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娟
摘 要: 目前地方高校面臨轉型發展的形勢。本文從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大學生就業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四個方面,論證了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關鍵詞: 轉型發展 地方院校 生物技術 人才培養模式
2014年1月9-10日,教育部召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座談會,旨在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等話題進行研討[1]。6月22日,國務院進一步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強調“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作為擁有世界各國發展戰略重點和朝陽產業的生物技術專業的地方高等學校更應積極應對,深入探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發展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高等教育應該是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學院)組成的系統,這樣高等教育才能在相互競爭和優勢互補中發展,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目前,我國有300余所高校開辦有生物技術專業,在理、工、農、醫及綜合性大學中均開設有此專業。雖然每所高校的辦學類型、層次定位均有所不同,但相同專業的定位趨同和培養理念基本類似,沒有形成多樣化的樣態[2]。這離我國高等教育要“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形成各自的辦學風格和亮點”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2.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
為了應對職業的不斷分工和分化,現代社會的教育逐漸形成了學術型和職業型兩種類型教育。前者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進行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的人,后者的目標是培養勝任各類具體職業的勞動者。我國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存在不足,從層次上說,缺少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為培養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的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使畢業生既接受系統的理論訓練,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層次的應用技術人才,就連接已有的中職、專科層次的高職和側重應用性的專業碩士、專業博士,構建起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職業教育的“斷頭路”格局得以打破。
3.解決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的需要
最近幾年,大學生無業可就成了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據第三方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組織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其中考生眼中的熱門專業——生物技術專業被亮紅牌,這也是該機構連續4年對該專業亮紅牌警告。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已成為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生物技術產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早在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并將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選擇。2011年-2012年,科技部和國務院先后印發“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及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我國生物科技與產業發展,并完善生物技術服務體系[3][4]。生物技術專業就業難與發展前景廣闊,這兩者似乎存在某種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因素是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人才與現實需求不能實現很好對接,或者說學生缺乏勝任該專業方向的某些專業技能。地方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遠落后于中央部屬院校,如今面臨發展轉型期,在這種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必須重新審視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把握自身的辦學方略,培養出適應生物產業實際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4.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地方院校是指由省級及其省級以下人民政府管理的本科高校,是此次轉型的主力。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出資舉辦,辦學經費也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地方院校的“根”在地方,服務地方才是這類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百色市地處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區域,有土山面積35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3.9%,野生動物資源100多種,植物資源2775種,其中藥用植物1200多種,有“土特產倉庫”和“天然中藥庫”之稱。百色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加快組建百色林業集團,夯實設施農業基礎,擴大名特優農產品規模,擴大特色農業規模,大力推進油菜、板栗、核桃、鄉土珍貴樹種、林下藥材等特優林產業發展,重點建設苗木花卉產業園、特色種苗培育研發中心、珍貴鄉土樹種原料林基地和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要開發這些特色優勢資源,打造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需要大量高素質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百色學院作為紅色革命老區百色市所擁有的唯一地方高校,更應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轉型,探索轉型發展背景下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夯實地方經濟發展之基石,促進百色地方及廣西經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孔陽,楊同香,押輝遠,等.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生物技術專業生產實習面臨的挑戰和對策.教學天地,2015(4):218-220.
[2]薛勇,薛宇,季慶輝,等.地方高校交叉學科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經濟研究導報,2014(1):70-71.
[3]趙錦芳,付展鵬,龍聰平,等.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科教導報,2014(9):45-46.
[4]趙錦芳,龍聰平,趙萌,等.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教改教法,2015(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