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麗春+++姜倩玉
摘 要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游離于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未被教師和同伴接受或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的學生個體或群體。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可分為形式性“邊緣人”與實質性“邊緣人”、自決“邊緣人”與他決“邊緣人”以及積極“邊緣人”與消極“邊緣人”。積極應對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現象,需要從教師教育理念、教學環境和方法、學校辦學理念、教學評價機制以及家校合作機制等六個方面來對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 進行科學轉化。
課堂教學 邊緣人 形成原因 教育對策
教育是一個公共領域,它負載著實現公共利益的目的。人們在日益關注起點公平,即關注起跑線上的公平的同時,同樣應該關注教育過程公平,即跑道上的公平[1]。課堂教學作為教育過程的主戰場, 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并得到良好的進步和發展的課堂。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卻并非如此,有些學生游離于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旁觀者”的姿態觀望著課堂,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存在是教育不公平現象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與折射。教育公平視閾下,教師需要避免其課堂教學存在“某種機制使得家庭背景、個性特征等差異轉化為個體在班級中的成功與失敗”[2],進而產生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
一、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類型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被邊緣化的原因是較為錯綜復雜的,按邊緣程度,可將其分為形式性“邊緣人”和實質性“邊緣人”;按照存在的前提與意圖,可將其分為自決“邊緣人”和他決“邊緣人”;按邊緣效用,可將其分為積極“邊緣人”和消極“邊緣人”。針對這三種類型的邊緣人,對他們在課堂上的處境分別進行探討。
1.形式性“邊緣人”和實質性“邊緣人”
形式性“邊緣人”主要是指在課堂上表現出一定的邊緣行為的學生。這種類型的“邊緣人”在課堂教學中較容易覺察和發現,其行為表現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而實質性“邊緣人”則具有較強的偽裝性,主要表現為較遵守課堂紀律,能夠主動回答教師所提問題并參與課堂討論。但深入觀察會發現,該部分學生只是在努力營造一種“在場”的狀態,其身心并沒有完全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他們在課堂上只是隨聲附和,并沒有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他們時刻面臨著注意力渙散的狀況。這種實質性的邊緣狀態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發展更具危害性。因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從而甄別形式性“邊緣人”和“實質性”邊緣人,促成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問題的有效解決。
2.自決“邊緣人”和他決“邊緣人”
自決“邊緣人”就是指在課堂上主動將自己邊緣化,自愿淪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學生。該部分學生有的是因為個體認知能力的限制,無法在課堂上緊跟教師教學思路,因產生挫敗感而逐漸放棄自己并淪為邊緣學生;有的是因為性格較為內向,不愿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從而逐漸淡出課堂教學的中心。他決“邊緣人”則是在課堂上受外力的影響而轉變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學生。這種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參與討論,不愿做課堂上的“局外人”,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導致教師和其他學生忽視他們,由此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采取措施盡力擺脫這種狀況,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可能逐漸默認自己在課堂上的狀態,從而向自決“邊緣人”的方向轉變。
3.積極“邊緣人”和消極“邊緣人”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并非都是消極的存在。有些學生的邊緣狀態會產生積極影響,這類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愿與他人進行過多交流,不愿在課堂活動中表現自己,傾向于獨立思考和自學,常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世界”中,這種學生便是所謂的“積極‘邊緣人”,他們的邊緣狀態使他們獲得了較多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但在現實課堂教學中,消極“邊緣人”的存在往往更加普遍。他們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但都是消極的,比如受到教師冷落和排斥、害怕受到他人關注而產生退縮、對課堂教學反感等。總之,積極“邊緣人”和消極“邊緣人”是同時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
二、課堂教學中 “邊緣人”的轉化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的個體或群體。為實現教育公平,發揮課堂教學應有的作用,我們應根據其形成原因從各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對策。
1.教學理念的改變
(1)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育平等意識
為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問題,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并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所有學生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個人主觀因素而對學生產生偏愛或厭煩等態度;應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爭取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要勤于關心學生、善于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應努力摒棄傳統教育理念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以成熟、健康的心態面對本職工作,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公平公正[3]。
(2)增進師生關系,實現平等關懷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要學會走近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對其加以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充分信任教師。此外,教師還應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并學會傾聽學生對教學和班級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培養學生參與課堂、參與班級管理的意識。當面對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教師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用積極、溫和的態度來處理學生所犯的錯誤,以此保證師生關系的和諧。只有樹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可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與教師進行交流,以此減少課堂教學中“邊緣人”形成的可能。
