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晨,賈寶安
我國競技足球職業化與商業化創新發展問題的思考
賈 晨1,賈寶安2
從政府干預、產權歸屬、治理主體等視角出發,對中國競技足球職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中國競技足球在當前所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過度的政府干涉,錯位的權利主體,陳舊的產業制度以及商業開發能力滯后等問題。要實現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我們應該從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加強行業政策扶持、明確產權制度、激發商業活力等方面入手進行政策供給和制度調整,淡化競技足球體制約束力,讓其發展回歸本位。
競技足球;職業化;商業化;發展困境
足球運動不僅是全球普及范圍最廣且最具影響力的體育運動之一,同時在我國的職業體育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排頭兵的作用。競技足球的職業化不但極大地觸動了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具有社會教化、加強認同感、助力社會安定等文化軟實力方面的社會功能。由于競技足球具備彰顯國家實力和提升國際地位的功能而備受各國重視,我國也已經將競技足球的發展提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職業足球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至國家戰略級別,振興足球作為加速體育運動、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使命也提上了日程。從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到近期頒布的《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及《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不斷推出,為我國競技足球運動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并促進其平穩地過度到市場化和職業化的發展階段,以實現其創新發展。
2.1 以“舉國體制”為背景的強制性發展體制
“舉國體制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為發展競技體育,提高我國運動員的運動技術水平和國際綜合競爭實力,實現奧運戰略目標,當前正在貫徹實施的發展競技體育的一系列理論觀點、方針、政策、措施和發展方式的總和”[1]。我國職業體育發展采用了一種由行政命令干預的強制性制度,它是一種更多地依賴于政府行政命令的工作機制,具有濃重的行政壟斷色彩。[2]
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目標的體制使得為國爭光金牌至上成為焦點,而職業體育本是市場的衍生物,在國家利益至上的背景下,政府同時承擔對職業體育市場的管理與經營雙重身份職能的這種集管理者、經營者角色于一身的體制不但會成為我國職業體育職業化、商業化成長的包袱,受到行政管理與商業化運作雙重影響,同時也使我國職業體育走向一種畸形發展的道路。
2.2 市場化運作水平低,商業開發能力欠缺
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缺乏市場運作經驗,懂管理又懂經營的高端體育管理人才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體育競賽市場的需求。[3]另外,在我國的職業體育行業,資金大部分憑借母體公司的供給,自身造血能力差,財務收入不足且缺乏多元的盈利渠道,轉播權出售和商業收入獲取等業務拓展環節欠缺,商業拓展能力處于滯后狀態。
2.3 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督與懲治機制不健全
法制漏洞是目前我國競技足球紊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公正競爭、賽場違紀、裁判不公等事故的頻出反映出當前相關法令律例已經無法與競技體育職業化成長規模相匹配。同時,因為缺乏完善的監督與懲治機制,導致了一系列危害體育公平的事件發生,使競技體育成為一種人為設置的游戲,阻礙市場良性發展。
2.4 產權主體不明,關系混亂
我國職業足球現存體系呈現出嚴重錯位的現象,導致市場拓展主體和籌劃主體分割,使得經營權限制了所有權。政府、俱樂部、足協三者的混亂關系,是導致俱樂部產權不清的重要原因。[4]經營與管理于一體的體系結構形成了管理層壟斷社會資本的主導地位,產生責任的社會轉化與權利的非社會轉化之間的沖突。“誰投資,卻無法受益”的這種違背市場經濟的體制會使得足球產業喪失動力機制,發展困難重重。
2.5 后備人才培養體系遭到瓦解,人才匱乏
體育人才是體育發展的核心生產力,但由于我國管理創新不足和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現階段職業體育發展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職業體育發展的儲備人才主要包含青少年球員、教練員以及裁判員和專業賽事管理人員。職業化以來在冊青少年運動員數目的直線減少,使得中國職業體育未來的成長道路令人堪憂。由于認知的偏移,我國管理層將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割裂開來,致使中國從事足球訓練的青少年極少,青少年人才培養無法跟上足球發展的需求。目前,我國青少年足球專業隊梯隊數量不及50支,在冊青少年球員數量僅3萬人,對比之下,日本足協2010年的報告中顯示,當年日本U12注冊球會為8399個,且早在1992年,U12球會數目已達到7647個。[5]我國無法與日本歐美等國家梯隊數量和完善的對接體系相提并論。此外,中國教練員目前還處于與洋帥的激烈競爭中,國內的聯賽基本是洋帥的天下,而裁判員的缺口使得足協不得不聘請大量國外裁判。人員專業化程度底、人才缺乏、薄弱的體育社會基礎等問題成為阻礙競技足球職業化發展的關鍵。

表1 09-11年日本注冊青少年球員人數

表2 13年中國男足青少年梯隊數目
2.6 市場供給分布不均,文化內涵不足
