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習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方式。近幾年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作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立意不夠新穎;材料選擇不好;布局謀篇比較混亂。這三個問題的存在,使不少學生的文章讀來令人生厭,昏昏欲睡。其癥結在哪兒呢?我認為;就是平時缺乏必要的閱讀,寫出的文章平淡無味。那么,如何在這塊實驗地通過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呢?
一、更新教學觀念,采納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這種學習方式通常被稱為接受式學習,即它以定論的形式把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閱讀中,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大膽假設的意識處于休眠狀態(tài),學生創(chuàng)新型思維沒有得到訓練,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自然是一句空話。而閱讀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依舊采用接受式學習方式,那么從起點出發(fā),終點肯定是死胡同。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更新觀念,吐故納新,大膽的采用適宜學生個性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二、在教學活動中落實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解決問題。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處于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即教師是營造問題情景的人,是激勵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因此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創(chuàng)設寬松的民主氛圍,讓探究式學習有人文空間。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它講究師生的平等相處,講究課堂的自然和諧,講究每個學生的個性張揚,講究活動中的師生互動。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應給每個學生有平等參與的機會,有發(fā)現問題發(fā)表見解的權利。只有這樣學生的問題,才能從熟知的材料中,通過探究發(fā)現出來,問題的答案才能在教師的激勵中靠學生自己去探索得出。
2、巧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好的問題情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它能點燃學生發(fā)現問題的靈感和熱情。可是我們在教學中,根本沒有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我們通常是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弄清文章的大意,然后從課文或文段中讓學生尋找文中隱藏的問題答案,最后教師訂正答案。整個過程學生好象在問題中學習,其實學生仍然被現有的問題所限制,思維的空間十分狹窄,問題的答案十分死板。如果我們巧設問題情景,然后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而不是已有的問題中自主的去探究,其效果可能不是這樣。
3、提供探究問題的場所,讓學生自己來驗證自己的問題答案。學生通常發(fā)現問題是從間接知識中發(fā)現的,而問題的大膽假設光靠間接的獲取知識是不夠的,學生需要直接經驗的驗證,這時教師就應提供學生探究問題的場所。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我讓學生探究如下問題:全班討論:對于兩小兒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據,你能否根據已掌握的科學知識,對這兩種現象解釋一下?結果學生對這兩種現象很感興趣,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很高,有查資料的,有請教老師的。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高漲了。
4、熱情激勵以滿足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讓他們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為此我們指導學生探究式學習,應以誠懇的態(tài)度、民主的思想,去激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愉悅的心情中探究,在老師的長期期待中養(yǎng)成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把握探究式學習方式的特征,理順閱讀訓練中“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的關系
我認為,閱讀教學中我們應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間的互動性,只有把握好這些與閱讀教學緊密相關的特征,那么閱讀教學就不再是聽、說、讀、寫的空架子,而是充滿激情的去探索未。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去體現這一特征呢?
1、 在閱讀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教師必須從高高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以朋友式的微笑,去促進他們探究學習。
其次,教師應從參考書中走出來,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去尋找答案,而不要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有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原汁原味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感受。
2、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主動性。探究式學習的主要特征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內容。有的人會說我一節(jié)課都是教師問,學生答,這樣看來,我一直搞的是探究式學習。其實這種問答式教學并不是探究式學習方式中的“問題”呈現,它沒有讓學生在整體感知中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而是教師把問題設計好,讓學生以判斷的形式作答。還有一種就是讓學生自己先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根據問題材料找到問題答案。這些都是教師在越俎代庖,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活動,這就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談不上讓學生發(fā)現問題。
3、在師生的互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人會問在探究式學習方式中,教師不是沒事干了嗎?其實教師有的是事干,只是教師不該干他不該干他干的事。他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去學習,去指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去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去尋求答案。而學生則是在學中發(fā)問,在疑問中去查資料、去驗證 、去創(chuàng)新。
四、科學的評價
探究式學習方式,它是素質教育下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有利于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終身探索習慣的養(yǎng)成,它是新事物,因此我們在評價這種學習方式時,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科學的態(tài)度去評價。首先這種評價不僅僅看課堂的熱鬧,重要的要看探究的氛圍是否適宜所學內容。其次,看學生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是否根據提供的文章,通過探究,由已知領域的信息遷移到未知的想象空間。再者,看老師在促進學生學習中角色是否到位。最后,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創(chuàng)新的思維是否開啟。
總之,閱讀教學中,引入探究式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