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關鍵詞:琵琶;吟與揉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都可以被理解為是創作者由外在事物觸發其內心情感,并且在內在的醞釀下迸發出的一種強烈傾訴欲望。賈島曾在《二南密旨》里這樣說:“感悟曰興。興者,情也。謂外感于物,內動于情,情不可遏,故曰興。”這種個人的內在體驗、發生于瞬間的直覺以及對生命的真諦的頓悟需通過某種媒介表達出來,能把這種意象的“虛”準確而完整地轉化為可被感知的“實”這個過程是所有藝術門類最為迫切的內在要求。在音樂藝術中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演奏技巧(歌唱技巧)。所以能夠全面深刻地剖析研究演奏技巧并準確地運用于樂曲中,這對我們的藝術創造是極為重要的。演奏好一首樂曲需要多種演奏技巧的協調運作來表達演奏者的內在情感。
對琵琶“吟”與“揉”的定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解讀。“‘吟,琴書稱‘若吟哦然或喻之為‘寒蟬吟秋,這是以其音啊效果接近于人聲或蟬鳴的自然波動而命名的。‘猱,(讀rou或nao)原字義是猿類的一種。宋田紫芝《太古遺音·手勢圖》解釋說:‘若猿猱升木,躋攀而吟號也。近代以后多把‘猱用作‘揉。”雖然“吟”和“揉”都是通過改變弦的張力使得音樂中的單音具有波動性從而達到美化旋律的左手技法。但從音的波段頻率及浮動大小等方面都有所差別。在查閱相關典籍和著作后,筆者發現就當下而言對于琵琶的吟揉也有多種分類方式。在此大致將各時期主流觀點梳理一番后,再進行詳細解讀。
華氏《琵琶譜》中描述“彈后按弦往來搖動,左右不過三四分。若吟哦然,致有音韻。”《瀛洲古調》把吟揉技法分為“吟”與“揉”兩種:“吟,彈后按弦往來搖動,左右不過三四分,若吟哦然”;“揉,意與吟相近而闊大。吟之次數多而小,揉之搖動次數小而大。”王露在其《玉鶴軒琵琶譜》中對吟揉技法所做的解釋極其細致,將其分為“吟”、“猱”、“吟猱”三種不同的技法加以說明。吟,“按弦得聲后,輕輕搖動約五、六次,出音幽靜安閑,陳弦外有余韻也”;猱,“按弦得聲后,上下用猱約七、八次,出音清凈蒼老,使有逸趣”。對“吟猱”解釋則為:“吟猱合作,按弦起伏,搖動左右不過三分,若吟哦之有韻,或先吟后猱、先猱后吟,其作用之妙,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林石城《琵琶教學法》“‘吟是指包括各傳派的‘吟、‘揉、‘擺的總稱。是在右手作彈、輪、滾、搖等指法發音時,左手按弦將弦按在相品位上作左右(在品位上)或前后(在相位及上把位部分品位上)的連續搖擺,使弦上發出搖曳不定的余音來。”
莊永平先生的《琵琶手冊》一書中,是這樣對左手技法技巧的“揉弦”進行描述的:“揉弦是吸取西洋弦樂器上的同類指法,結合琵琶有品的特點加以運用。”“從今天的演奏角度來看,引進西洋的揉弦及其方法,不僅是十分必要,無可爭議的,也是傳統吟音所不能替代的。于是把揉弦作為一種左手的基本技巧運用,吟音就變為一種特定的,對比性的指法技巧運用了。”
《琵琶教學理論的構建與實踐》鄭溪和‘換弦以手腕運送到位,手指只管起落動作;揉弦則以手指來回勾而非手腕動作。
《傳統琵琶曲神韻之拿捏初探》王范地把琵琶演奏中“左手的‘行腔作韻分為波音與滑音,琵琶的波音是通過吟揉技術來實現它的變化的”王范地從波音的大小、快慢,將吟揉劃分為11種形式。
由以上各時期典籍文獻的表述可知,在近現代以前對“吟”與“揉”的定義是以左手按音指擺動大小及頻率來進行區分的。而對于運動的形式及方式并沒有進行特別說明;而近現代因西洋弦樂器的傳入,其揉弦技法對于手腕手臂的合理運用,深得琵琶演奏者的認可,在進過長時期改良及創新后,現代對于琵琶吟揉的定義以不是以大小與幅度進行區分,而是以手臂、手指等發力方式,運動方向等來對現代琵琶吟揉進行區分:以手腕手臂斜向運動為揉;以手指發力橫向移動為吟。
一、吟弦
左手按音指按住弦身,并以手指發力為主帶動琴弦橫向擺動,拉-推-拉動作交替進行,使其達到高于基準音——基準音——高于基準音——基準音的“波段循環”音響效果。
二、揉弦
左手按音指按住弦身,并以手臂手腕發力為主帶動琴弦斜向擺動,拉-推-拉動作交替進行,使其達到高于基準音——基準音——高于基準音——基準音的“波段循環”音響效果。
三、按壓揉弦
左手按音指按住弦身,并以手指向琴身方向按壓發力為主使得琴弦改變其張力,按-放-按動作交替進行,使其達到高于基準音——基準音——高于基準音——基準音的“波段循環”音響效果。其操作方式與古箏揉弦有相似之處,可借鑒古箏揉弦方式,有一定弧度的向琴身方向按壓琴弦,一般來說按壓吟揉法僅適用于低把位的相上運用,因在相把位按弦音接近山口出,弦的彈性較小弦與弦之間的距離相對較近,而相與相之間的深度大于品與品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寬,這就有利于進行按壓揉弦的操作。
參考文獻
[1] 選自《樂記?樂本篇》.
[2] 賈島(779-843)著.
[3] 丁承運:《論吟猱——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藝術探微》.
[4] 童瑩:《淺論琵琶左手吟揉技法的歷史演變與運動方式》,《北方音樂》2009-12.
[5] 沈其昌:《瀛洲古調》,1916年編著琵琶曲集.
[6] 童瑩:《淺論琵琶左手吟揉技法的歷史演變與運動方式》,《北方音樂》2009-12.
[7] 林石城:《琵琶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發行,1989年9月第一版,ISBN 7-80553-147-1/J.124.
[8] 莊永平:《琵琶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發行,2001年1月第一版,ISBN 7-80553-922-7/ J.782.
[9] 張先玲:《養合集》由偉確華粹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ISBN 962-86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