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和統帥,它的制定,從隱性的方面說,受到教學理念的支配;從顯性的角度看,支配著教學活動的指向和歸宿。在不同時期,由于人們對語文課程性質認識的不同和語文教學基本理念的差異,課文教學目標也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形態。那么,在較長的時間里,我國課文教學目標存在哪些基本形態,其成因是什么,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定位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的背景下,課文教學目標制訂應該做哪些改進?相應的思路框架與運行策略是什么?本文結合有關實例,談點個人之見。
一、長期習慣中課文教學目標的基本形態及成因
1.基本形態呈現
這里所說的“長期”,指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公布實施之前比較長的那段時間,也包括課標實驗稿實施以來的那段時間。為了更好地說明這段時間內課文教學目標的基本形態,我們先來看看近年來筆者從小學和初中有關教研活動及資料中所獲得的《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生命 生命》是臺灣作家杏林子的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通過飛蛾求生、磚縫長出的瓜苗、傾聽自己的心跳三種生命現象,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它分別被選入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小學)和七年級上冊(初中)。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現截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學目標如下。
作為小學四年級下冊《生命 生命》的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欲望、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很顯然,這份教學目標是與語文教科書配套發行的“教師教學用書”的照搬,因為“教參”或“教師教學用書”具有較大的權威性,它們幾乎成了一線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藍本,即使是許多層次較高、名望較大的教師所制定的目標中,雖然在文字表達上有些差異,但意思相差不大。
因為初中的“教師用書”沒有統一制定教學目標,筆者查閱有關資料時發現,作為七年級上冊(初中)的《生命 生命》教學目標,在基本相同的同時顯得“五花八門”。其中一份比較簡潔的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中心。
2.揣摩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聯系生活實際,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此外,有些目標中還制定有“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思考”,“抓住主題詞,探究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味生命的頑強和美好”,甚至還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當眾發表意見的能力”等等。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教學重難點幾乎一致地確定為:通過反復朗讀,理解文章的中心(重點);揣摩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難點)。
2.主要成因剖析
這些目標制訂所透露出的基本理念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閱讀教學,就是識字學詞、理解內容、情感教育和朗讀背誦。同一篇文章在教材編排中雖然學段相距甚遠, 但教學目標的制定卻表現出較大程度的一致,說明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語文教學目標缺少學段差異,每一個階段的都比較的模糊。所造成的弊端是,課文教學除了識字朗讀外,就是理解內容,接受思想情感教育,所不同的只是教師教學的生動程度,輔助工具的先進與否,資料拓展的多寡。這對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尤其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實際上沒有實質的幫助。
造成以上弊端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語文學科課程性質認識的模糊。在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公布之前較長的時間里,無論是“教學大綱”還是“課標(實驗稿)”,均沒有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這些綱領性文件在談及語文時,所說的大多是“交際功能”和“文化功能”。很顯然,這種語境中的語文,指的是語言文字本身的功能而非語文學科的教學功能。“教學大綱”或“課標(實驗稿)”的“基本理念”或“總體目標”中,雖然也有“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或語文)”的闡述,但是由于缺乏課程性質作為前提性引領,也因為“理解運用語文”這句話和語文教學目標的其他方面——諸如“思維訓練”“文化教育”“情感熏陶”等混同在一起論述,就很容易淹沒在比它多得多的其他文字中,無法引起首要關注,使大家,特別是一線教師常常分辨不清總體目標中各個方面的主次與輕重,使語文教學的本體更加模糊。
二、“語用”背景下課文教學目標制定的框架及運行
1.基本框架闡述
(1)以語文本體性質為統領,理解“課標”規定的總體目標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的前面開宗明義地指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1]而且,作為體現國家意志的母語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其中除了語文教育外,必然還要涉及思想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甚至思維訓練等方面的內容。所以,為了增加語文教學的“本體性”,我們可以把其中的“總體目標”分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性目標,二是語文教學的功能性目標。本體性目標就是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及其由此具體化的相關內容;功能性目標指通過文章內容本身的理解可以獲得的諸如思想情感、科技知識等方面的內容。語文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學科,在這兩者之間,本體性目標是首位和首要的,處于統領的地位,功能性目標是第二位和重要的,處于被統領的地位。在保證本體性目標實現的前提下,可以很好地達成功能性目標,實現語文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2)以“語用”教學核心為抓手,建構課文教學的目標框架
課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或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所以,我們要以“語用”核心目標為抓手,建構課文教學目標。這樣,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就可以分成三大類別,即語文普通目標、語文核心目標和人文教化目標。
語文普通目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每篇課文教學幾乎都要涉及的目標,如小學課文教學中的識字、朗讀、積累優美語言材料等等;二是前期課文教學中的“語文核心目標”在后期教學中的常規性使用。如某種識字方法,在它剛出現的語文課中是核心教學目標,但是,當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就轉入常規性的運用,也就相應地成為語文普通目標。
語文核心目標指處在教材“這個位置”上的“這一篇”課文,在引導學生學習“語用”方面最應該實現的教學目標。其決定要素有三:一是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具體位置,二是課文在語用表達方面的特性,三是階段或學段目標中所蘊含的“語文課程內容”或“語文知識”。語文核心目標是課文教學的統帥和靈魂,是決定課文教學是否具有“語文性”和“階段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文教化目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情感、文化熏陶,甚至科技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它們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由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各國的母語教學中都非常重視。
2.運行策略說明
下面我們繼續以不同學段課文《生命 生命》教學目標的制定為例,來說明這種目標制定框架的運行策略。
作為四年級下冊(小學)《生命 生命》的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欲望、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相應的方法有:調用自身的直接經驗理解,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理解,聯系現實的生活事件理解。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作為初中七年級上冊《生命 生命》教學目標:
1.揣摩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中心。
2.通過課文文脈的整體把握與梳理,感悟作者如何通過恰當事例說明道理的篇章結構規律;通過三個事例中語言特點的揣摩,學習議論性、哲理性文本中事件敘述的語言特征。
3.聯系生活實際,探討如何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在以上教學目標中,每部分的第一點均為語文普通目標,它們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不同,這是由于小學語文必須進行識字教學、重視朗讀和積累語言材料;第三點均為人文教育目標,顯示出較大的相同,只是深淺程度不一,這是由這篇課文思想內容方面的特點在人文教化上的優勢所決定的,也是由母語學科人文教育要求所決定的。
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第二點——語文核心目標的制定。小學階段是: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及其相應的方法,這是因為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是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這個單元“導讀”中指出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編者的用意是暗示教師通過課文中“難句”的理解,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這顯然缺乏語文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意識。而根據這篇課文“含義深刻語句”理解上的特點,相應地確定出理解的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形成語文能力顯然更有實質性的意義,收獲也更加豐富。而在初中階段,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被定為普通目標,是因為這些理解的方法已經進入了常規性使用。這篇課文初中階段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學習議論性、哲理性文本事例選擇、篇章結構的規律和事件闡述的語言特征。核心目標的不同與較大程度的階梯性,必然導致每個階段課文教學內容的各不相同,更有利于學習語用課程核心目標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分步達成。
總之,課程性質認識的加深和課程基本理念的變化,必然造成語文教學的許多改進。課文教學目標作為課文教學中首要因素,應該首先引起我們的關注與變革,在實施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當下,我們要以“語用”為核心理念,來建構課文教學的目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