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燕
眾所周知,生命意識的培養是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國當前的教學課程中與生命意識聯系緊密的非常之少,這對于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是很不相符合,中小學生還處于懵懂階段,多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只能憑著自己的感官意識進行,對生命的感悟很淺薄,并不能夠充分的考慮到生命的意義。語文教學賦予教書育人,教人處世的神圣職能,語文教學不僅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教會學生能夠更多的關注人文科學、具有生命本真的情懷,體驗生活的樂趣。通過本文對語文教學中培養中小學生的生命意識為出發點,結合當前的社會需求,希望能夠將研究的議題能夠與當前新課程緊密結合,為以后的小學生語文教育提供依據。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有效地利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
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是能夠體現生命意識的閱讀性的材料,讓學生對生命的本質有自己的感官認識,對于這樣的素材,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并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剖析,讓中小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存在價值。利用課程的內容對學生樹立起珍惜生命和珍愛生活的理念,對生命意識又一種初步的認識。閱讀冰心先生的《談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人身情境;處罰學生對“斑羚飛渡”的凄美畫面的思考,體驗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閱讀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有時候人生會遇到很多苦難,但都是暫時的,人生的價值在于創造,戰勝困難。
二、在作文教學中積極引導
從人類發展史看出,一直面臨著大大小小不同的自然災害或是人為的災難,就要求人們能夠勇敢的面對和克服苦難,完成生命的使命,珍愛生命,對生命的意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領悟。需要跟學生強調生命的價值,積極努力的克服生活中的困難,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生命”為主題的作文,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深入認識提供一個很好地平臺,也是積極的生命表現。
三、貫穿在各項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為主題的活動,還可以積極地組織類似的演講或是培訓課程。還可以利用關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進行辯論等,讓學生和教師充分的調動起來,通過理論和行動對生命的意識再一次的理解,能夠真正做到真愛生命,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課程的內容是體現前人在生命的危難時刻,體現最后對頑強生命的尊重。
四、創設有效課堂情境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存在
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在教育學生珍惜生命的同時,教師還應該教育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小動物、植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況人呢?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還應努力培養他們如何去欣賞生命。積極地審視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會發現生命的魅力所在。比如:小學三年級語文《一次成功實驗》一文,教師在情景導入中,首先設計了談話:“同學們,你們在學校和家庭做過哪些實驗,成功了嗎?當你成功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有回答:“做過,成功了!”也有回答:“做過,可是失敗了”。這時,教師就要針對兩種不同的回答給學生引導。“成功了”的背后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同學們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它體現了你的勤奮好學精神。通過這些肯定的贊揚,激勵學生學習探尋科學的興趣。而對那些回答“失敗了”的學生,教師一定不能用鄙夷的目光和打擊的話語,要用“失敗是成功母”,“失敗的背后,往往暗藏著成功”之類的格言來教育他們,讓他們從失敗中站立起來,在失敗中尋找原因。
五、開展語文方面課外活動,感悟生命意義
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過開展有價值的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命的真諦。課外活動是學生最快樂的時光,也是最容易發生意外事件的時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做有意義的事,不極端行事,不自暴自棄,這是對生命敬畏的最樸素的體現。
1、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如通過觀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圖片展覽,以引起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關生命教育的圖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開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體活動,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生命的價值觀。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時,一場山洪將新疆巴音烏素礦礦井沖毀,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將13個在井底干活的工人沖倒,淹沒,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長的圓木,順水向巷道深處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處的采煤區。三十四天中,兩臺水泵以每小時近200噸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轉著,隨著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員從井下抬出了12具尸體。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點鐘,當救援人員發現杭平還活著的時候,這使所有聞知此事的人都充滿了好奇,都感到這是一個近似神話的“奇跡”。 ?
2、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育要從實踐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實踐。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為人的自覺行為。而生命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語文教師要有機地安排學生參加一些課外實踐、社會實踐;教育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處處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學會如何關愛身邊的生命。
總之,語文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其自身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肩負著傳承文明,塑造靈魂的使命。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生命教育,從課文實際內容出發,運用形式多樣的各種方法來挖掘出文章內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糧,力求讓每一位學生懂得:生命是一種美麗,要學會欣賞;生命是一種善良,要學會感恩;生命是一種關愛,要學會在乎;生命是一種責任,要學會履行;生命是一種寬容,要學會諒解;生命是一種付出,要學會磨練;生命是一種尊重,要學會理解;生命是一種和諧,要學會相處;知道如何實現個人的和諧發展,與家庭、他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從而高質量地完成生命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