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蘋
摘 要: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注重教育內涵、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的呼聲愈發強烈。鑒于此況,作者結合對《指南》的深入學習、思考領悟和實踐運用三個階段,闡述了如何在教育中踐行《指南》精神,注重以游戲為幼兒學習載體,優化教師的教育行為與策略,開啟幼兒智慧與能力,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升,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石。
關鍵詞: 游戲指導 思考 實踐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面對細嫩的、靈敏的、活力四射的幼小生命,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時常在思考:我們要運用什么途徑激勵幼兒快樂學習呢?國家教育部關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再次強調了“兒童游戲”的重要性,如何以“游戲”為基點,“點燃”幼兒學習的快樂?在《指南》學習中,我經歷了“學”、“聽”、“悟”、“用”四個階段,相輔相成、層層遞進、逐步提升,對“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結合游戲的指導實踐過程,我談談幾點看法:
一、尊重幼兒意愿,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念
皮亞杰游戲理論認為:游戲是幼兒鞏固認知機能,解決情感沖突,補償未滿足需要的一種途徑,是幼兒自我學習的過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激發生命,讓生命自由發展,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務。”“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自主、發自內心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是游戲的本質。雖然很多幼兒教師或家長都深知游戲的價值,但往往是以成年人的“視角”和“地位”在組織游戲,暴露了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弊端,壓抑了孩子自主游戲的想法,忽視了幼兒的“玩中學”。捫心自問:“到底是孩子在游戲,還是我們‘游戲了孩子,我們真的會玩游戲嗎?”“我們曾經的‘童心、‘游戲心去哪兒了?”這些值得一線老師深思。往往我們或注重結果,或有所顧慮,或以老師“高高在上”的身份“指手畫腳”……通過《指南》的深入學習,我們逐步放手,意識到孩子在游戲中并不是依靠“教”提高能力,而是通過動手操作、探索思考獲取;我們逐漸意識到“觀察分析幼兒游戲行為”的重要性。正確的游戲指導觀念正在組織過程中樹立,“重視游戲,尊重兒童”的理念正在游戲實踐中悄然形成,使游戲發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二、注重環境創設,構建寬松的游戲互動
環境寓指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首先,我們利用活動室的空間環境,營造游戲的環境氛圍,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如發揮“小區域”的大用途;提供不同的玩具和適當的輔助材料,等等。玩具材料的可變性和操作性,不斷地調動幼兒游戲積極性,誘發、支持、發展幼兒的游戲行為,是促進其能力發展的工具。其次,我們重視用智慧的愛與行為引導孩子。給孩子創造安全、寬松愉快的心理氛圍,鼓勵并支持幼兒的想法,不局限他們按照老師的思路進行游戲,提供表達與表現的機會,營造寬松的游戲氛圍。記得有一次結構游戲,幼兒根據喜好進行自由建構,瀅瀅和李李一起建花圃。評價時瀅瀅睜著清澈見底的大眼睛,手指著自己建的花圃,慢條斯理、一字一頓地說:“這是每一朵小花在對一朵大花微笑。”稍稍停了2-3鈔,她歪著頭接著說:“就像孩子在對媽媽微笑。”順著她手比畫的方向,我看見一排長長的花圃,一朵大花的前面一一對應著一朵小花,中間間隔著一片草地,而且顏色對應……楠楠一臉的不屑,發出“呵呵呵”的嘲笑聲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小花哪里會笑呀!”我隨手抓起一張便箋,快速地畫了一朵笑意濃濃的小花,表示贊同:“聽了瀅瀅的介紹,黃老師好像也看到了小花在微笑。”瀅瀅微微地嘟起小嘴,認同地點了點頭,仿佛在對其他小伙伴說:“對嘛,你看,老師也看到了。”在游戲組織過程中,我常常被這群在愛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們感動。他們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成人世界中所沒有的美好。在孩子生動、純真的語言描述下,我仿佛看到了每個角落、每樣物件都有了生命,都在朝著我們“微笑”。她用細致的觀察和精準的語言,讓大家都感受到“陽光普照、萬物都具有生命力”的感召和力量。經過“大膽放手”“適當支持”的游戲過程,我們發現孩子就像“蜜罐寶貝”一樣,不僅與老師關系融洽,而且能逐漸大方積極地參與游戲,形成“敢玩”、“大膽玩”、“創造玩”的良好師幼情感互動。
