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孟剛
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冉孟剛
運用SWOT分析法對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挑戰等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從區域經濟學視角提出了貴州省應如何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本省體育產業的策略。
體育產業;SWOT分析;對策
體育產業是指與體育運動有關的一切生產性和經營性活動的總和,即由體育物質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與體育服務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兩部分組成,不僅包括體育服裝、體育器材、體育設施建設等生產與經營性行業,也包括體育彩票、競技表演、健身娛樂、體育競技和咨詢培訓等服務性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產業已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發展對改善經濟結構、擴大內需、解決就業等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總體上,作為西部地區的貴州省,其經濟、文化、體育產業等都落后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但并不能說明處于西部的貴州省體育產業就難有作為,關鍵在于結合本省實際,抓住貴州省城市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形成的關鍵時刻,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找準體育產業的切入點,發揮優勢產業和重點地區的帶動作用,促進貴州省城市區域體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并利用擴散效應輻射和帶動全省體育產業的發展。
2.1 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部,是一個多山、多民族的省份,全省92.5%以上的面積屬于山地和丘陵,其中喀斯特地貌面積就高達61.9%,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3500萬人口的1/3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人口為183.88萬,占總人口的5.25%,文盲人口303.85萬人,占總人口的8.74%,文盲率較低,但總體受教育水平較低,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和體育產業的發展。
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家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之際,貴州按照“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并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來引領工業發展。如表1,通過有效的產業增長,近年來貴州國民經濟呈現出快速穩步的增長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其中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總值的46.64%,第三產業比值得到較大提高,有利于第三產業范疇的體育產業的發展。
貴州省國民經濟發展雖然呈現出了快速穩步的發展,但GDP總量較小,僅占全國的1.4%,與東部發達地區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此外,貴州省人均GDP為22922元,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因素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較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4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中,食品的消費占比較大在36%左右,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中,食品的消費占比則更大在43%左右,且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普遍偏高,生活質量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體育類產品的消費,同時也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如表2、表3。
2.2 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貴州省的體育產業主要由體育彩票業、體育健身娛樂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等組成。其中體育彩票業為貴州省體育產業的支柱產業,2012年貴州省體育彩票銷售13.3億元,籌集公益金3.9億元,并利用公益金實施完成“2345工程”和省政府“50項重點工作”中的體育工作事項,新增場地面積近60萬平方米,進一步改善了城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和發展體育事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但從總體來說,體育產業在貴州省的整體經濟發展中排名靠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小,呈現出規模小,區域發展不平衡,但發展潛力大的特點。例如中國體育用品產業大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市場開發價值較高、影響較大的賽事也大多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而貴州省目前承辦的影響力大、市場開發價值高的賽事相對較少,缺少優質的賽事資源無疑是限制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貴州省內體育產業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也較大,主要分布于經濟相對發達的黔中經濟區及遵義、六盤水、凱里等城市。
近年來,貴州省體育產業正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上升期,隨著貴州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身意識的不斷增強,體育消費日趨活躍,體育產業將逐漸形成貴州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呈現出以下特征:

表1 2009-2013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情況表 單位:億元、元/人
資料來源:2009-2014年貴州省統計年鑒

表2 貴州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情況表 單位:元

表3 貴州省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單位:元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省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883個,鄉鎮體育健身工程27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684條、“民康工程”3個、“雪炭工程”16個,建成貴陽盤龍山山體健身步道。截至2013年末,貴州省公共體育場地已發展至38413個,較2012年增加16812個,全省體育場共78個,體育館37個,游泳池121個,有固定看臺的燈光球場358個。
體育社會組織逐步完善。群眾體育社會組織網絡覆蓋城鄉,全省建立單項體育社團組織1022個,老年人體育組織5976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20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03個,少數民族體育基地34個,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4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到16361人。
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全省每年組織千人以上的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500余次,各種體育比賽、表演活動6000多次,直接參加活動的群眾年均超過500萬人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1000萬,占全省人口的26%。僅2013年就舉辦縣級以上運動會0.17萬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多達598.81萬人次。
