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
【摘要】 特寫鏡頭是電視專題片制作過程中常用的技術手法。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了特寫鏡頭在電視專題片中的五中重要作用,凸顯了它在電視專題片中“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地位。
【關鍵詞】 特寫鏡頭 運用 專題片
特寫鏡頭是電視專題片制作過程中常用的技術手法,是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它是指用近距離的拍攝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強調,以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通過特寫鏡頭的運用,可以將人物或事件的特點、特性加以凸顯,突出采訪對象的形象性和真實性,加強受眾的直觀記憶深度,從而達到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本質特征,實現傳播教育的目的。特寫鏡頭帶給觀眾的是一種鮮活、生動、逼真的視覺“大餐”,那么,在電視專題片中特寫鏡頭有哪些作用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恰當地運用特寫鏡頭,在渲染主題中起烘托作用
生動、鮮明、具有個性化的特寫鏡頭是電視專題片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看電視,每天都有很多新鮮的畫面攝入眼簾、映入腦海,時間長了也就淡忘了,可是其中一些極具特色的某些特寫鏡頭卻會經久不忘。
比如1998年,一場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使萬里江堤險象環生。就在這關鍵時刻,始終密切關注汛情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赴湖北長江防汛第一線,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就決戰關頭的抗洪搶險作出總動員。電視畫面用的就是江澤民在抗洪一線拿著小喇叭講話的特寫鏡頭,非常感人,直到現在我們還歷歷在目。
二、準確運用特寫鏡頭,在突出故事情節上起刻畫作用
在電視專題片中,好的特寫鏡頭能夠引起受眾的強烈共鳴,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在專題片《滄桑巨變三十年》中,張大叔一家喜遷新居,親人、鄰居歡聚一堂,孩子們燃炮抓糖,老人們品茶聊天。這時候,我們拍下了張大叔的特寫鏡頭,從他的面部特寫我們看到:飽經風霜的臉上流下了兩行熱淚,布滿老繭的手在不停地擦拭著。
這一特寫鏡頭,既抒發了張大叔喜遷新居的幸福喜悅之情,又說明了多年來張大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終于有了好的結果,深化了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主題。增加了片子的感染力、親和力和影響力。
三、科學運用特寫鏡頭,在塑造典型人物上起點睛作用
特寫鏡頭在專題片中的運用較為普遍,而恰到好處的特寫鏡頭則有助于專題片主題的彰顯和深化。因為許多特寫鏡頭把人物或事物的表象加以強調凸現后,使要說明的內容更加接近人物或事物的本來面目,所以,好的特寫鏡頭里面往往蘊藏著作者對人物或事物本身的看法和見解,甚至賦予了極為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政治意義,這些特寫鏡頭可使片子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啟發和教育的意義,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在專題片《閃光的靈魂》中,共產黨員司法干部石寶森十幾年如一日帶病堅持工作,最終英年早逝以身殉職是本部專題片的焦點。為了策劃好這一情節,我們請他的兒子談一下父親的言傳身教對自己的影響,開始兒子談得很平靜,隨著事件的深入,他的妻子與兒子忍不住失聲痛哭,兒子痛苦地頓足捶胸,妻子的嘴在不停地顫抖,隨后又雙手撫摸父親的遺像,嘴里輕聲哭喊著爸爸。這一系列人物細節和特寫鏡頭,起到了揭示人物內心、情感世界和渲染氣氛的作用,從而深化了專題片的主題。
四、合理運用特寫鏡頭,在挖掘主題上起捕捉作用
特寫鏡頭來源于人物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直觀性和可感性。通常情況下,特寫鏡頭對一個明顯特征的強調、對一個細微動作情景的再現,會使枯燥的事物或人物鮮活起來,使其更形象、更直觀、更真實地得到表達,避免了泛泛而過和空洞無物。
在專題片《車行百里路 情灑千萬家》中,付玉的幫扶對象、多年免費乘車的老人已經去世了,我們只好用情景再現的方法,拍一些特寫鏡頭來描繪那些感人的事跡。老人的住處:破舊的房屋、炕桌上擺好的餅干和藥品,老人(他兒子代替)走向車站的雙腳和拐杖的局部特寫等,然后讓他的兒子講述付玉照顧老人的事跡。通過老人一些遺物的特寫鏡頭,再現了他們不是父女勝似父女的感人事跡。
五、善于運用特寫鏡頭,在畫面構成上起解讀作用
特寫鏡頭作為電視專題片中描繪細節、揭示特點、深化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人物有面部特寫、手、腳的特寫,有靜止的特寫,也有行動的特寫等等。譬如:在專題片《眾志成城防非典》中,我們給醫護人員戴口罩、帽子、穿著厚厚衣服的特寫。這些特寫鏡頭都顯示出了本身特有的魅力,使人物形象在電視專題片中獲得了生命的震撼。
“特寫鏡頭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因此特寫鏡頭不能濫用。要用的恰到好處,用得精,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特寫鏡頭在電視專題片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掌握好特寫鏡頭的拍攝技巧,并運用好特寫鏡頭,將會使我們的電視專題片錦上添花。因為每一個特寫鏡頭,都是創作者智慧的結晶。通過特寫鏡頭對細節的刻畫,使專題片更有特色,內容更充實了,片子更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