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嬌++徐曉明++胡志剛

教育時機是什么?在《學記》中的解釋為“當其可謂之時;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也就是說,教育教學要遵循“及時施教”的原則。根據福建師范大學胡志剛教授的教育時機論,其一般模式包括四個階段,即教育時機的創設-捕捉-利用-升華。這四個階段并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教學模式,而是根據每一個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選用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聯合運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第四節基本營養物質第1課時糖類為例,結合導課時機、相機誘導等教學時機,介紹課堂教學中教育時機運用的一般模式。
一、教學內容分析與設計思路
學生學完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機物的主要性質后,再學習糖類、油脂和蛋白質,可以完善有機物知識體系,為后續學習做準備。由于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結構復雜,學生還不足以從結構角度認識其性質,故課程標準只要求從組成和性質上認識。根據教育時機論,第一課時糖類的教學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時機的創設]利用生活經驗導課利用小組競賽創教學高潮
[時機的捕捉]精在發現,敏在契機重在引發,貴在領悟
↓
[時機的升華]挖掘身邊資源,撰寫研究報告[時機的利用]利用“對比”改進實驗利用趣味實驗設置“插曲”
圖1
二、教學過程及分析
1.教育時機的創設
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同學們日常都吃什么食物呢?
生:米飯、肉類、魚、蘋果、雞蛋、牛奶、面包、饅頭……
師:這些食物里面都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生: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水。
師:沒錯。這是6大基本營養素,其中,糖類、油脂、蛋白質被人們習慣稱為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營養物質。本節課我們先學習糖類這一基本營養物質。
師:說到糖類,大家并不陌生,有砂糖、冰糖、紅糖、葡萄糖等。其實,淀粉、纖維素等也屬于糖類。糖類為我們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是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那糖類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
學生分組匯報。
【注】教師根據各組匯報的情況適時引導學生列表歸納
(1)利用生活經驗創造最佳導課時機
導入新課有很多的方法,但最關鍵的是要做到“導而能入”。根據教育時機論,導課的結構一般為:引起注意——激起動機——組織指引——建立聯系
。因此,采用“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種又生動有趣的生活俗語導入,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進而提問“同學們日常都吃什么食物呢?”學生便頓時活躍起來,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
(2)利用小組競賽創設教學高潮時機
從認知結構看,學生已經初步學習過糖類,但對于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缺乏系統的認識。而該部分知識最貼近生活,學生自學查閱資料的興趣濃厚,加之教師提前布置,采用小組匯報競賽的方式來創設教育時機,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有利于將“緊張而活躍”的課堂推向高潮。
2.教育時機的捕捉——相機誘導
(1)相機誘導精在發現
師:知道了糖類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后,我們還應該從哪些方面進一步了解糖類的問題呢?
生:組成、結構和性質。
師:在表格中,單糖、雙糖、多糖在元素組成和分子式上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氫原子和氧原子個數比為2∶1,糖類可以用通式(C6H10O5)n表示。
“相,發現也。”教師的發現,旨在不斷調控課堂氛圍,暢順教學思路。在緊張而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對教師的反映是敏感而強烈的,此時學生的整個意識處于“覺醒”和高度興奮狀態,當問及“應該從哪些方面進一步了解糖類?”時,學生能夠聯想到“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反過來用途體現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緩和因小組競賽而出現的緊張氣氛,順利進入糖類組成特點和性質的學習中。
(2)相機誘導敏在契機
師: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麥芽糖分別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卻有不同的性質,為什么呢?
生:因為分子的空間結構不同,他們互為同分異構體。
師:淀粉和纖維素是否互為同分異構體,為什么?
生:n值不同,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稱為同分異構體。
教學的機敏性,是駕馭課堂能力的體現,教師回應訊號一要到“度”,二是迅速。當學生回答出糖類的通式時,應馬上轉入下一問題的追問“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麥芽糖分別具有相同的分子式,為什么有不同的性質?”,否則失去時機,而在處理該問題時,如果學生回答出“他們互為同分異構體”,則不能立即轉入“性質的學習”中,因為未到時機,學生對“淀粉和纖維素都用
(C6H10O5)n,是否互為同分異構體”存在疑問,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兩者n值不同,消除疑問。
(3)相機誘導重在引發
師:我們都知道結構決定性質,那么單糖、雙糖、多糖因為組成結構的不同,彼此間又有什么性質差異呢?
生:思考。
“誘,領悟前的的引發也。”教師要適時架設探索之橋,創設“憤”和“悱”的情境。“結構不同,性質有何差異呢?”簡單的話語,頓時引發學生對初三化學、高一生物中相關知識的回憶,但都比較零散。比如學生能夠知道單糖不能水解、雙糖和多糖水解的最終產物是葡萄糖或果糖,淀粉遇碘變藍,在生物中也學習過葡萄糖能夠與新制的氫氧化銅溶液反應變成磚紅色沉淀,但對于其中的化學原理,學生似懂非懂。此時,學生迫切想知道原因,達到“憤”和“悱”的良好的學習狀態。
(4)相機誘導貴在領悟
【實驗教學】葡萄糖的特征反應
師:根據反應規律,請問如何制備Cu(OH)2懸濁液?
生:分組實驗3-5。
生:產生磚紅色沉淀。
師:猜想葡萄糖的這一性質是由哪個官能團引起的?
生:可能是醛基,也可能是羥基。
師:如何進一步確定呢?
