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櫓燕
摘 要:德育工作是促進小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德育工作導師應該不斷調整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從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出發,從德育工作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導師素質等角度探索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德育;導師;有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23-01
德育導師制工作模式是一種責任制教學模式,在小學階段德育導師的職責主要為關注受導學生在思想、品德以及行為上的動向,幫助受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好的道德品質,導師要想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可以從工作目標、內容、方法等幾個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學生,提高德育目標的科學性
德育工作對于學生的行為具有引導和糾正的作用,但是要想起到這種作用,就必須以科學的教學目標為引導。小學德育導師在確定德育目標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詳細了解,確定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以及可能形成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德育目標進行具體的規劃,例如,某德育導師在確定德育指導學生之后,利用問卷調查、咨詢任課教師、觀察、談話、家訪、查看學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制定有差異性的目標,既包括短期目標,也包括長期目標。
二、結合學生特點,提高德育內容的正確性
德育內容是德育工作的載體,優質的德育內容可以降低學生德育教學的接受難度,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德育內容的正確性:(1)內容連貫。許多教師認為德育內容比較分散,并不具備內在的邏輯性,因此在確定德育內容時常常隨機選擇,這種隨意性會影響學生的深入理解,為改變這一狀況,教師要提高德育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利用主題串聯的方式,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提高德育水平;(2)聯系生活。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初期,對于一些抽象、空洞、遠離生活的德育概念缺乏理解能力,因此,教師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興趣點以及社會熱點等角度出發,加強德育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并進行愛護公共環境衛生、愛護公物的教育,或者通過節慶活動,組織開展感受家鄉變化、欣賞自然風光等活動,增強學生愛國情感;(3)生動靈活。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求新求變的心理較為強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對德育內容的整合,利用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探索教學方法,提高德育方法的針對性
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不同的學生主體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小學德育導師在教學中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其進行引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說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樣法等,所謂說服教育法是指教師根據德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說教,并利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讓學生明理,以完成行為指導和糾正,但是這種方法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陷入枯燥、單調的泥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利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還要利用情感和榜樣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雙管齊下,保證教學效果。
四、注重導師素質,提高德育工作的權威性
德育工作的權威性是指德育工作在學生心中產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程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學生對于導師言行的信任程度,也就是說,一個品德高尚、言行合一的導師可以提高德育工作對學生的說服力,一個表里不一、行為不端的導師則會讓學生對其所講的內容在心底產生懷疑,從而降低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為了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導師必須不斷提高素質。從我國傳統道德品質角度講,導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素質的提升:其一,德。《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向我們展示了古人對于一個人高尚品行、德行作用的闡述,德育導師應該以此為標準,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自身德行對于學生的影響力;其二,信。“人無信不立”,信任是建立社會關系的基礎,因此,小學德育導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要以信樹人,保證學生在信任、信用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五、結束語
總之,德育導師工作是意義深遠且煩瑣、復雜的,雖然不同的導師工作能力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心理發育的特點,德育工作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導師在教學中應該通過對德育目標的確認、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方法的探索以及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創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賈宗敬.新時期小學德育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5,(5).
[2]李自能.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5,(16).
[3]左桂榮.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
[4]李方艷.新時期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