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佳 張峻瑋
冰雪中的血色軍魂
■ 宋 佳 張峻瑋

1950年6月,金日成斷定“社會主義中國解放大陸、海南和臺灣后,美必阻止社會主義朝鮮解放南朝鮮”,遂在蘇聯默許下,于我軍解放臺灣之前發動內戰。打亂了毛主席的戰略大棋局,打亂了我軍解放臺灣計劃,中國人民志愿軍被迫入朝參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又到最寒冷的冬天。66年前的冬天,朝鮮半島長津湖地區普降大雪,氣溫驟降至幾近零下40度,遭遇五十年不遇嚴冬。長津湖地區,正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東線戰場,由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轄志20軍、26軍、27軍)對戰“聯合國軍”美第10軍[轄美陸戰第1師、美第3師、美第7師和南朝鮮第1軍團(轄首都師和第3師)]。
1950年6月,金日成斷定“社會主義中國解放大陸、海南和臺灣后,美必阻止社會主義朝鮮解放南朝鮮”,遂在蘇聯默許下,于我軍解放臺灣之前發動內戰。打亂了毛主席的戰略大棋局,打亂了我軍解放臺灣計劃,中國人民志愿軍被迫入朝參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此戰,我國志愿軍幾近以一己之力,擊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徹底打出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精神,打出了真正意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出了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出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寶貴的相對和平的國際安全發展環境,打出了中印邊境戰爭時印度媒體一致斷言“7個解放軍師便可以橫掃印度”,打出了國內自然災害、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以及文革、香港回歸等關鍵時期,美英等西方國家仍懾止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韓戰中的恐怖戰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此前一直在東南沿海亞熱帶地區整軍備戰準備解放臺灣,在朝鮮戰爭爆發后美軍艦隊迅速進入臺灣海峽而攻臺無望條件下,奉命機動北上,因戰役發展迅速,第9兵團在東北未進行原定的一個月整訓,臨危受命,穿著南方的單薄棉衣緊急入朝參戰,作為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力量,阻擊美第10軍,保障西線戰役發展。因緊急入朝,9兵團未進行充足的物資裝備補充,武器裝備低劣,特別是御寒物資極度缺乏。
1951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交戰雙方在長津湖地區零下30-40度的極寒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慘烈戰役。我國志愿軍在冰天雪地、缺衣少糧、后勤運輸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與裝備精良之敵苦戰28天,擊敗了美陸戰1師及步兵第7師,收復了諸多重要城鎮;美軍利用強大空、海、陸火力慘烈突圍,殘部在多個航母戰斗群支援掩護下,利用海路脫離戰場。此役有力保障了西線戰事,除襄陽一地外,“聯合國軍”全員被擊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勝利完成。
此次戰役殘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參戰人員的想象,由于天氣極度嚴寒,作戰發展為交戰雙方官兵意志力的殊死較量。戰后,毛主席指出:“9兵團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同美軍浴血奮戰數十個晝夜,共殲敵13916人,予美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殲滅性打擊,打開了東線戰局,并有利保障了志愿軍西線兵團的側后安全,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艱巨的戰略任務。”長125公里的逃亡成為陸戰1師史上“最艱難的日子”和“地獄之旅”。戰后,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談道:“長津湖地區根本就不適合軍事行動,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會想去征服它。”美陸戰1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也心有余悸地說:“幸虧中國人沒有足夠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設備,否則陸戰1師決不會逃離長津湖……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噩夢”;美步兵第7師師屬第57炮兵營營長卡羅曾頓斯中校評價:中國軍隊“冒著嚴寒和陸戰隊的炮火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對這場戰斗,我感覺是強烈的,因為我失去了很多的戰友。我們傷亡慘重。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戰斗。我曾經在二戰中,遇到過德軍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長津湖之戰這樣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美陸戰1師把長津湖作戰視為其驕傲和資本,美國軍方為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勛章、70枚海軍十字勛章,是美軍戰史上為一次作戰頒發勛章最多的一戰。
第9兵團在長津湖五十年一遇的嚴寒中,傷亡4萬余人,其中因嚴寒冰凍減員達3萬余人,直接凍死者達4000余人;美軍在保障有利條件下,依然凍傷減員達7300余人,凍死數百人。此戰結束后,美王牌軍陸戰1師(曾在太平洋戰場參加歷次奪島戰役,戰功卓著,并參加仁川登錄作戰)因減員嚴重被迫退出朝鮮戰場,從此再也沒有參加朝鮮戰爭;美精銳“北極熊團”(第31團)整建制被殲滅,團長被擊斃,團旗被繳,番號被從美武裝力量序列中撤銷;而第9兵團也因為減員較多返回國內休整,未能參加第三次戰役。

我國人民志愿軍官兵身穿單薄棉衣,以炒面夾雜著冰雪充饑,以徒步對戰擁有大量飛機、坦克支援,吃著火雞,身著棉襖,睡著鴨絨睡袋,乘坐汽車和裝甲車輛高度機械化的美軍。在近乎于“裸戰”的情況下,志愿軍官兵由心底迸發出超強的意志力和頑強的堅忍力,以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向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發起沖鋒,折射出強大的、無堅不摧的信仰力量。
戰役中涌現出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英雄冰雕連等一大批英勇悲壯的戰斗英雄和團體。長津湖戰役打響的第二天,志20軍第59師某連,奉命攻擊柳潭里以南9公里的死鷹嶺,阻擊美軍陸戰1師南逃。然而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端嚴寒下,仍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沒有一個人逃脫或退縮,最終在漫長的等待中全連以俯臥戰壕的戰斗姿勢全部被凍死在死鷹嶺,成為一個個永不傾倒、巍然屹立的冰雕。據美軍記載,朝鮮戰場長津湖戰役中,美軍南逃沿途被這樣的情景震驚:一排排志愿軍戰士俯臥在零下40攝氏度的陣地上,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仿佛是躍然而起的“冰雕”群像。此情此景,對先后趕到志愿軍陣地的美軍心理產生極大的震撼和威懾,加深了對志愿軍英勇無畏的恐懼。整個長津湖戰役,志愿軍共有三個整建制連被凍,成為“冰雕連”。
是什么力量讓“冰雕連”不懼長津湖的嚴寒?長津湖地區海拔1000至2000米之間,當年是50年不遇的嚴冬,夜間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攝氏度。官兵向美軍后方穿插行軍時,寒冷比敵人的子彈、炮彈更可怕。有的戰士腳凍腫了,脫了鞋再也穿不上,干脆光著腳在雪里奔跑;有的戰士又冷又餓,只能抓把雪往肚子里咽。“冰雕連”沒向嚴寒屈服,按時埋伏在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可是,戰斗命令下達后,卻沒有人站起來沖鋒,全部凍死在露天掩體里。整個陣地上,再怎么冷、再怎么痛,沒有一個干部戰士站起來活動一下,沒有一個干部戰士點把火烤烤身子,因為大家明白,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暴露目標。
“熟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冰雕連”官兵如烈火中的邱少云,為了不暴露整個部隊位置,寧死絕不脫離戰位一步;如堅守陣地的楊根思,戰斗至最后一人也不放棄陣地;如上甘嶺戰役中的黃繼光,為了勝利流盡最后一滴血。從他們威嚴整齊的戰斗姿態上可以看出,以“冰雕連”官兵、英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為典型的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解放軍官兵,有著鋼鐵鑄就的身軀,有著鋼鐵鑄就的意志,有著鋼鐵一般的紀律,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個信仰,發揚人民軍隊英勇無畏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為了勝利勇敢前進!正如志愿軍戰士犧牲前寫的那句話: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
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凍死,
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