形成了具有貴州特色的品牌賽事。貴州省以“多彩貴州”龍舟系列賽為抓手,每年舉辦數十次國際、國內龍舟活動,并逐漸成為了傳統品牌賽事。同時,結合貴州豐富的山水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氣候優勢,大力開展山地戶外運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賽事:清鎮全國越野跑錦標賽、晴隆“24道拐”汽車爬坡賽、紫云格凸河攀巖挑戰賽、畢節百里杜鵑山地自行車越野挑戰賽、遵義市婁山關·海龍囤越野挑戰賽、下司激流回旋國際公開賽、全國山地運動會、“多彩貴州”貴州民族體育旅游節等①。這些賽事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更打出了貴州體育的品牌特色。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最早是由哈弗商學院的K.J.安德魯斯教授提出的一種戰略分析方法,即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挑戰(Threats),前兩者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后兩者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SWOT分析法,從體育產業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機遇和威脅入手對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貴州省更好地把握發展機會,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迎接各種挑戰,為貴州省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3.1 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優勢分析
3.1.1 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貴州省處于西部偏遠地區,由于長期的自然、社會、歷史等客觀原因,其經濟總量、人均GDP產值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形成東西部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態。近年來,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貴州省按照“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來引領工業發展,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切實有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貴州省的現代化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2013年貴州省生產總值8006.79億元,人均22922元,財政總收入1206.41億元,均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翻番目標,全省生產總值較去年增長12.5%,高于全國水平5.1個百分點,如圖1,經濟增速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為我省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環境。

圖1 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及GDP增長率走勢圖
3.1.2 有利的區位環境
貴州省地處西南地區的交通咽喉位置,西連云南,北接四川、重慶,東通湖南、湖北,南部緊鄰中國經濟非?;钴S的珠三角地區,是西南地區與長三角、珠三角互通的重要集散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目前已形成貴陽到廣州的3小時交通圈,這意味著可以更好地吸收珠三角地區的輻射能量,預計2015年6月滬昆高鐵的開通,將直接形成貴陽到武漢、西安等地的4小時交通圈,到上海、鄭州等地的6小時交通圈,以及到北京、蘭州等地的8小時交通圈,這將成為西南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及全國各地直連的重要紐帶,因此在后發趕超戰略中,貴州應該合理地利用這種區位優勢,積極融入珠三角、長三角的經濟發展進程,更好地發揮連接西南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紐帶作用,將西南地區和東部地區的經濟聯成一體。
3.1.3 特色體育產業資源優勢
貴州省屬于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氣溫在15℃左右,其優越的氣候條件使貴州在全國具有氣候上的天然優勢,受地質構造和河流強烈的侵蝕切割作用影響,貴州地貌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特點,既有高原、山地與河川、湖泊,又有廣泛的丘陵、峽谷等,如境內的大婁山、梵凈山、烏蒙山、雷公山、烏江、赤水、清水江、紅楓湖、南江大峽谷等,無疑為貴州省體育旅游、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健身休閑等各種體育運動的開展及體育訓練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例如,具有亞高原基地特色的清鎮體育訓練基地、紅楓湖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和下司皮劃艇激流回旋基地已分別被國家體育總局射擊、拳擊、田徑、體操、水上項目等運動管理中心授予訓練基地稱號,且這些地區已逐漸發展成為了集體育訓練、競技體育和休閑體育為一身的體育旅游勝地。各地市也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開發了各具特色的體育旅游及競賽項目,如安順壩陵河大橋國際跳傘挑戰賽、“環梵凈山”公路全國自行車大賽、百里杜鵑山地自行車賽、中國·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國際馬拉松挑戰賽,涼都·六盤水高原夏季國際馬拉松賽、遵義山地戶外公開賽、紫云格凸河攀巖挑戰賽、萬峰林徒步、南江大峽谷漂流、黔東南州“多彩貴州”民族體育旅游節、“多彩貴州”龍舟系列賽、舞龍舞獅表演等,不僅突出了貴州特有的戶外極限運動特色,也突出了貴州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色彩,而且多數體育項目已成為中國體育旅游經典推薦項目,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省內外、國內外的游客到貴州來旅游、參觀。
3.2 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劣勢分析
3.2.1 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
貴州省體育產業結構由于歷史、體制、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仍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核心產業不發達、產業間與產業組織結構不協調、本體產業與相關產業結構不合理、體育消費結構不合理、產業區域布局不合理等。雖然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出現了眾多的健身娛樂企業,掀起了較熱健身浪潮,但總體來說以體育健身娛樂業、職業體育產業為代表的體育核心產業發展還比較緩慢,同時,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市之間的體育產業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尤其體育本體產業表現更加明顯②。貴陽、遵義、六盤水等市優勢較為突出,三市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大半。這種地區間的差距,隨著各市體育產業的不斷延伸和拓展將在較長時期內繼續存在,而且可能還會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3.2.2 體育投入不足,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由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且正處于后發趕超的上升期,對發展體育產業投入的資金還嚴重不足,例如,2013年貴州省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8.68億元,僅占公共財政支出的1.6%,且較2012年未升反降,下降2.4個百分點,對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投入較為缺乏,尤其是體育場館建設不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足1.0平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體育設施、器材質差量少的現象普遍存在,平均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的健身器材僅為2.22套,很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3.2.3 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匱乏
