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祥
摘要: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本文就探討下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面貌。
關鍵詞:新課程關系開放性;學生
新課改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這次的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新精神,它標志著我國小學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而我們不能為了課改而課改,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停下腳步,來審視我們走過的課改之路,一是看它是否偏離了方向,背離了初衷。二是總結它的經驗,以便加以鞏固,最終應對自如。
一、開放性的教學
開放性是指教師引導課堂主體發散思維,調節愉悅的心態;善于發問,敢于向課本提出質疑。從而激發潛在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1、發散思維,愉悅心態。教育心理學認為:現代學生心理提前成熟,相伴而來的還有強烈的逆反心理。這需要任課教師錘煉生動、幽默的語言藝術,深入了解學生年齡段特點與喜好。在語文閱讀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幽默的語言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用語嚴謹規范的前提下,可適當加入學生喜歡、當下流行的文明詞語或者方言,這不僅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拉近了師生距離,讓學生印象中原本古板的教師變得生活化,降低排斥心理,與教師產生親切感。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喜歡的語言方式進行朗讀,回答問題盡量舉出例子,無論是自己經歷的還是最近關注的事件都允許。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樂于分享的心理。課堂輕松、愉悅的心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才是學生真正想要的。
2、善于發問,敢于向課本質疑。小學生天性好奇,語文教育不應該禁錮學生的奇思妙想。如《小攝影師》中描寫到“:十歲左右的小男孩,通過窗戶將紙團扔到了高爾基的辦公桌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想象,高爾基當時所在的是幾樓?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有沒有足夠力氣將紙團扔進去?并帶領學生進行情景模擬,用實踐來證實猜想;不僅要分析高爾基的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小男孩的性格特點具有哪些現實社會意義。最后再將學生帶回課文所宣揚的精神主旨上。現代語文閱讀側重培養學生精神感悟,卻忽略了事件的邏輯性。因此,可以通過細節與實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二、新的三種關系
1、主體和主導。新課程課堂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把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并不意味著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真正建構者,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合作、敢于探究、勤于實踐,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中學會學習,以求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決不能削弱。削弱教師的作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形式就會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因此,教師應牢牢掌握啟發、點撥、調控的主動權,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
2、繼承和創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強調教學創新。隨著課改學習的深入,研究報告、小記者、小畫家、小演員、電臺主持人等紛紛在課堂舞臺閃亮登場。這固然跳出了傳統的教學框架,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開放教學。這種新穎的語文課堂,開放的教學形式調控得好,的確會產生無與倫比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刺激學生注意,保持最佳的求知狀態;另一方面在感悟新知識的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但我們也發現有的課堂只是形式上的創新。教學創新,并不排斥傳統教學中的精髓。傳統教學中,煩瑣分析、滿堂講解、全堂聽講、機械抄寫、政治說教,我們要摒棄;落實雙基、品讀感悟、培養能力、情感熏陶、德育滲透,我們要繼承。在課程改革面前,既要吸收國外最先進的課程改革經驗,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創造出一條適合我國基礎教育實際的路子。
3、知識和能力。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而必須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落實雙基教學的基礎上培養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因此,新課程新理念的課堂教學應放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更新上,更加注重基礎性學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即通過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來形成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學生的新發展目標
1、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傳統的語文教學就是通過聽說讀練等方式,學生被動式的接受教師的灌輸,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也就很難提高。所以,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給學生一定空間和時間進行思考,教師把握好講課的時間和節奏,避免出現機械式的講解,讓學生感到煩躁,要讓學生自主預習和思考,然后找出不會的題目,積極的討論,然后由教師講評。
2、重視學習中的合作。學習合作主要是指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可以積極的進行互動和交流,討論難以理解的問題,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情緒。避免教師問,學生答的死板模式。另外還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對于不明白的問題,小組之間都可以進行交流和探討,并實現“互補”,通過開展答辯、座談會、小組活動、演講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應用能力。
3、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提高動手和思維能力。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的是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沒有進入高層次的自主學習。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問題,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發現,得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題目印象更加深刻。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需要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