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欣
美術教育是中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今天,全社會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促進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此時,藝術教育逐漸顯示出他的特殊作用,藝術教育當中的美術教育更加發揮它的社會作用。它能夠培養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意識,陶冶情操。培養他們熱愛生活、表現生活、創造生活的興趣,把將來的生活裝點的絢麗多姿,五彩繽紛。那么如何上好美術課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加深學生對美術的了解和認知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初中美術課本中有大量的欣賞課,一堂課靠幾張掛圖,由教師對美術作品進行講解、說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勢必陷入知識灌輸的模式之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嚴謹教學結構,優化開局,突破重難點,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形象感染,使學生整個心理活動達到高度和諧的狀態,使學生興趣達到高潮。比如初一美術課程安排第一節課的內容是《視覺的藝術》,這是一節欣賞、評述課,課本列舉了各種圖片,并且每張圖片都配有一個編號,畫種較多,內容較多,怎樣上好這一堂課,讓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為此后的教學打好基礎呢?我認真鉆研教材大綱,深入領會每幅畫的含義,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作品,比如對羅中立的《父親》這幅作品,詳細介紹了有關背景,作品的規模、人物形象的高超藝術,以及《父親》這幅作品對當時造成的影響等,進而由父親聯想到中國千千萬萬父親的形象。
二、欣賞引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在美術課教學中,要訓練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能力。每節課內有意識的帶領同學們欣賞一些好的美術作品,用生動的形象引發興趣,用對作品知識的講解啟發審美,用對作品技法的理解指導實踐,把學習掌握概念與美術欣賞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內容、生活、形象、色彩的分析,了解畫家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方法,引起同學們的聯想。再通過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造能力。以欣賞引路指導繪畫和設計創作實踐,欣賞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常用的方法有專題欣賞、隨堂欣賞、校內展覽欣賞、校外參觀欣賞、日常生活美欣賞。引發學生感知美的內涵。使學生全身心溶入欣賞中,參與評價欣賞分析作品,產生聯想思維,體驗欣賞的快樂,在期待探求和好奇的動機下,獲得新知識,新信息。增強學生的審美觀和對藝術的領會。欣賞時可以根據創作需要選擇欣賞內容,常用的欣賞方法有:(1)分組討論式欣賞;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討論分析一件作品,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分析作品,其他同學做補充發言。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欣賞作品,啟發出真實感受。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增進了學生參與教學與獨立審美的能力。教師再做補充性的知識內容講解,將知識延伸遷移。(2)美術知識問答式欣賞;欣賞中提出一些知識性問題,學生進行搶答,并進行記分評比,調動學生欣賞評價的積極性。通過問題的搶答和同學之間知識問題的互相補充回答,促進同學們對作品的深刻理解,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3)故事情節導入式欣賞;根據教材內容和設計要求,運用精彩動人的故事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欣賞,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思想情感上與作品產生共鳴,增強想象力,激發創作靈感。(4)用掛圖或實物引入欣賞;聯系實際生活,歷史典故,時代背景,因勢利導,增強學生的審美觀和對藝術的領會。(5)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美的物品進行觀察欣賞、認識、識別、選擇。生活中處處有美,人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美的造型,如新穎別致實用性強的日用工藝品,家具,服裝,工業產品,造型優美的建筑群、雕塑、環藝設計等。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引發設計靈感,進行創造,美化自己的生活。
三、動手動腦、堅持不懈,努力提高繪畫能力
首先,對于繪畫來說,線條是美術語言中最古老、最簡潔的藝術語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們依賴的重要造型手段。長期以來,美術是動手課、實踐課。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勤思考,多練習,才能得心應手。美術的種類很多,就拿速寫來說,操作簡便,一支筆,一張紙足矣,非常適合學生長期堅持大量的練習。堅持進行速寫練習,不僅可以迅速提高學生的線描表現能力,還可以使學生觀察事物的敏銳性、塑造形象的準確性、對物象形態、神態的概括、提煉能力得到較好地促進和發展,長期大量的速寫練習,還會為美術創作活動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其次,色彩是構成紛畫的重要因素,恰當運用色彩,能夠增強繪畫的表現力。
在色彩教學中,我針對色彩比較抽象、難度大的特點,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
第一步,讓學生觀看色彩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聯想。比如,由紅色能想到什么,學生踴躍回答,有的說,“太陽”,還有的說,“火焰”,還有說,“紅蘋果,紅花”等等。
第二步,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熟悉色彩。為了讓學生直觀體驗色彩,教師用粉顏料做演示說明三原色、間色等。首先,教師把顏料盒中的品紅、檸檬黃、湖藍直接擠在調色盤上,此時學生看到紅、黃、藍三原色,接著,教師用筆蘸黃色,再蘸藍色,在調色盤上調和這兩種色,慢慢的,黃色沒有了,藍色也沒有了,出現一種新的顏色,“什么顏色?”教師問,“綠色”,學生齊聲回答。然后,我又調出另兩種間色,橙、紫。同學們認真地看著、聽著,躍躍欲試,最后,我讓同學們自己去調配,親自體會色彩帶來的快樂。
第三步,能夠理解色彩具有心理效應,提高有目的地運用色彩的實際能力。
對于這項目標,教師設計一些與生活、生產貼近的色彩練習。例如,學生對服飾色彩的選擇,就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性格傾向。再如,不同家居場所的色彩環境,能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效應。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北方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家女主人老抱怨說屋子里太冷,她丈夫很納悶,家里的暖氣是單位統一供應的,手摸上去很熱,可她妻子為什么總感覺冷呢?他環顧屋子四周,頓時明白了,原來他們家的窗簾、床單、被罩、家居的色彩全是冷色調,綠、藍、暗紫色,所以整個屋子顯的陰冷,沒有一些溫暖,而后夫妻把家居色彩全部換上暖色調后,屋子再也沒有冷清的感覺了。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舉例,并及時予以肯定,大家很快融入到學習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