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仕花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學生生疑減少的原因,闡述學生生疑的作用,探討培養學生生疑及解答學生生疑的幾種方法,喚起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培養;學生生疑
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是創造能力的基礎。生疑是創造性思維的誘因和動力。我們常感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其實,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的一個最深刻也最危險的表現便是不愿深人思考去尋找和發現問題,而只是習慣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這正與我們長期以來只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不重視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關系。數學課程標準初中階段情感與態度中要求:“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陶行知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一、學生生疑減少的原因
1、教師缺少對學生生疑意識、生疑能力、生疑方法的培養訓練。
2、怕教師和同學諷刺、嘲笑、批評,對自己沒信心,怕丟人現眼,對學習不感興趣,認知水平較低,自覺研究不夠惰性。
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3、生疑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個性發展。生疑的學生思維積極,隨時準備發問,生疑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著學生的個性。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可以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鑒別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要生疑,就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提什么問題,判斷問題是否有價值等等,因此,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個性發展。
4、學生的生疑推動教師的自身發展,傳統的教法是教師自己設計問題,自己解答問題,教師心理沒有壓力。現在是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是無準備地解答,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扎實的基礎知識,敏銳的應變能力。這樣,教師不僅要能回答問題,還要能及時歸納出學生生疑中的共性問題、典型性問題、有價值的問題,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
5、學生的生疑融洽了師生關系。原來以教師生疑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是師生問的單向“情感交流”。現在是以學生生疑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學生群體的積極性會得到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探究數學奧秘的思維方式、觀點傾向都通過生疑展示出來,是師生間的雙向 隋感交流”。作為教師可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究和研討,也可師生一起探討。直到師生達成共識。這種平等、民主的學習方式必將融洽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
二、如何培養學生生疑
1、迷信權威,迷信教師,迷信現成答案。
2、觀念障礙,認為生疑是教師的“專利”。教師只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不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失去了學生產生問題的機會。
3、性格內向,不愿問老師和同學,把問題憋在心里,積重難返。
4、作業量過大,學生疲于完成作業,把精力都放在完成作業上。
三、學生生疑的作用
學生能回答問題固然是對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一種肯定,但缺乏探索,沒有發現和質疑的學習畢竟還處于被動狀態,學生主體的積極性難以得到真正的激發。學習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學會”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談不上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指導學生堅持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對教材、例題、習題進行研究、質疑,在某種意義上比教會學生知識本身更為重要。一旦學生有了探索和鉆研習慣和能力,他們的潛能便會被無限地激發出來,我們的教學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生疑有助于學生儲備和豐富知識,形成一定的思維方法。學生如果有問題,他們的思維為解決問題而啟動。會產生一種自我刺激、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并對已有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理解,從而豐富和發展原有認知結構。另一方面,當學生思維遇到疑惑,產生探究心理時,就會采用查找資料,請教師長等手段,大大擴充知識量,形成適合自己的思維方法。
2、生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有了問題,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和強烈的內驅力。在試圖提出問題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設想時,學生必須提出問題,反映學生對教材的認知程度,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既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教材的內化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良好契機。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會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誘導學生步入學習的過程,提高數學能力。教師可以從正面、反面引導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經過注意、困惑、思考、生疑、釋疑等心理階段。激發學生“多問”。
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在課堂上使學生處于知與不知,理解與不理解的困惑中,處于為尋找答案積極思索中,有一定的暇想空間。
四、如何解答學生的生疑
教師解答問題是否得當,不僅直接影響教師的威信、教學的信度,而且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疑的積極性。教師要認真解答學生的生疑,樂于解答,同時,要給學生予以鼓勵。在解答時,應以最佳方式來使學生滿足,使其聽懂,印象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直接回答法;教師講授法;同學代答法;反問法;暫緩回答;啟示法;討論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向教師生疑的可能性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對教學內容確實不懂就問,有的對其它領域內容出于好奇心而問,也有的想為難教師而問,等等。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解答學生的問題。
讓學生多問、善問,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啟發、引導、培養和不斷訓練。放手讓學生自己生疑比通過被動的回答問題更能催發學生創造力的萌發。只有讓學生做生疑的主人,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才會更濃,學習責任才會更強,思維潛能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