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促進效果也越來越明顯,這同時也加速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促進作用。然而,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較低,而且隨著近年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經營規模和農機工業水平受到了阻礙,而農業機械化發展又面臨著許多問題,為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應當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找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農機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23.030
1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業機械化裝備技術含量低,結構不合理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的農機工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農機的種類和質量也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目前農業機械的結構發展還不夠合理,大中型機械種類和數量都比小型機械少得多,動力機械比配套機械多,糧食生產機械比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多,這種現象反映出了我國農業結構和資源等分配不合理。此外,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規模小,大多數農機制造企業都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以至于產品科技含量低,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
1.2農機的使用效益低
我國的農業機械均投入了較高的成本,由于目前農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而且農用柴油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農機作業的服務成本較高,農機用戶還要承擔較高的稅費負擔,以至于農民對于農業機械的使用不夠普遍。農機服務也沒有完善的組織機構,雖然有的地方設置了鄉鎮農機服務站,但是其作用也不穩定,這些也導致購機戶農機沒有足夠的利用率,農機作業效益不高,導致農機無法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普遍的使用。
1.3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一直都沒有達到足夠高的水平,而且地域差異較明顯,總體上北方的農業機械化高于南方。在北方,華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其次分別是東北和西北,西南地區是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最低的地區,而且西南的農業機械化實行難度也是最大的。
2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策略
2.1建立完善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
由于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的積累資金較少,因此在購買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政府需要解決農民的購買能力的問題,同時,還要注意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式,農機的使用能夠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并且增強勞動效率,甚至可能達到勞動替代的效果,因此,農機作為一種勞動工具,能夠收獲相應的效益。對于一些土地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來說,農機的發展能夠作為勞動替代,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對于我國來說,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制約下,只能走適度的資金和技術密集的道路。因為我國的土地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同時勞動力充足,使用農業機械設備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作物的產量,因此適度的資金和技術密集的道路能夠使農機在服務過程中收獲足夠的收益,同時實現其價值。我國的農機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機的利用率,還降低了其作業成本,對于農民來說提高了效益,滿足了作業需求,進而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2建立合理的科技保障體系
合理的科技保障體系能夠增加農機的使用效率,農民有了專業的服務指導,則能夠更加合理的使用農機,就可以發揮其本身的價值。農業機械設備是農業生產和現代科技的有效結合,因此農機是農業生產工具和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
農民是農業機械的使用者,因此農民的素質高低也就成了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時,農業機械設備能否帶來足夠的經濟效益也決定了其在農民心中的地位。農機的質量、性能和維修等各種因素都影響著投資者的興趣。農業機械建立了合理的科技保障體系,就可以實現農機化技術培訓和推廣,并且將推廣和培訓的內容拓寬,以其為主線,最終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使農民能夠全面了解現代農業的技術和發展方向,從而更加容易的對農機進行了解和操作。
2.3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促進農業機械化均衡發展
農業的穩定發展為“三農”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離不開農業科研單位、農機生產銷售單位的努力,農業機械化的穩定持續發展更加需要各部門的重視。目前農業機械化存在地域差異,為了消滅地域差異,應當在重點部門提高其補貼水平,逐漸消除機械化發展不平衡。整體來說,應當對我國中部、西部等經濟作物機械率較低的地區加大投入,盡量減少手工種植和人工勞作,農業機械能夠有效提高作物的生產率,促進農業實現增產和增收,農業機械化的優勢日趨明顯。
作者簡介:邵金玲,中專學歷,公主嶺市農機局,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推廣與農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