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
商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將思想付諸實踐。
作為一家研究機構,成立于2001年的Thinkers 50的歷史并不算長,但每次它發布自己標志性的評選結果時,都會引發歐美管理學界乃至商界的傾聽和思索。事實上,它的兩年一度的管理思想家排行榜已經成為全球管理理念和實踐的風向標。
檢索下15年來Thinker50的排行榜,它完全就是一個全球管理思想家的“名人堂”,這里有“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競爭戰略之父”波特、“顛覆性創新大師”克里斯坦森、“知識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也有世界級的企業家,如“全球第一CEO”韋爾奇、創立微軟的蓋茨、蘋果的喬布斯、亞馬遜的貝佐斯,以及來自中國的海爾CEO張瑞敏,后者在2015年同時入選當年Thinker50管理思想和實踐兩個榜單。
Thinker 50背后的大腦和發動機就是其聯合創始人斯圖爾特·克雷納(Stuart Crainer)自80年代起,這位英國人先后在《泰晤士報》和《金融時報》任財經記者和專欄作家。
在上世紀90年代,克雷納撰寫了(包括與人合著)多本有關管理史和管理者的著作,其中包括1990年出版的個人成名之作《管理思想50人》(Makers of Management),以及2000年出版的全球暢銷書《管理百年》(The Management Century)。這兩本書曾經被海南出版社引進發行。由于克雷納的商業記者背景,他的著作視野相對開闊,表述深入淺出,娓娓道來,這一優勢在他后來參與創辦Thinker50機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Thinker的本意是思想家,但Thinker50的評選沒有僅僅局限在管理理論或是理念,而是涵蓋了管理實踐、傳播(如《從偉大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和教育(如亨利明茨伯格)等多個緯度。同時,為了更上時代的步伐,Thinker50適時增設了諸如“數字化探索”、“突破性創意”等新獎項,真實反映當今世界復雜而多變的管理挑戰以及管理者的不懈探索。這也應了克雷納最有名的一句話:管理沒有最終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問。
也正是由于克雷納對于管理學的洞見和開放心態,以及與時俱進的探索,Thinker50也從當初單一的專業排行榜最終成為極具全球影響力的“管理思想界的奧斯卡”盛典。克雷納說,Thinker50的宗旨就是不斷在全世界尋找為人類社會帶來持續深遠影響的商業思想家。它不做區域、種族、國家的劃分,評選的惟一尺度就是獲獎人能夠從管理思想的層面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
在回憶起張瑞敏去年同時獲得Thinkers50“思想和實踐”兩項大獎時,克雷納說:“沒有什么比偉大的思想更具有實際價值。Thinker50推崇對現實世界做出貢獻的新思想。但同時我們也欣賞那些思想開放,博取眾長的企業。畢竟,商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將思想付諸實踐。”
在本期的高端訪談中,克雷納主要分享他對中國企業如何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看法。
Q: 請談談你最初見到張瑞敏和海爾的感受。
A: 我們在和海爾CEO張瑞敏進行首次交流時,就感到十分驚訝并且印象深刻。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見過很多全球有名的CEO,但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任何一位能夠像他這樣,對管理學的思想和思想家有如此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后來我們參觀了海爾的互聯工廠,看到有很多先進的理念和思想真正被付諸了實踐。在這方面海爾毫無疑問是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比我們看到的很多西方的企業都要先進。張瑞敏還談到大多數的美國或是其它西方企業存在的核心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但海爾在這方面似乎有不同的想法。這也讓我們十分感興趣。
Q: 不少管理思想和工具當時都很時髦,但最后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比如企業再造。那么中國企業家應該如何進行學習并且從中獲益?
A: 的確有一些管理學的思想是短命的,但還是有一些思想能夠經的住時間的考驗,在很長時間范圍內為人們所用。有時候,某些管理學的理念的確很新鮮,有吸引力,很多企業會去趕時髦,但導致短壽的可能是盲目的應用,比如你提到的企業再造。當這個思想被提出來的時候,這個思想的提出者會非常具體地指出這個思想應該如何去應用,或是哪些方面比較適用,但往往很多人的學習‘學走形了。一些咨詢公司和企業教練可能也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思想,而是喜歡推介最新最時髦的思想,然后把它應用在不恰當的場合或者做了一個錯誤的應用,比如企業再造就被很多人僅僅用來去削減人員,用于去除企業的冗余或者削減成本,而沒有真正去進行企業層面的再造。所以,我們認為,很多很好的思想是被這些照貓畫虎的人綁架了,從而導致了他們的迅速過時。換句話說,好的思想并沒有獲得好的應用。
Q: 中國人其實似乎非常善于學習的,但不可否認市場上也經常流行一些似是而非的商業和管理概念,比如,互聯網思維、微創新等等。您覺得這是什么原因?他們應該如何鑒別哪些是噱頭,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
A: 我們注意到有很多管理者非常善于吸納新鮮的想法和理念,而且對于這些新的理念持一種開放的態度。這是好事,但從另一方面說,也有的管理者過于急功近利,他們需要這些理念是因為他們急于快速提升業績,這時候他們往往會追逐最新的理念,而不是最適合的理念。
因此,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一是他們迫于壓力,在追逐管理思想方面有些盲目,選擇不夠謹慎;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不斷演進所需要的一個過程,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了解新的思想和思維。中國的管理者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正在走向成熟。
比如,張瑞敏先生接觸過很多管理學界的學者和從業者,他對于新的想法和新的理念總是持一種非常開放的態度,但他的過人之處是善于學習和運用,知道如何將商業智慧用于商業實踐,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Q: 中國有很多超大型的互聯網企業,無論在市值還是營業收入上都能進入世界前十位,發展速度非常快。您是否認為他們面臨著管理挑戰?具體有哪些挑戰需要應對?
A: 管理高速成長的企業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們看到,在美國不管是Facebook或者Google也是從小變大的,他們采用了有效的辦法管理公司并實現高速成長。這說明他們找到了應對管理挑戰的辦法。但必須指出,這兩家公司在管理上的成功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不多見的。我認為,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是,隨著公司不斷變大,你要不斷招募新人,然后需要放權讓所有人共擔責任,這一點是非常難的。
Q: 有人認為,很多管理學思想發源于歐洲,但和美國同行相比,歐洲企業在管理實踐上比較落后。您是否同意這個說法?為什么?
A: 商科教育是美國人創造、并在二戰之后迅速成長起來的。相對而言,歐洲可能是晚了一步,但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國商界的巨大成功導致了這一狀況。商學教育不可能太脫離商業實踐。Thinkers50剛創立時,能上榜單的大部分人都是美國的管理思想和領導者,但現在北美不再占據主導地位,新的管理思維的重心不斷向東方移動。日本的管理模式正在向美國的管理模式提出挑戰,然后還有印度、韓國,包括現在中國新興的管理模式已經開始打破以前傳統的美國的管理模式的壟斷。
管理并不是歐洲人的發明。事實上,人類有歷史以來,管理一直都無處不在。中國人建了萬里長城和兵馬俑,他們都體現了偉大的管理智慧。在談到領導力的時候,我們看到中國的《孫子兵法》也是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對于領導力的探索成果之一。因此,那些認為管理和領導力是歐美專利的說法是錯誤的。另外,還有西方還有一些人認為中國沒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但他們肯定是不了解海爾和張瑞敏。推翻成見,這也是Thinkers50存在的一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