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絕對可以被列進人類最不想談論的十大話題之一,很多人甚至對死亡感到厭惡,并且一直都在努力“保護”自己的后代遠離“死亡”這一主題。我們經常會教導孩子們不要去碰觸死亡的東西,我們會告訴他們那些動物只是“睡著了”,過世的老人只是“走了”……而不愿意讓他們了解事情的真相,只希望他們不要面對死亡的“殘忍”。很多公園中,死去的樹木和植株會被整個移去,因為它們很可能會讓人感到蕭條和產生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即使是那些可能和“死亡”兩字有關聯的動物,例如埋葬甲、烏鴉、老鼠和狐貍,我們也總是對它們有一種厭惡或嫌棄的感覺。
達爾文應該是最先關注人類如何對死亡及其相關物產生厭惡感的科學家。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達爾文寫到:中等程度的厭惡感會體現在很多面部表情上,比如將嘴大張開,就像要吐出嘴里的東西;或是吐口水;或是將嘴唇噘出;又或是發出類似于清嗓子的聲音。這些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中均普遍存在的厭惡表情顯示這些行為應該都來源于一個“共同的祖先”:人類對死亡的本能性厭惡。這種本能反應很可能是一種逐漸進化出的行為,讓我們遠離這些可能帶來危險的尸體,例如遠離存在于腐敗的尸體上的病原體和寄生蟲,并防止自己感染到一些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
反過來,人類也異常崇拜長壽的生物。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龜鱉類一直就是長生不老的典型代表,在佛教文化中,它們還曾被視為一種神奇的圣物,并受到人們廣泛的喜愛。直至今日,很多人也將放生這些動物看作是一種“積德行善”的行為。在蘇州市西園寺中曾生活著兩只被稱為“神黿”的斑鱉,相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就被放生于此,也有新聞稱這兩只是在光緒九年(1883年)放生,壽命應為100多歲,并一直存活至2007年。這兩只身長超過1.5米的巨大斑鱉,從古至今來這里的香客都以能看到它們的真容為吉祥幸事,足可見人們對這些生物的喜愛甚至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