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數學學科的豐富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養他們進行對比、類比、判斷、推理和想象力。數學教學中包含著豐富的創新教育素材,數學教師根據數學規律和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是尤為重要的。讓學生更加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獲取知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造思維呢?
一、教學中的定義、定理、公式等,可讓學生自己探索得出
數學概念的建立、定理、公式的推導,都體現了人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的精神。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展示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更要展示思維過程,變“題型教學”為“思維過程教學”。這樣教學,由表及里,從而提示性質的內涵,學生從練習、討論、質疑、歸納中體會了知識來源于實踐。這樣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幫助。
二、優化教材內容,使之具有開放性
數學教學是學生創造再創造的活動過程,僅靠課本的做題、習題,學生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知識的,也是不能適應現今素質教育要求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教材中的例題習題進行變換、拓展,如設計開放性內容,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等,為學生創造性學習提供必要的素材。這樣使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地聯想、思考、探索,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只能運用單純的數學知識來解題,還要結合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知識,來解決跨學科綜合問題。這類問題要巧妙地將相關學科知識及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與數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數學的眼光去研究其他學科知識,用多種角度去看待數學。不僅開拓了學生視野,而且發展了思維、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好素材。
三、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由于創造思維是多種思維形式的相互作用、合理組合產生的結果,因此它具有新穎獨特、靈活變通、突破常規的特點。在數學學習中要注意鍛煉各種數學思維品質。第一, 遇到問題時要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當問題出現時,人們習慣于從原有的知識中直接尋找答案,如果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不能直接尋找答案,就要及時變換角度重新去尋找途徑,因為一道數學題往往有幾種解法。切忌在原方法上徘徊,否則就難以時思維發生質的飛躍,學會了多角度去思考,經過長期鍛煉,就能夠使發散思維里得到提高。有些數學問題利用常規方法往往很難突破,比如初中幾何中出現的兩條直線都垂直于同一條直線,證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個問題如果從正面思考就很難突破,如果變換角度從結論入手逆向思考,就很容易解決了。第二,要注重思維的批判性。在遇到問題時,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有時自己的觀點可能和多數人的觀點不一致,甚至與教師的觀點不一致,但只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要堅持,通過爭論、辨析如果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就是為解決問題找到了一條新途徑,就是一種創造。即使通過論證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那么產生錯誤的原因也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能很快引起注意,就能避免類似的錯誤的再次發生。反之,人云亦云,求同不求異,就不能使自己的思維的得到發展,也就不會產生創造。第三,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手腦并用,就能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從而從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達到問題的解決,由于新教材提倡的要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所以設計的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有些問題如果自己沒有生活實踐,就需要動手體驗。新教材出現了很多“試一試”“做一做”“想一想”等探究性問題,這些問題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從而使形象思維得到發展,想象、聯想能力得到加強,此外,在注重發散思維,想象思維以及直覺思維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面對問題,通過多角度的分析、判斷、假設、猜想得出的結論,必須通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多種數學思想,如數學中常用的轉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數思想、分類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對這些數學思想的總結,使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強化,從而使假設的結論順利得到證明,實現創造思維的發展。
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只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具備創新意識,改進教學方法,充分挖掘課堂教學潛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學習的興趣,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