三、創新游戲內容,點燃熾熱的游戲激情
如果說游戲是孩子學習經驗、提高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的話,那么創新、富有挑戰的游戲可以點燃孩子游戲的激情。在結構游戲“美麗的公園”建構中,大門組的孩子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孩子們用炮筒積塑建了兩根門柱,小銘想把藍色的長板架在上面,兩根大門柱子的距離比較遠,他們不斷小心翼翼地挪動柱子的距離,讓中間的空間變小一點,柱子很高,難度很大,小王、禹禹都輪流嘗試了還是不能成功。最后小銘找來了一塊積塑,腳踩在上面,終于把板架在兩根柱子上面。小王找來了一塊三角形的泡沫積木,想把它放在藍色長板上面,不夠高,小銘又加了塊積塑——希望站得高一點能完成這個任務,可是單塊的八角積塑壘高很不穩,小王著急地說:“你上去,我來扶你。”禹禹站了上去,八角積塑搖搖晃晃的,還是無法完成任務。孩子們又進行了多次嘗試……終于,一個高1.75米、富有造型感的大門建成了,孩子們沒有歡呼雀躍,甚至沒有特別的興奮。但我看到一個細節,孩子們一個接一個輪流像對待寶貝一樣摸著他們建好的門柱……我想,他們是以出乎意料的“平淡”反應,展示了“小男子漢”的冷靜與深沉,以及對合作伙伴“同舟共濟”的表達。整個游戲過程因為挑戰大門極限的“高度”而充滿著驚險和刺激,語言、肢體動作、不同想法的不斷碰撞與沖擊,造就了孩子的游戲,充分體驗了“玩”與“參與設計”游戲的快樂。我逐漸放開固有的思想觀念,開心地“玩”,投入的狀態有時還不亞于孩子,不斷地感受“創新游戲”的快樂與收獲。
四、拓寬角色界定,優化游戲的細致指導
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可能教育者更多扮演指引孩子成長的角色與任務。隨著《指南》的深入學習和實踐探究,我發現對于教師角色的理解與界定,要有更大的寬度和廣義。教師要認真傾聽,細致觀察,善于發現幼兒的需求點。不但要適時給予幼兒游戲的支持與適度的幫助,還要成為幼兒游戲活動的“觀察者”、“記錄者”、“合作者”、“啟迪者”。此外,教師還應善于反思游戲中的指導行為,認真分析原因,以期優化指導行為與策略。“結構游戲講評環節為什么會無序且無趣?是什么地方不合理不能吸引孩子參加?該如何調整?”諸如此類的反思,可以打破原本的思維定式,使教師變得靈活機智,變得善于挖掘游戲指導行為中的成功、失誤與疑惑;在梳理總結中,逐漸學會把握教育契機,優化指導行為,為啟迪幼兒能力與智慧做好專業的儲備。像“小花對大花微笑”案例中,除了給予支持外,我同時扮演著一位虛心的學習者,孩子的言行活生生地給我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愛的教育與洗禮”,我享受著孩子給我的教育……
班上的小澤是個敏銳、調皮的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各異,表現好的時候,能較好地體現建構作品,運用技能較強,作品較有創意;但如果狀態不好,他可能就不專心于游戲,東摸西碰,到游戲結束時可能一無所獲。在結構游戲“公園游樂場”,他選管狀材料的各種零件率先拼起“過山車”的車道,小蕓也加入其中,耐心地協助他找材料進行拼建,穎穎很快選來了小車的車模和小人,說要當“過山車”的小車和玩的小人。游戲時間快結束了,小澤遠遠地看了看自己建的作品,急忙走近在最高處接著拼出一個弧形的車道,拍拍手說:“黃老師黃老師,你看我今天拼的過山車很刺激吧?”我點點頭,對他豎起大拇指,他的臉上露出了純真燦爛的笑容……講評時,孩子們很有成就感,爭先恐后地參與,穎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延續到今天的作品中——“坐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的景色和燈光!”“要想玩我們的過山車必須晚上在網上買票,買到了才能來,不然就不能玩。”自豪與驕傲的神情寫滿孩子們稚氣的小臉。孩子們的言語——“坐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的景色和燈光!”等深深地觸動了我。也許在成人眼里,“整個世界”是客觀的廣闊無垠;但在孩子純真的眼里,那個“超級刺激的過山車”就是心目中的“整個世界”……
良好、和諧的游戲互動應該是建立在教師細致觀察領悟并做出合宜的反應與教育行為。要靈活地拓寬對“教師”這一角色的理解和界定,做好觀察、記錄、梳理、反思、調整策略與適度支持,才能更好地融合到孩子們的游戲世界中,促進師幼的不斷成長。
陳鶴琴先生認為游戲可以給小孩子快樂、經驗、學識、思想、健康。《指南》的頒布,從理論教育觀念、實際的操作指導上對3-6歲兒童教育進行了科學的導向,使得兒童教育回歸本質——回歸生活,回歸游戲,回歸尊重。游戲的力量是神奇的,孩子的表現展示了五大領域的發展,有健康領域的動作協調發展、有語言領域的流暢表述、有社會領域的情感體驗、有科學領域的觀察認知、有藝術領域的美的表現與欣賞……我融入孩子的游戲中,點燃師幼游戲的激情,享受著游戲的愉悅,陪伴著他們快樂學習與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怎么做幼稚園教師[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趙繼容.與孩子共同成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季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畢淑敏.藏在這世界的優美[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