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聰
小學語文教科書將課文分為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選讀課文三類。其中略讀課文篇數逐年增加,應引起我們的關注。以人教版教材為例,三年級開始正式安排略讀課文,從每冊8篇到四年級每冊14篇,再到五、六年級與精讀課文數量相當,新課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略讀課文。
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出現過兩種非常明顯的傾向:“略讀課文教學過分略讀化”和“略讀課文教學過分精讀化”。“過分略讀化”,是因為教師沒有對略讀課文真正重視,蜻蜓點水,一晃而過,從而出現了“教似不教,讀似未讀”的尷尬局面。“過分精讀化”,是因為教師沒有真正地理解編者的意圖,深入品讀,面面俱到,從而出現了“略讀不略,精讀不精”的混亂局面。正因為這樣,我們對“略讀課文該怎樣教”展開了研討,并慢慢形成了一些共識: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補充與延伸,重在應用;略讀課文教學要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重在自主;略讀課文教學不必面面俱到,重在整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一、整合略讀內容,提升理解能力
精讀課文給學生以“知”,略讀課文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實踐,主動將“知”向“行”轉化的訓練場。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重點、突出主干、突出文本特點,選取內容更要簡要,不宜貪多求全。對于內容的整合要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和文本的特點恰當選擇。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略讀課文,學習時可以結合課前的導讀,從激發興趣、了解內容入手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劉美玲老師在教學《槐鄉的孩子》一課時,以“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槐鄉孩子們的快樂”為主導性問題展開教學,問題較為粗放,給學生暢談感受留下較大的空間。四年級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在學習略讀課文時,不只停留在關注內容的層面,更應該關注文章的寫法,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婁春梅老師在教學《母雞》這篇文章時,就是“通過《母雞》和《貓》比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這樣的主問題入手,使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教學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感受母雞特點的同時,比較老舍先生兩篇文章寫法的不同,體現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
二、整合略讀環節,提升感悟能力
略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足學生自主閱讀時間,不拘泥于形式,放手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自主閱讀。其次要有真實閱讀的意識,指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充分的學習,在暢游文本的過程中提升感悟能力。劉美玲老師在教學《槐鄉的孩子》一課時,通過“初讀課文,略中求粗;細讀課文,略中求精;熟讀課文,略中求簡”的環節,把握好課前教師預設和課中學生生成的對接點,順學而導。在細讀課文環節,她遵循“略讀課文不排斥局部精讀”的原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語句,采用情境采訪、想象說話、感情朗讀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更深刻感受到槐鄉的八月給孩子們帶來了幸福與快樂,也體會到槐鄉的八月磨練了孩子們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的品格,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婁春梅老師在教學《母雞》一文時,通過“討厭母雞”和“不敢再討厭母雞”兩個部分的學習,采用“閱讀批注——合作交流——補白拓展”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整合略讀環節,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精略相輔,略中有精,教略而學不略,使略讀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三、整合略讀策略,提升運用能力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略讀課文應該成為聯系課內外閱讀的媒介,成為學習轉向運用的橋梁。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教材的特點,抓準課內外的融合點,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拓寬、調整、重構,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領悟學習的方法,打破封閉的教學格局。比如劉美玲老師在教學《槐鄉的孩子》一課時,幫助初次接觸略讀課文的三年級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這是我們第一次學習略讀課文,以后碰到略讀課文,可以根據課前的略讀提示讀懂課文,和小組同學充分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比缓笸扑]了另一篇反映山里孩子生活的文章《背篼》,這是對本文的拓展,更是對學習方法的運用。婁春梅老師在課的結尾,出示了《麻雀》《風雪中的野鴨》《母親》3篇同樣歌頌母親的文章,既讓學生理解了“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這句話,更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實踐了比較閱讀的方法。
總之,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整合略讀內容,整合略讀環節,整合略讀策略,探尋最佳教學點,把握合適的尺度,放手讓學生潛心讀文,自由感受,在略讀課文的學習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主動掌握閱讀方法,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是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