截至2013年末,我省優秀運動員173人,專職教練員219人,等級運動員發展人數301人,等級裁判員發展人數2059人,形成了以運動員隊伍和裁判員隊伍為代表的具有一定優勢的特定體育人才結構群,但從總體來看,高素質綜合性的專業體育人才還不能滿足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精通經營管理、法律、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經濟人才,大多數體育經營管理者為體育工作者,他們熟悉體育但卻缺乏市場運作及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的經驗,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的總量、質量不容樂觀,且體育中介市場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專業的體育市場經營管理隊伍,制約了我省體育產業的發展。另外,貴州省共43所高校,但設置了與體育產業相關專業的高校只有貴州大學的休閑體育專業和貴州師范大學、遵義學院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渠道少,離市場需要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也還有很大差距,且由于專業設置時間短,畢業生從業時間短等因素,還有待市場檢驗③。
3.3 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分析
3.3.1 政策支持提供了發展契機
貧窮和落后是貴州省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省的主要任務,貴州省盡快實現富裕,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征,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2012年,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發[2012]2號文件)。《意見》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措施具體,是黨中央、國務院在貴州省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貴州加快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依據國發[2012]2號文件的精神,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了《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體育工作的意見》,為貴州省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國發2號文件下發后,為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貴州省體育局研究編制了《國家(貴州)生態多梯度高原運動訓練示范基地項目規劃》和《中國貴州山地戶外運動大省專項建設規劃》,這些無疑都有利于發揮貴州的比較優勢,促進貴州體育產業發展的龍頭示范作用、加快建設成為旅游大省的步伐、打造具有“國際品質的中國山地戶外運動旅游休閑目的地”和“國家級體育旅游示范項目”的定位。
3.3.2 黔中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為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貴州正建設以貴陽-安順為核心,以遵義、畢節、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的黔中經濟區,黔中經濟區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確定的重點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核心、延及周邊的經濟區域,其地處于西南地區心腹地帶,在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位于包昆通道縱軸南部,區域內貴廣高鐵、滬昆高鐵、渝黔鐵路等交通大動脈縱橫交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作為貴州最具經濟活力與潛力的區域,“黔中經濟區”涵蓋貴州省會貴陽市全部和遵義市、安順市、黔南自治州局部,其發展規劃已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貴州將著力構建以黔中經濟區為核心的城鎮體系,帶動全省形成現代化城鎮網絡。在國發2號文件的指導下,將按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以貴陽連接周邊地區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鐵路為依托,建設1小時經濟圈,增強貴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將黔中經濟區打造成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同時,推進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地區的跨越發展,構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并推進貴陽——安順經濟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貴安新區,將貴安新區打造成黔中經濟區與珠三角等經濟區域合作交流的門戶,這將為貴州省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實現路徑。
3.3.3 舉辦國內外重大體育賽事帶來的發展機遇
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貴州省的籌備和成功舉辦,掀起了貴州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熱潮,營造了濃厚的體育氛圍,不僅提升了廣大貴州人民的體育熱情、體育意識,刺激了大眾體育消費,而且還在無形中促進了人們對體育的了解及促進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此期間,大量體育基礎設施、體育場館的修建及改造、以及各種體育器材的需求帶動了貴州省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提升了本土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例如獨竹漂標準化競賽器材的研制成功及批量生產,不僅為比賽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性能也得到了各運動隊的一致好評。
近些年貴州省還承辦了14屆全國越野跑錦標賽(含亞洲越野錦標賽)、貴州省越野跑錦標賽、中國足球超級聯賽貴陽賽區比賽、“百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等,其中黃果樹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全國獨樹一幟的中國·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國際馬拉松挑戰賽,全國獨一無二的涼都·六盤水高原夏季國際馬拉松賽、貴陽夏季國際馬拉松賽等國際國內賽事,吸引了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區以及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新西蘭、非洲等國家的長跑運動員及愛好者近萬人,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又提高了本地體育旅游的知名度。而2015年世界越野錦標賽在中國貴陽的首次成功舉行,將加快貴州體育旅游走向國際的步伐。
3.4 貴州省體育產業發展的挑戰
從地域環境來看,西南地區的云南、廣西與貴州在責任環境特征和人文特點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三省推出的以攀巖、探險、漂流等為主的極限運動和民族民間文化為主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存在著體育類型同質化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地區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④。而云南和廣西充分運用了其地緣優勢,利用中國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正在逐步加強與東盟各國文化、體育產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這無疑將進一步拉動兩省與東盟各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四川、重慶也積極利用其自然資源和傳統體育資源優勢,加大了體育利用產業的開發力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如重慶成功打造的武隆戶外體育旅游產業品牌。這些來自周邊相鄰省份的激烈競爭,都將對貴州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構成非常重要的影響。
