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達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我國基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廣大音樂教師認真貫徹實施《標準》,努力探索教學方法,為提高音樂課教學質量做出貢獻,音樂課程改革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學科素養;中學教師;音樂學科
教師素養是指在學習和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音樂學科特征的基本品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經驗的綜合,它不是各種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多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
一、良好的道德修養與先進的教育理念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書育人是一項影響社會和個體,具有重大社會責任的職業。因此,堅持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用科學的精神陶冶學生,用科學的知識培育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是教師恪守職業規范、堅持高尚職業道德行為的表現。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掘思想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因此,要使每個學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不容忽視。
二、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踐能力
1、傳統音樂技能 。音樂是橫跨多學科的一門具有專業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邊緣學科。傳統的音樂技能包括聲樂、器樂、樂理、視唱練耳等方面,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專業特點,這就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如器樂演奏技能和視唱練耳能力是從小培養且需要不斷反復練習,“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練手生”就是這個道理。作為傳統音樂教學,聲樂演唱和器樂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這些也是音樂教學活動中實施美育的載體,這些載體不堅實、不豐富,教師就無法把美的信息忠實地傳遞給學生。
2、現代信息技術技能。新課改逐步深入,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音樂課教學,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介入,對傳統的音樂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教師掌握中學音樂教育必備的計算機課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理論和技能知識,是對傳統音樂教育的突破,更是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
(1)課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課改的今天,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與科學應用,必然給音樂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樂教師必須熟悉一些常用的課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課件制作的基本理論,并學會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據教學設計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樂課件。常用的課件制作軟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頻處理。新的課程標準將音樂鑒賞作為音樂審美的核心,貫穿中學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常會遇到對一些音頻的剪輯處理,如音樂片段的截取或連接、曲調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設備及軟件(一般的音樂制作軟件都有此類功能),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動手制作或剪輯音頻素材,可以使音樂教學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因此,具備基本的音頻剪輯處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樂制作。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家用電腦的普及,電腦音樂創作憑借其方便的操作、豐富的音響效果被人們喜愛并迅速推廣。因此,教師學會使用一些音樂制作軟件,會讓課堂教學錦上添花。這些音樂制作軟件種類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3、課外活動組織能力。音樂課外活動是學校音樂教育中課堂教學和社會音樂教學的橋梁和有效補充,是中學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通過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音樂教師指導課外活動所需的專業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這主要包括合唱組織及訓練能力、樂隊組建及訓練能力、舞蹈創編能力、晚會組織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學與課堂管理能力
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對藝術學科至關重要,因為學生的每一次音樂實踐活動,都是對音樂美的感受、體驗和表現的過程,這既是音樂教學自身的特點,又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主要特征。怎樣更科學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怎樣才能使音樂課堂生動有趣?應該用什么方式呈現音樂的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得學習、審美、認知的方法,關系到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受與體驗、審美情感的深入與升華和對蘊涵其中的美的認知。
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教學狀態,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也尤為重要。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幾十個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進行思維碰撞、情感互動,是一個多因素彼此影響和制約的復雜動態過程。因此,教師應及時分析、把握教學目標與課堂管理現狀之間存在的偏差,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和課堂氣氛,同時,努力調控情緒,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勢利導地確定課堂管理的各種指令。
四、科研創新與終身學習能力
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頻繁,社會變化加劇。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終身學習是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學到老”是每位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此外,教師終身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長遠的意義,培養該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要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創設良好的科研氛圍和環境。現代社會,音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教學能力,而且要具備優秀的科研能力,美國學者史密斯(R.Smith)認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需要。現代教育理念下,中學音樂教師更應教學與科研并重,以適應新時期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
上述幾個方面的是音樂教師的基本素養,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系。只有教師全面提升其學科素養,才能更有效地推進音樂新課程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 王玉華.創造型教師的品質特征及其培養途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