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靜,李桂清,魏彥玲,高淑蘭,王勝昭,王新榮,李 燕,暴宏伶
(1.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河北 承 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縣中醫院,河北 承德縣 067400 3.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中醫院,河北 寬 城 067600 4.河北省隆化縣醫院,河北 隆 化 068150 5.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化皮溜子鄉衛生院,河北 寬 城 067600)
?
新砭石療法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對照研究①
畢 靜1,李桂清2,魏彥玲3,高淑蘭4,王勝昭5,王新榮1,李 燕1,暴宏伶1②
(1.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河北 承 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縣中醫院,河北 承德縣 067400 3.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中醫院,河北 寬 城 067600 4.河北省隆化縣醫院,河北 隆 化 068150 5.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化皮溜子鄉衛生院,河北 寬 城 067600)
目的:對比分析新砭石療法與普通針刺療法對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化法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采用新砭石刮拭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5d治療1次,3次為l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常規針灸治療,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每次治療25min,每日1次,5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對2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在3個療程結束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結論:新砭石療法具有鎮痛和改善局部功能活動的效果,對于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療效顯著。
新砭石; 針 刺; 椎間盤源性腰痛
我科采用針刺及砭石療法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均能減輕疼痛癥狀,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診于我科門診的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化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砭石療法組)30例和對照組(常規針灸組)30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1:1;年齡范圍31~58歲,平均發病年齡(42.9±7.36)歲,平均病程(3.21±1.61)年;對照組男女比例2.5:1;年齡范圍26~52歲,平均發病年齡(40.7±6.53)歲,平均病程(2.75±1.28)年;比較兩組發病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①有腰部慢性勞損、外傷或受寒濕史。②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③腰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咳嗽、噴嚏等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④脊柱發生側彎,腰椎生理孤度消失,病變椎體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受累神經支配的下肢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萎縮。⑥X線檢查:脊柱發生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具體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范圍在18~65歲;②男女均可;③已經了解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除外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隱性脊柱裂患者;②除外骨結核、骨腫瘤等有骨質破壞者;③除外腰椎其他疾病,如椎管內病變、椎管狹窄癥、骶髂關節和臀部疾病等;④除外體質虛弱者、不能耐受本治療方法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5 治療方法:觀察組:所用砭具為山東泗水流域的泗濱浮石制造,不使用刮痧油,所選穴位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脾俞、關元俞、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委中穴和承山穴。操作時板與皮膚呈45度~90度角,由背部開始向下至腿部,先選擇督脈上的穴位,采用點、按、揉法。然后選擇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2側線,采用瀉刮法;對脾俞、關元俞、腎俞、大腸俞、委中穴、承山穴要用刮痧板的一角進行點刮。5d治療1次,3次為l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療法,患者取俯臥位,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包括:委中、大腸俞、腰陽關、腎俞、阿是穴、秩邊。使用75%的酒精在穴位上常規消毒,采用夾持進針法應用華佗牌一次性不銹鋼毫在相應穴位處進行針刺,進針深度1.5~2.5寸,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感,每次治療25min,每日1次,5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6 疼痛判定標準: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測定[2]。即用一條0cm~10cm的直線,分成10等份(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10 分為重度疼痛,每一位研究對象在治療前以及療程結束后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判定痛覺,并畫出疼痛所在的位置。

2.1 兩組治療前、每個療程結束后VAS評分比較:觀察組及對照組在治療前、1療程、2療程結束時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3療程結束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在治療前、每個療程結束后VAS評分比較
椎間盤源性腰痛是指由于腰椎間盤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引起的腰痛,其病理學特征是傷害性神經纖維長入無神經分布的纖維環內層,甚至髓核。在中國傳統醫學上屬于“痹癥”范疇,大多數由于勞累過度、筋骨失養、外感風寒濕邪,日久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臨床治療的目的就是促進損傷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使疼痛減輕。
新砭石是利用山東泗水流域的泗濱浮石制作的新型砭具。新砭石中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微晶,其質地細膩,與人體摩擦時可產生豐富的超聲波脈沖,具有感應增溫效應。運用砭石療法可以使局部毛細血管在外力的刺激下擴張,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解除痙攣,并具有消腫、散瘀作用,使神經卡壓癥狀減輕。砭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存在,作為中醫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簡、便、易、廉、療效顯著等優勢。已有實驗證實,砭石性溫,可以提升體表溫度,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故應用新砭石療法可以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3]。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分組方法,客觀的評價新砭石療法在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療效,并將新砭石療法與常規針刺法作比較,研究結果表明,新砭石療法及針刺法均能降低疼痛程度、緩解疼痛癥狀,在3個療程結束后,新砭石療法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普通針刺療法(P<0.05),說明新砭石療法在緩解椎間盤源性腰痛上更有優勢,這與泗濱浮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物理特性有關。
[1] 宗行萬之助.疼痛的估價-用特殊的視覺模擬評分法作參考(VAS)[J].疼痛學雜志,1994,2(4):153.
[2] Walsh TR,Weinstein.IN,Spratt KF,et a1.Lumbar discography in normal subjects[J].Bone Joint Surg Am,1990,72:1081~1088.
[3] 閆遠杰.新砭石療法治療偏頭痛80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3):231.
① 【基金項目】2015年河北省承德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編號:20151036)
1006-6233(2016)12-2088-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2.064
② 【通訊作者】暴宏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