過分享典型成功病例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期間的配合度,增加戰勝疾病的決心,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我院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均有提高,但綜合護理干預組優于常規護理組,表明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對于結核病防治知曉率,可能因其通過對認知、行為進行干預,進而有效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掌握情況,做到規范治療。同時綜合護理干預組心理狀態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表明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可能因其通過對情緒的有效管理,進而利于患者不良情緒的發現,保持一個良好心態。相關研究表示,健康樂觀的情緒能夠使機體免疫系統的活力得到激發,從而有效抵御有害物質對于機體產生的損害,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1] 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5~9.
[2]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7~118.
[3] 張作記.生活質量評定量表選介[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5):60.
[4] Veziris N, Robert J.Anti-tuberculosis drug resistance and therapeutic dead end[J].Med Sci (Paris),2010,26(11):976~980.
[5] 孫學林,張國華.1266例肺結核患者的發現與治療情況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09,7(7):748~749.
① 【基金項目】海南省衛生廳科學研究課題,(編號:瓊衛2010-90)
1006-6233(2016)12-2106-04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