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哲烽
【摘 要】 2008年,美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帶來的沖擊推出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持續到2013年底,美國經濟逐步邁入正軌,美聯儲在2013年12月9日宣布正式啟動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并于2014年10月29日宣布結束資產購買計劃,正式結束長達六年的量化寬松。六年期間美聯儲推行量化寬松使得美元流動性在全球泛濫,量寬退出勢必對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造成影響。本文在簡述量寬推出和量寬退出后,對量化寬松退出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給出政策建議。
一、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推出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危機迅速從信用領域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又從美國擴張到全球,上升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沖擊全世界的金融體系,各國的金融機構或者實體經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金融危機破壞了金融系統中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導致了傳統貨幣政策的失效,所釋放的流動性無法有效傳導到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使得極端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應運而生。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美聯儲已將聯邦基金利率調低至接近于零(0~0.25%),但此舉仍然無法刺激經濟復蘇,傳統的貨幣政策功能顯然已經失效。鑒于這種情況,美聯儲開始啟動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的貨幣政策,主要內容是通過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從而改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并引導長期利率下行,降低信貸市場門檻,提高資產價格,刺激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進而帶動美國經濟整體的復蘇。美聯儲在2008年至2013年間共推出了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二、美國量化寬松退出
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制定以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為主要指標。2013年美國的就業市場環境逐步改善,失業率從1月份的7.9%下降至2014年1月份的6.6%,并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同時2013年千年月均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9.2萬個,相較于2012年全年月均就業崗位的18.1萬個增長1.1萬個。通脹壓力逐步緩解也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變提供了助力。美從統計數據看出,2013年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逐漸偏離2.5%的通脹指標開始下降,甚至在2013年下半年穩定在了1.3%的水平,而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最后是美國經濟各項指標趨好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美國官方統計數據來看,2013年美國居民消費、工廠生產和新房開工率都出現了明顯的增長,這將美國GDP季度平均增長率拉升至2.7%,達到2010年以來平均季度增長的增高增速。此外,美國財政狀況也得到了改善,美聯儲年度財政的預算決議,緩解了由財政赤字壓力所帶來的對經濟增長不利的影響。
美聯儲在2013年12月19日宣布正式啟動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但是在縮減月度資產購買規模的同時,美聯儲聲明低利率貨幣政策在較長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美國貨幣政策在接下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持寬松。Bernanke指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并不意味這美聯儲貨幣政策即刻收緊,在經濟全面復蘇之前美聯儲將繼續維持低利率的寬松政策。而新任美聯儲主席Janet Yellen在她3月份發表的演說中表示,就當前美國就業數據及失業水平,美國經濟還未達到健康水平,所以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美聯儲仍將低利率政策。
三、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經濟影響
1.對國際市場的溢出效應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將推動美元升值,影響全球匯率市場的均衡。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GDP呈現負增長,美元指數下跌。但在美聯儲和財政部出手救助金融機構之后,美元指數走強。在這之后美聯儲開始推出量化寬松政策,致使美國長期利率下降,資本流出美國市場,導致美元指數再次下行。2014年10月29美聯儲宣布停止資產購買計劃,標志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啟動,隨后美元指數開始上升,最大漲幅高達16%。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由于資本固有的逐利性,國家之間的利差將會導致國際資本的流動,進而再影響兩國之間的匯率水平。美國加息將提高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利差,從而吸引國際資本流向美國,推動美元進一步升值。美元升值又將對全球匯率產生重大影響,將會抑制美國的出口同時促進全球各主要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對其他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產生正面有利影響。但與此同時,投資者對美元資產升值的預期增強,將會導致國際資本向美國流動,對其它國家的資產價格產生負面影響。
美元供給減少將會在外匯市場上形成大量對美元的需求,推進美元匯率走高,使得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升值。美聯儲決定退出量化寬松后,美元逐步升值將會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助于全球制造業的利潤率增加,加快全球制造業復蘇,尤其是對我國這一類大宗商品進口大國以及貿易出口大國而言是一大利好,能在實體經濟層面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推動全球經濟復蘇。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必然引起國際資本從其他國家地區回流美國市場,尤其將造成大量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的資本流向美國,使得國際金融環境變得不穩定,造成對新興經濟體國家金融市場的沖擊和風險。
2.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首當其沖的是國際資本的流出。過去六年中國借助流入的國際資本進行了許多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國際資本的流入不僅帶來了財力上的支撐,而且還有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保障,因此國際資本的撤離將給中國部分地區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在量化寬松政策期間,流入中國的大批國際資本推高了資產價格,在部分行業形成了巨大的資產泡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房地產業,一旦國際資本大量撤出,如若調控不當將對房地產企業造成致命打擊,與房地產相關的上下游相關產業也將受到波及而萎靡,又由于房地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特殊地位,中國經濟將會受到重大打擊。
自從2014年美聯儲停止購債計劃后,美元指數進入上升通道。相對于美元,各主要國家貨幣均在貶值,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也在下降。但人民幣兌歐元、日元的匯率卻在上升,這是因為歐洲和日本的經濟還未從衰退中走出,依舊在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所致。決定人民幣中間價匯率的三個因素分別是市場供求、一籃子貨幣匯率和央行的匯率穩定目標。從市場供求角度來看,美聯儲加息必然導致資本流出,人民幣貶值,同時又因為歐洲、日本等國仍在實行量化寬松政策,這些貨幣的貶值將導致一籃子貨幣匯率的下降。而從央行角度出發,央行推行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中使用為內容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要求人民幣幣值保持穩定,降低海外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因此央行可能會采取干預人民幣匯率貶值。
美聯儲加息造成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獨立的貨幣政策造成很大的挑戰。自2014年開始,投資者對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預期增強的影響,國際資本從中國流出,造成中國外匯儲備開始出現下降的狀況。因為央行釋放流動性和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目標相互沖突,所以這對央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是一項挑戰。而在美國實施量化寬松貨期間,美元融資的利率相對更低,不少國內企業會通過以發行美元債券或美元貸款的形式,獲取國際市場上的低成本資金。2007年以后中資企業外債余額總體上呈現增加趨勢。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將加大人民幣債務償付風險。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使得一些背負短期外債的企業壓力加大,人民幣貶值后這部分企業要償還的貸款實際增多。如果人民幣指數持續下行,對這些外貿企業的債務償還將形成非常不利的前景,甚至有可能導致破產。在這樣的預期下,外貿企業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難度加大,對企業的擴大生產不利。長此以往,將有可能造成對人民幣的信心不足,企業和個人持有人民幣的意愿降低,這不僅對國債對外銷售形成了障礙,也不利于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四、政策建議
首先,只要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資金大規模撤離的現象不會長時期存在。我國應當保持冷靜的態度審視美國量化寬松的退出,從容應對美聯儲政策的變化,提高預見性,制定好相關對策,防范其帶來的有限沖擊。
第二,積極推進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第三,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管。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勢必對我國的跨境資金流動造成影響。我國應該加強跨境資金的雙向流動監測,了解資金流入流出的動向,確定資金的流動速度,準備應對資本逆轉的預案,防范資金的異常流動。
第四,加強對我國外匯的監督與管理。我國應審時度勢,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對象,增加資產配置的多樣性。
第五,加快我國的經濟結構產業化升級,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
第六,加強國際間金融合作,構建健康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 韓秀云.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基礎、步驟與影響[J].國際貿易,2013,第7期.
[2] 易憲容.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經濟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4,第1期.
[3] 汪源.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6).
[4] 徐瀅.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理論、實踐與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