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棟
【摘要】 目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也隨之而來。大數據技術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以及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信息安全問題。不僅是對個人,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也對國家信息安全產生了一些危害,本文從大數據的基本概念展開,簡單介紹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 信息安全問題 論述
近些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一直穩定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下我國的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從而促使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加強對大數據技術的深入認識,充分了解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并積極的采取防范措施,不斷完善我國的大數據技術,促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大數據的含義及特點
1、大數據的含義。大數據根據IT行業術語也叫巨量數據集合,是要在新的處理模式下,在強有力的決策力、敏銳的洞察力和優秀的流程改善力的協助下,適應巨量化、高速化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2、大數據的特點。大量、高速、多樣、價值、真實性這是大數據的五個主要特點。大量是指大數據的數據容量巨大;高速則是指數據的生成、整合以及處理十分高效,可以在秒級的時間限制內完成對數據的處理;多樣則是指數據的來源豐富,借助數據傳感器,監測的范圍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的數據信息,由于數據量巨大且繁雜,有價值的數據所占的比例反而較小;真實性是指數據的質量,而對數據質量的判斷也需依具體情況而定。
二、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
2.1大數據時代下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問題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各種移動設備十分普及,人們對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依賴也加重了信息泄露的安全隱患。比如說智能手機中各種app軟件的使用,手機app的數量巨大且類型繁雜,許多app軟件并不是正規公司設計且沒有通過安全保障,并且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利用惡意代碼或木馬病毒的植入盜取app用戶個人信息,致使用戶大量信息泄露。由于大數據數據量的巨大和繁雜,一些黑客和不法分子通過自身的網絡技術以及利用大數據的這一特點可以讓自己的惡意攻擊不被發現且無法被安全監測設備檢測出來。大數據反而成了黑客和不法分子的避難所,這也對安全廠商和警方對黑客和不法分子的追蹤造成了困難。
2.2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安全問題存在的原因
首先,公眾對大數據技術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大數據下的網絡并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在購物網站的實名購買記錄、各大搜索引擎的搜索記錄、在網絡社交平臺個人生活和心情的記錄都有可能暴露用戶的個人信息,從而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并且大數據技術不是完美無缺的,其本身就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比如大數據數據庫存在著一些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可以利用這些漏洞,對數據庫進行侵入;數據庫訪問的操作缺乏控制,這也很容易造成數據的泄露。此外,個人信息法律保護不完善,數據使用監管機制和機構的缺乏也是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法律和監管的缺失有可能降低網絡犯罪的成本,從而助長信息安全問題的滋生。
三、大數據時代下信息安全問題的防范措施
1、完善相關立法和數據監測機制。法律的保障是信息安全問題的第一也是最后一道防線。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專門性立法,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準則、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個人信息和隱私權受到不法侵犯時的法律救濟和懲處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個人信息的安全。加強對大數據使用的監測,設立專門的監測機制和機構,并且明確監測機構的職責,對信息安全問題防范于未然。
2、加強信息安全保護意識。這一措施主要是對大數據用戶來說,大數據技術公司應該加強自身安全技術方面的保障,數據用戶也應該價錢自身的防范和保護意識。比如在使用搜索引擎后及時刪除搜索記錄、使用社交平臺軟件時注意不要暴露個人的隱私和具體信息、發送重要電子郵件時對郵件進行加密等等。大數據用戶是信息安全問題防范的主體,其安全保護意識的提高對于大數據時代下信息安全問題的防范和解決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3、不斷改善安全技術。為了應對大數據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層出不窮的信息安全問題,應該對傳統的安全技術進行改革,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加強大數據安全系統的防御能力,減少安全漏洞,并不斷發展安全技術以應對未來的安全挑戰。
結束語:現在是信息的時代,大數據技術的掌握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重要砝碼。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應引起人們同樣的重視,在積極應對安全挑戰的同時把握機遇,這是大數據時代行動實施的應有之意。
參 考 文 獻
[1]崔洪剛等.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通訊世界,2016(7).
[2]劉泫彧.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36).
[3]王雪璐.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6(18).
[4]侯佳路等.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