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對于大步向前的中國馬拉松事業來說,理性參賽、專業辦賽不該只是一句口號。
在即將過去的2016年里,某一天里全國五六場“國際馬拉松”同時開跑的情況,并非孤例。但在風起云涌的馬拉松熱潮背后,為何亂象頻出?是組織保障不規范?醫療救援不到位?又或是跑友不懂量力而行而付出沉重代價?
近兩年,國內馬拉松賽事呈井噴式增長,一個顯見的原因是國家推行全民健身計劃。而要推廣全民健身,不需要任何器械、公眾參與感強烈的馬拉松,無疑是極好的載體。在各方利益驅動下,今日的馬拉松賽事在中國一年比一年紅火,猶如烈火烹油,卻隱藏著如賽事籌備、管理、運營、保障等諸多硬傷。在2014年以前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前一天都能報上名。但最近兩年就要搶了,甚至需要搖號。
在群眾參與的熱情背后,商業品牌的推銷和城市形象的推廣成了各種馬拉松賽事最大的訴求。當馬拉松成為時尚名片、社交名片、商業推手和城市名片的時候,它和健身跑步還有多大的關系?
而且,當中國跑步人口與日俱增,“非理性參賽”也成了大問題:很多跑友太心急,訓練不到1年甚至零基礎就去跑馬,跑姿不對還不停刷量,結果健身變成“傷身”。
過度開發的馬拉松不是純粹的體育。當然,任何事物在快速發展時都會產生一定“副作用”。“副作用”應對不得當,全民健身就會“感覺身體被掏空”。
不妨慢下來,盲目上馬只能被馬絆倒。要理性參賽、專業辦賽,一方面加強行業協會管理,一方面推廣積極、健康的馬拉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