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城鄉交流是讓同一區域的校與校、師與師、生與生同步擁有一個嶄新的發展平臺,同步取長,同步補短,逐步縮小彼此差距,進而實現區域內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
可現實中卻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視同步”而造成交流動力不足,這些目的不同的“交流”,別說“同步發展、逐步均衡”的初衷難見端倪,即使“一方拉動”的低層目標也無從談起。只有盡快清晰并夯實這一同步發展的平臺,城鄉學校交流所期望的“賞心悅目”才會得以呈現。
“同步發展”讓彼此產生“同步示范”的創新需求。一是同步創新“示范崗位”,充分挖掘各自的現有資源,讓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有機會展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可以充分體驗交流實踐的別樣情趣,也可以及時吸取對口學校以及師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各自學校現有或者正在形成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具特色,進而可以吸引到更多優秀者自愿加入其中,讓沒有參與的教師也可以同步感受其中的魅力。二是同步培育 “示范團隊”,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通過“師徒結對”、“特別工作室”等方式打造引領范圍更廣的“示范團隊”,通過不同形式的交流實踐活動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各自學校中優秀群體的成長過程,壯大優秀資源的生成總量,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的區域均衡。
“同步發展”讓彼此擁有“同步鑒賞”的體驗熱情。一是同步拓展“特色櫥窗”,將交流實踐當成不可多得的鑒賞窗口,將目光放在各自引以自豪的特色工程、特色素養上,既可以近距離接觸和感染新的環境和師生,也可以在充分體驗新同事、新施教對象、新教學環境的新鮮反饋,同步優化已經形成的“品牌項目”,同步完善正在形成的“特色創建”。二是同步豐富“成長視窗”,為同步促進各自學校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交流實踐中應該攜手為其開通 “成長特別窗口”,讓他們多一些機會去近距離接觸到城鄉不同模式的課堂、不同風格的教師、不同理念的管理,多一些渠道去接觸各自學校的優秀教育資訊,充分經歷博采眾長、去偽存真的自主成長歷程。三是同步拓展“優化渠道”,交流過程中應攜手開展不同形式的反饋交流活動,既要同步分析彼此發展中實際存在的“短板”和“長板”,從不同角度審視各自的優劣狀況,加快各自“取長補短”的速度,又要檢討師生彼此對不同教育環境、不同施教模式的實際適應能力,對“水土不服”和“南橘北枳”現象的即時分析和把握,及時提高優秀教育資源的生成成色。
“同步發展”讓彼此抱有“同步錘煉”的溝通意愿。一是同步優化“激勵推動”,雙方學校都應多出臺一些傾斜和扶持政策,支持、鼓勵優秀教師參與其中,以豐富閱歷、開闊眼界,既可以提升交流隊伍的自身素養,也可以為各類名師提供更具實踐意義的鍛煉機遇;堅持讓城鄉交流成為新教師的第一從教經歷,健全和規范新教師和城鄉名師結對子工作機制,引導他們從交流實踐中及時汲取可以成為名師的營養,幫助他們挖掘自身潛能。二是同步搭建“名氣舞臺”,通過在交流實踐中堅持開設“名師課堂”、“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長巡回講學”等不同形式的高端共享活動,“剛性流動”的手段讓各種優質資源在交流中不斷得以鍛煉和升華,得到合理、均衡的再配置,進而有效壯大城鄉優質教育師資。
只有重視彼此互補價值,同步發展各自優勢,同步彌補不足,同步壯大各自的“魅力層面”,城鄉交流才會永葆活力,才能有機會實現區域教育的高位均衡。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