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燦勝
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故事精彩絕倫,情節峰回路轉,場面磅礴震撼,詞語幽默生動,文采細膩激揚,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初中地理課程,則像一部紀事系列長劇,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課堂上,我借用名著,巧妙穿插,靈活改編,既提高了地理課堂的品味,又提升了學生文學的修養;既增長學生的見識,又增加學習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
針對中國的季風氣候是課文的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選擇題:
《三國演義》里著名的赤壁之戰,有諸葛亮“借東風”的經典故事。當時正值冬季,應該盛行:
A. 西南風 B. 東南風
C. 西北風 D. 東北風
很多學生被“借東風”一詞所迷惑,選擇了B答案。在課堂上,我精心引用了赤壁之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典故。周瑜定下火燒曹營的戰術,而急勁的北風(正值冬季,盛行西北季風),令其一時急火攻心而吐血。孔明則妙用霧天(冬季多霧),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曹軍。配合《三國演義》氣勢撼人的戰爭場面,學生茅塞頓開,原來“當時正值冬季”才是真命天子。我笑言:“看來,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今天考試,‘看風使舵是多么重要!”課堂頓時變得妙趣橫生。
等高線地形圖乃教材的難點,《西游記》師徒取經的故事就派上用場了。
“大話西游”道:過火焰山,師徒四人繼續翻山越嶺,不覺精疲力竭,卻在A處遇_______(山頂、陡崖、山脊、山谷)擋路,便稍作休整,兄弟分工合作:化齋、取水、摘果,唐僧吩咐:須解答3個錦囊的問題,方可啟程。
1. 悟空:從A地到B地化齋,一個筋斗云,方向是從_______向_______,騰空的相對高度是_______,測得圖上距離是3cm,水平距離是_______。
2. 八戒:到E地取水,你覺得機會大嗎?為什么?應在哪找水?山溪流向何方?
3. 沙僧:徒步前往C地摘野果,該處是山地的哪一部位?如何設計最佳的路徑?
古瓶裝上了新酒,巧妙的問題設置,成為學生開啟地理“知識之窗”的金鑰匙。
《歐洲概況》一課,內容繁瑣,難學難記,我借助《水滸傳》的故事,自編自導了“武松打虎新傳”說:
武松喝了18碗酒,走上景陽崗,忽竄出一虎,“斯斯” (①半島)狂叫,威(②威)風八面,典(③典)型的山中之王。
“伊”(④半島)!松嚇一跳,酒醒一半,一拳,打掉了虎之兩門牙(⑤牙、⑥牙)。
“亞(⑧半島)亞呸”!虎痛罵,一撲,松豈敢大意(意⑦),一腳,虎一閃。
松早有備,掏出背之扳手,一擊。虎斃,遂電官吏,抬走,民大呼“歐巴(⑨半島)”,終制成臘(⑩臘)肉,與眾同享。
啼笑皆非的故事,形象俱備的動畫,趣稚可笑的表演,引來了一陣陣掌聲、喝彩聲,歐洲四大半島的形狀、名稱、國家,便躍然紙(幕)上——
①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狀如猛虎下山,有 ②挪威、③瑞典兩國。
④伊比利亞半島,形似伸往大西洋的拳頭,有⑤西班牙、⑥葡萄牙兩國。
⑦意大利則雄踞于大腳般的⑧亞平寧半島。
⑨巴爾干半島,有點與扳手形狀相近,有⑩希臘等多國。
談笑間,師生的情緒達到了沸點;不知不覺中,學生已是“胸有成圖”。
四大名著里收藏的成語、歇后語,更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精萃,以結構嚴謹、言簡意賅而著稱,偶引一二,頓時滿堂生輝。
講授《俄羅斯》一課時,結合視頻報道,我說:“俄羅斯的商販,每次來到中國的邊貿城市,琳瑯滿目的小商品,都令他們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回國時,他們總是‘草船借箭——滿載而歸。”學生在大笑之余,理解了俄羅斯工業發展“側重避輕”的特點。
學習《環境的保護》時,我暢游網海,下載了“苦難的母親”“地球出汗了”“小鳥的悲哀”“生命之源”“一方凈土”等一系列漫畫(宣傳畫),讓學生鑒賞、討論,結合入木三分的作品,我怒斥:“濫砍濫伐、破壞環境者,簡直是‘花果山猴子——無法無天, 無疑是‘林沖誤入白虎堂——禍從天降,必然是‘關云長走麥城——大難臨頭。”在波瀾起伏的氣氛中,學生明白了保護人類之家的重要性。
異彩紛呈的名著名作,猶如密林莽原中的小道、深山急溪上的小橋,在學生的求知課堂中,平添了不少詩意、樂趣與驚喜。
責任編輯 羅 峰
實習編輯 顏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