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娜
假期,我對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做了深入的思考。課標要求我們應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就需要我們以教學內容靈動、教學線條簡潔。教學步驟明朗、學生活動充分的方法來組織教學。
階梯朗讀是一種不錯的閱讀方法。大家都知道,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若能把學生的“語感”培養起來,會是我們閱讀教學的重大收獲,每一個層次的“讀”,會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不同方面,由淺入深的朗讀下來,文章的美好亦由淺入深的呈現于學生的面前。我覺得階梯朗讀可分為三個臺階:誦讀、品讀、悟讀。
(1)誦讀。誦讀挺簡單,可很多學生不干,讀著讀著就煩,光見嘴巴動,沒音兒。所以,本著“興趣”是先到的原則,我們可以采取激趣誦讀法。如:文言文的誦讀,給學生出示幾個誦讀階段:蹦豆子式(生讀);開火車式(速讀);搖頭晃腦式(慢讀);搖頭晃腦加表情豐富式(最高階段),然后讓學生小組內比賽朗讀,看看誰讀的階段最高。其實不過換了個詞,增加點肢體語言,換了種方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現代文閱讀也是如此,生生比讀,師生比讀,坐讀、站讀、走讀,形式不拘。這樣,語文課堂上,書聲朗朗,笑聲陣陣,不知不覺中,文章的內容就熟悉起來了。
(2)品讀。品讀,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或結構,或語言,或情韻,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這是誦讀的延伸。品讀往往可以讓學生把握住文章的脈搏,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發現語言的力量。這里,我們可以先把品析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實踐掌握品析的要領。品析語言的方法:賞詞——富有表現力的詞(形容詞、動詞、副詞、疊詞等) 析句——帶有修辭手法、特殊寫法的句子談感受——從描寫的主體談起。教學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讀,如:《童趣》一文中,有一句是:“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書中正好有與搭配的插圖,所以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畫圖中的“煙”,試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學生提到“裊裊”“彌漫”“繚繞”,再問學生: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效果,學生找到文中的詞“徐”,此時適時點撥“徐”字的妙處,并結合下文作者為什么會聯想到“鶴”而非“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揣摩作者的內心。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從中感受到童年的樂趣和一個孩子幼小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抓住每一個品析的時機,定能讓學生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在滿懷詩意的情境中,在豐富的語言想像中,去享受語言的魅力。
(3)悟讀。語文學科沒有數理化等講程的精密性,相反,卻有很多模糊的東西在里面,大到課文中心小到一句話、一個詞都可能見仁見智,難以有非此即彼的簡單的判斷形式,很難求得答案的一致性。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樂趣也盡在于此,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領悟力”。這“悟讀”的“悟”可以直接從文章內容情感方面感受,也可由老師引導,間接獲得。如:魯迅作品《孔乙己》這篇小說,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閱讀這一段文字,不能讓學生首先分析“排出”一詞運用得如何生動,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投入,體會孔乙己看到別人的“笑”和聽到別人的“話”后,是怎樣的心態。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的回答有以下三點:①擺闊氣;②窮酸;③轉移話題,擺脫窘境。在鼓勵與肯定了同學們的回答后,“排出” 一詞的表現力就脫穎而出了,該詞體現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自慰的窮酸相并以此擺脫受取笑、受潮弄的窘迫。這樣,一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其實,引導學生悟讀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結合上下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寫作背景,結合文章的創意和構思,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現象等,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投入,這樣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還有品德、情感、審美、心理多方面素質全方位的發展。當然,我們還要注意“悟讀”的一個度,要把握得恰到好處。記得學習《傷仲永》,在授課完畢之后,我依例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再分析分析?”一名同學舉手說:“我覺得應該分析一下王安石的形象,他坐視仲永的墮落,沒有加以指導和幫助,還是一代文豪,一代宰相呢,真不配!”當時一聽,我心中一喜,多新穎的見解,多另類的感悟,太棒啦!于是,大大夸了該學生一通。事后冷靜下來,仔細一想,發現自己有失偏頗了。我們知道讀書必須清楚三重意義,第一重是作者的意義,第二重是文本的意義,第三重是讀者的意義。以此三種意義來區別,則《傷仲永》中,王安石要表達的自有一重意義,即感嘆仲之父缺少長遠眼光,強調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本之意義和作者的意義非常接近;而那名學生所講則是讀者的意義。而這種讀者的意義已經背離了作者的意義也偏離了文本的意義。所以,如果針對《傷仲永》談感受,學生的見解沒錯,可若從文章分析的角度看,這其實已經背離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已經不是“悟讀”,而是“誤讀”。后來針對這一點,又與學生進行了一番討論,明確了“悟讀”的基礎。所以,我覺得“悟讀”不是讓學生完全放開,抓住文章的一點就馳騁開來,還是要依據文章中心、作者意圖來加以肯定、否定或聯想。
以上,我們談了“誦讀、品讀、悟讀”三個階段,當然還有其他形式的分層更細的“讀”,以后可以再做探究。教育學家孫云曉說過:孩子們學習主要靠興趣和習慣。讓“讀”成為學生的“興趣”和“習慣”,我想,就會為新課標所提到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