2.教學環境的優化
(1)促進課堂教學資源合理分配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其實正是課堂上沒有公平享受到教學資源的那部分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認識到課堂教學資源是為所有學生服務的,要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到平等的教學資源。此外,還要注意對教師光線和溫度等方面的控制,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合理控制班級規模
班級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師生互動次數的多少,也影響著課堂教學中“邊緣人”形成概率的高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穿插大班教學、小組合作探究以及個別輔導相結合等方式,盡力彌補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努力關注和照顧到每位學生,以減少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現象的發生。
(3)創新座位編排方式
座位編排方式也是影響課堂教學中“邊緣人”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的座位編排方式大都采用“秧田式”, 教師的關注點往往是前排和中間的學生,那些長期得不到教師關注的學生會慢慢轉化為邊緣學生。為改變這種狀況,首先需要對班級中的座位進行定時的調換,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情況進行座位編排,努力使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生之間互助合作帶來的益處。同時,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將座位編排成馬蹄形、扇形、圓形等,這樣可促進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空間上消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產生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3.教學方法的提升
(1)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
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前提。為此,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尤其是邊緣學生的意愿和情緒,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和鼓勵,使其感受到師生之間的民主和平等。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創設主動參與的情境,對邊緣學生多加關懷與鼓勵,給予他們盡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實現真正民主的課堂氛圍。
(2)實施“分層教學”
實施“分層教學”可以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做到在教學目標的指定、教學內容的設計、師生的互動、課堂教學評價以及課堂練習等方面都實現“分層”,在課堂上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成就感,增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4]。
(3)進行多元教學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狀態,進而也影響著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形成。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使用評價性語言對待邊緣學生,要善于采用積極的評價語言對其進行鼓勵,以正面評價代替負面評價,使其感受到來自于課堂的關懷和溫暖,從而逐漸增強自信心,增強其在課堂活動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4.學校辦學理念的重塑
當前,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造成一部分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為此,學校必須遵循“新課改”的理念,要努力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具體人”意識。學校在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應立足于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要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社會人,一個學會學習、生活、做人的幸福人[5]。學校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努力做到關愛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促使他們健康地學習和成長。
5.校內外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進
我國現在絕大多數中小學仍采用傳統教學評價機制,把學生的成績看作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以至于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得到教師充分的關注,從而逐漸轉變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學校應改變學生評價標準,促使教學評價標準多樣化,尊重每位學生自身的價值,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對此進行客觀公正的、綜合的評價。此外,教育部門要改變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摒棄陳舊的教師評價體系,只有給教師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減輕教師背負的學生學業水平的壓力,才有可能使教師煥發工作熱情,充分發揮自身教書育人的能力,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6.建立家校合作機制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互不相同,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機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機制需要做到:第一,教師在家訪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環境,就教育學生的問題與其家長達成共識;第二,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屆時班主任負責將每位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告知家長,爭取家長的配合;第三,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定期訪校,為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學習以及其他情況提供便利;第四,學校可以開辦家長學校,并成立家長委員會,以此監督學校管理,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洪高,辛麗春.教育的正義性[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
[2] 哈里楠.教育社會學手冊[M].傅松濤,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中國,黎興成.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研究的熱點狀況分析——基于2005-2015年CNKI文獻的共詞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
[4] 張揚.問題與對策:課堂教學公平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5] 李萌.課堂教學公平深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