生:取2支試管分別加入適量乙醛和乙醇,再加入新制Cu(OH)2懸濁液,加熱,對比觀察現象。
得出結論,葡萄糖與新制氫氧化銅溶液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是由于醛基引起的。
師:人生病不能飲食時,一般會注射葡萄糖溶液,為什么?
生:葡萄糖可以在人體內發生氧化反應,生成CO2和H2O,為人體提供能量。
師:既然葡萄糖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呢?其實,如果人喪失體內自我調節血糖的能力,就會得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你能檢驗某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嗎?
生:用新制氫氧化銅或者銀氨溶液與之反應。
“導,引發學生領悟過程中指明方向也。”要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就必須分步引導,細心疏導,精心指導。比如在探究糖類的性質時,當學生完成驗證性實驗3-5后,就其認知水平而言,無法確定是哪個官能團引起的實驗現象。因此,筆者及時引導學生選擇含單一官能團的代表物進行對比實驗,進而做出判斷。最后,再繼續追問葡萄糖溶液的作用及糖尿病的檢驗,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認識葡萄糖,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健康相聯系,讓學生具備健康生活的常識及健康的生活理念。
3.教育時機的利用
(1)利用“對比”改進教材實驗步驟
師:糖類中,學習了單糖(葡萄糖)的性質后,那么雙糖(蔗糖)有什么性質呢?
生:水解。
師:沒錯,蔗糖水解有葡萄糖生成,用什么方法可以檢驗葡萄糖呢?
生:水解后,與新制氫氧化銅溶液反應,加熱,觀察是否生成磚紅色沉淀。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檢驗生成的葡萄糖,設計對比實驗】
A.取1 mL 20%的蔗糖溶液,再加入少量新制備的Cu(OH)2,加熱。
B.取1 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滴~5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 min后取少量溶液,再加入少量新制備的
Cu(OH)2,加熱3 min~5 min。
C.取1 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滴~5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 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氫氧化鈉溶液調溶液pH至堿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備的Cu(OH)2,加熱3 min~5 min。
根據教育時間理論,教育時機的利用需要遵循“擇善而從、量力而行、捷足先登”的原則。也就是說,課堂中教育時機的利用要根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隨機應變,做到可行、適度,因此在本實驗中,若是一味拔高,設置一系列對比實驗來檢驗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則可能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造成學習負擔。
學生的認知過程一般經歷“理解——保持——遷移——應用”四個階段,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葡萄糖的性質)遷移到雙糖(蔗糖)的水解產物的檢驗中,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當學生的成就動機與好奇心結合時就能產生很強的內驅力,進而動腦思考,設計出對比實驗,最終形成較完善的實驗方案。
(2)利用趣味實驗設置課堂“插曲”
師:糖類還有哪些特征反應呢?
生:淀粉遇碘變藍。
師:如果你懷疑市場上銷售的牛奶中摻有淀粉,你如何檢驗?
生:分組實驗:取適量牛奶,向其中滴加幾滴碘酒,如果顯藍色,則說明摻有淀粉,否則,沒有摻入淀粉。
師:同學們真棒,大家請看這個事先用米湯寫過字的晾干后看不出任何字跡的白紙,你們猜猜老師寫了什么?
生:學生活躍,大膽說出各種猜測。
師: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地涂到白紙上。
生:伴隨著同學們整齊雄壯、鏗鏘有力的聲音“大家真棒”幾個藍色的大字逐一呈現出來。
學生對淀粉的特征反應很熟悉,教師不必贅述。筆者從方志敏在獄中用米湯給魯迅先生寫過的“密信”受到啟發,采用類似的方法:向學生出示一張預先用米湯寫過的晾干后看不出任何字跡的白紙。學生急切想要知道答案,并說出各種猜測。在這緊張而活躍的氛圍中,把教學推向高潮。“大家真棒”既是教師對學生的鼓勵,更是學生通過課堂的主動參與后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一個看似簡單的鼓勵性評價,突出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自信心。
4.教育時機的升華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單糖、雙糖、多糖這三者的化學組成、性質及應用。在必修階段,我們雖然學得比較淺,但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進一步擴展,挖掘身邊資源,撰寫一篇研究報告。
選題示例:(1)利用淀粉遇碘變藍的原理,自制一朵藍色花朵或者用米湯寫下你想對自己或他人說的話。(2)查閱資料,為糖尿病患者設計一份合理的膳食表。(3)有人通過少攝入淀粉類食品實現減肥,你認為這種減肥方法科學嗎?談談你的看法。
教育時機的升華是對上一個循環的結束和新的循環的開始,站在新的起點或者說是進入下一個循環的轉換階段,這個階段也是教育時機捕捉的量變到質變的積累和升華階段。為了鞏固和應用課堂所學知識,體會化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可以采用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結課,使學生學習的欲望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所學知識得到升華。
三、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堂教學中,筆者主要抓住了幾個教育時機,通過日常生活引入和小組競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一直處于高昂狀態;在性質教學中,相機誘導,適時引導學生改進實驗,并精心準備趣味實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時機運用的最終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進行適時的點撥、引導,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使他們的智慧得以增長,情感得以陶冶。然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育時機的運用亦受到教師的教學素養、教學理念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及教學環境等的影響,如何抓住最佳教學時機,提高課堂效益及學生的綜合能力應該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
(收稿日期: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