4.1 依托區位優勢,打造區域體育經濟增長極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于1950年提出了增長極的概念,即某些計劃空間中的推進型產業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一些地區或城市集聚或優先發展,從而形成類似于磁極的中心。這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的增長極,不僅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還能充分發揮其吸引和擴散作用,以帶動和推進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⑤。
貴安新區作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處于黔中經濟區的核心位置,對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應依此區位優勢,整合區域體育產業資源,以區域性核心城市為依托,重點發展省會城市區域經濟圈為主的地緣優勢和通道優勢,并將其作為貴州省體育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加快體育設施建設、完善公共體育物品市場化的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政策、市場等優勢條件,發展成用品集散地、訓練與服務基地,并通過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快速高度集中,形成規模經濟⑥,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核心城市對周邊地區和相關產業的輻射和引導作用,促進周邊地區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4.2 打造山地戶外運動大省和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大省
依靠我省豐富的自然山地資源和風采各異的少數民族風情優勢,進一步整合資源,做大做強戶外運動品牌賽事,打造戶外運動大省和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大省。重點發展以山地戶外活動和自駕車與自行車自助旅游為主的體育產業,大力開發漂流、徒步、登山、拓展、露營、攀巖、定向越野、騎車自駕游、山地自行車運動、滑翔傘運動、洞穴探險等戶外運動賽事,持續打造紫云格凸河攀巖挑戰賽、百里杜鵑山地自行車越野挑戰書、遵義市婁山關·海龍囤越野挑戰賽、下司激流回旋國際公開賽、萬峰林徒步、安順壩陵河大橋國幾條賽挑戰賽、貴陽國際山地自行車邀請賽等戶外運動知名賽事,并持續擴大造勢宣傳,擴大體育賽事影響,通過培養、打造唯一性、獨特性、高規格、高層次、高水平、影響力大的戶外運動品牌賽事,將我省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戶外運動大省,并在整個西南地區脫穎而出。
我省少數民族文化及傳統體育資源十分豐富,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布依族的“四月八”,黎族的火把節等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節日及民風民俗活動,涵蓋了蘆笙舞、木鼓舞、斗牛、對歌、摔跤、賽馬、劃龍舟、越野跑等各種休閑及競技體育活動,為我省民族傳統體育休閑、觀賞市場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還應結合我省多樣化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加快發展少數民族體育產業和傳統文化與旅游資源相結合的體育產業開發,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多彩貴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大省。
4.3 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體育設施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因其投資者興趣,獲得更多的投資⑦。因此政府在自身加大公共體育設施投入的基礎上,還應調動各方面建設體育產地設施的積極性。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提倡和鼓勵社會和個人投資建設體育產地設施,積極探索體育場館建設和綜合利用的新模式,加強與教育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協調,積極探索學校及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政府給予適當補貼的模式,緩解城鄉居民體育健身設施不足的壓力。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提高各類體育設施的開放率和利用率。
4.4 大力培養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貴州省體育產業若要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實施“人才強體”戰略,抓好各類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以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管理等重點體育人才群體為對象,實施體育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尤其要培養更多和引進更多的有經驗、會管理的高層次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鼓勵各大型體育企業和事業單位引進和聘用高水平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并采用各種方式保留住現有的中高級體育產業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1] 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文件資料匯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12).
[2] 陳慶偉.河南省體育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4):348-350.
[3] 陳建國,袁繼芳.安徽體育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8):87-89.
[4] 郜紅娟,鄭健.貴州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J].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44-46.
[5] 陳林會.區域體育產業增長極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5):23.
[6] 曹亞東.體育經濟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9):225.
[7] 童建紅,曾麗芳.廣西體育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4):63-65.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n Guizhou Sports Industry
Ran Mengga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e threats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sports industry by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al economics.
sports industry;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貴州省體育局社科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20216)
冉孟剛(1965-), 男,貴州望謨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及民族傳統體育。
貴州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G8
A
1005-0256(2017)01-0019-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