職業體育的市場供給分布十分不均衡,從地理位置上看,俱樂部多分布于東南部等發達的省會城市,對二三線城市的影響力偏弱。此外,職業體育缺少長期的發展規劃,各類競技賽事難以培養市場和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無法形成良性發展的足球文化及氛圍,以至于導致了許多球迷組織、消費者群體的瓦解及無形資產的流失。[6]
3.1 簡政放權,促進管理體制由集權向分權轉變
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的過程出現了具有中國社會所獨有的征象,即“國家、足協、俱樂部”共同主導的競技體育成長方式。然而“當局的參與不僅是競技體育職業化進展的關鍵,同時政府的介入又是競技體育職業化萎靡衰退的根源”。其本質是政府權力與投資主體權利的博弈。[7]在中國足球競技職業化發展過程中“資金與權利的錯位”是導致市場與當局失靈的重要根源之一。因而將加速“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機能”作為中國足球競技職業化成長的突破口,沖破職業化過程中政府的行政性壟斷,將政府和足協定位為中國職業足球的領導者和推行者,應以制定戰略政策,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為職責,遵守市場經濟規律,減少國家對體育市場運作的干預,使得政府成為與俱樂部既各自獨立,又彼此依存的合作伙伴,配合維護職業體育的正常運轉,促進中國競技足球職業化的良性成長。
3.2 改革舉國體制,淡化國家利益
我國長期將競技體育與國家利益緊密聯系,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一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足球職業化發展的絆腳石。舉國體制對國家利益的過分強調極大的限制了運動員的個人自由和所享有的權利,包括運動員的自由流動、受教育及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8]近年來運動員轉會自由受限,教育缺失等問題的出現無形中導致了運動員退役后保障的隱患,滋生出許多與之相關聯的社會問題。因此,只有真正把國家利益同競技體育分離開來,讓中國的競技足球真正走上規范化、市場化之路,才能實現其創新發展。
3.3 提高市場化經營運作水平,促進市場的全方位開發
逐步完善和提高電視轉播權的運作及營收是促進市場化經營良性發展的一大步,除了與央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外,還需大力擴展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版權開發事宜,在轉播收人上進行激勵性分配。[9]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賽事水平提升,還能獲取更多的轉播權收人,優化賽事內容以此吸引更多消費者觀看比賽,最終到達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和成熟經營運作的目標。
3.4 加強法制建設,尋求法律與道德建設相融合
在我國發展體育產業、興旺職業體育的過程中,需要從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與法規體系方面著手進行。明確政府與市場調節的邊界,使政府能夠通過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加強對職業體育市場的監督、引導與維護,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過法治化手段規范和完善我國競技足球職業化發展道路。
3.5 明確市場主體,確保投資主體利益
職業體育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職業體育市場中的利益沖突無法避免,只有明確市場主體,正確處理各方利益訴求,才能保障職業體育市場的有序運行。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運營雙重角色,獨攬管理權與經營權的這種做法嚴重損壞了市場投資主體的利益,依照經濟學中“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確立俱樂部的市場主導身份,促使投資主體把資本利潤最大化作為運營目標,激起職業體育市場活力。
3.6 建立完善的培養體系及多元化的專業人才
體教結合是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的環節,必須增強學校體育與職業體育的關聯性,以整合整個社會的力量和公眾的積極性來實現體育的社會化及良性可持續發展。從重視足球基礎建設出發,把青少年后備人才的培養和比賽體系回歸校園,走“體教結合”的道路。將各級職業體育俱樂部、學校及民間社會組織團體3個方面的實力整合并軌,以實現從業余到職業的全方面的覆蓋。[10]此外,在裁判員的培養方面,需加快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合理優化整合退役球員等相關資源,為各個層次的教練員提供繼續培訓的機會,推動裁判職業化進程,提高裁判的公信力。排除運動員以外,要完成職業體育的持續性成長,協會與俱樂部必須實施包含管理者、經營者等多元專業人才的培養,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管理機制,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社會以及職業俱樂部的積極性,形成具備經濟、法律、管理知識的專業化、國際化、職業化管理精英,最后達成體育后備精英與全民體育發展的有機聯合。
3.7 加大市場推廣、平衡市場供給,提升文化內涵
賽事的市場供求不平衡、東西部發展差異化問題不僅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同時還與市場推廣及品牌內涵相關。通過手機、網絡、電視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宣傳推廣模式,讓更多的中西部地區能夠參與到賽事中,不僅會使得中西部地區的俱樂部數量增加,也能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受眾和參與度,通過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提升賽事文化內涵,加快形成本土特色競技賽事品牌,增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形成賽事、媒體、企業、消費者的多方良性互動模式,從而平衡市場供給、擴展賽事影響力。
世界足球發展的百余年進程和歐洲足球發展的成功經驗都顯示出足球的職業化和商業化成長是一國足球發展程度提高的必經之路。中國競技體育要實現創新發展,首先需要政府部門讓渡權利,在此過程中,將立足我國國情與借鑒國際經驗相結合,通過政府的宏觀政策調控,依照市場經濟規律,全力施展市場的根本性作用,完善市場體系,實現足球經濟的發展以市場為向導的發展模式,并從比賽轉播、商業開發、場館建設、門票營收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設置,從根源上完善足球產業“造血”功能。最后通過加強運動員訓練、教練員培訓、引進人才和獎懲措施激勵等方式提高各球隊的競技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使政府、市場、群體三者呈現良性循環發展的關系,才能為我國足球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我國足球市場的繁榮才能指日可待。
[1] 梁曉龍.舉國體制:中國發展競技體育的成功之路(上)[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6):1-5.
[2] 晨曦.用什么托舉起三大球——關于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思考之三[N].人民日報, 2014-01-08(14).
[3] 朱忠梁,韓春利,王秋華.我國體育競賽業發展探析——以中超聯賽、乒超聯賽、ATP上海大師杯為例[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3:20-23.
[4] 張銳,虞勇,裘姿靜.中國足球之殤——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下中國足球管理體制改革[J].遼寧體育科技,2009.3:3-4.
[5] 莫巍峰,鄭芳.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145-149.
[6] 張俊玲.加強高校無形資產管理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37-40.
[7] 陳洪,馬瑛,劉春華.放松規制:競技體育職業化之肯綮[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1-5.
[8] 鄭也夫.評劉鵬局長堅持舉國體制說,http://blog.sina.com.cn/080928/,2008-09-28.
[9] 王黎明,郝盛國.足球中超聯賽產業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3.
[10] 莫巍峰,鄭芳.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145-149.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nd Commercialized Competitive Football in China
Jia Chen1,Jia Baoan2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wnership of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ance sub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football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a's current competitive football problems include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dislocation rights, industrial system, lag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alize China moves from a big sports country to a supreme sports country,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policy supply and system adjustment, change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function, strengthen the industry policy support, clarify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stimulate the commercial vitality. Desalting the binding of competitive football system and make its development back to position.
competitive football;professionalization;commercialization;development predicament
賈晨(1989-),女,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傳播。
1.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4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i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Sichuan,China. 2.陜西理工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G843
A
1005-0256(2017)01-011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