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林 陳永春
芻議新常態下基層人民銀行內審咨詢職能路徑選擇
■胡文林 陳永春

開展咨詢服務是實現內審增值的重要途徑及方法,在既定的資源水平下,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內審的咨詢職能,是內審實現增值功能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擬從基層人民銀行咨詢職能的作用及當前現狀著手,探析了其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了新常態下更好地開展咨詢服務,實現內審增值的路徑選擇。
基層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咨詢職能
確認和咨詢是內部審計的兩項基本職能,傳統審計主要關注確認職能,以查錯糾弊為主。在順應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和人民銀行工作不斷改進和調整需要的形勢下,內審工作轉型必須為央行改革發展服務,應在“管理+效益”的內審定位框架下,進一步拓展內審職能,充分發揮內審的咨詢作用,由單純的監督檢查保護性職能向與咨詢評價的服務性職能并重轉變,更好地發揮新常態下審計增加價值的功能和建設性作用。
(一)增強了審計內容的“豐富性”。有效的內部審計能夠改善治理,實現“善治”,內部審計是組織治理的“守門員”。內部審計的目的是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營運,承擔幫助組織實現整體目標的責任。確認和咨詢是內部審計的兩大職能,確認與咨詢業務并不互相排斥,確認是基礎,是咨詢的前提,咨詢服務通常是由確認服務直接產生的,咨詢職能是對確認成果的利用和發展,多數的審計服務既包括確認,也包含咨詢,咨詢業務豐富了內部審計的內容。
(二)彰顯了組織治理目的的“重要性”。咨詢性功能是內部審計隨著組織治理要求的不斷提高而逐漸產生和拓展出來的,實際上是將內部審計在確認時發現的問題和獲得的信息,通過評價分析職能的實施,對制度、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供咨詢性建議,防止出現重大的風險隱患和管理漏洞,從而實現服務于組織治理的目標。內部審計咨詢性功能的實現可以看作是內審人員通過對以往審計過程中問題的總結,對將來審計中可能產生的問題的預判,并提前堵住這些漏洞,將監督提前的重要舉措。
(三)提升了內部審計作用的“效益性”。內部審計的職能定位是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既可以是事后的檢查診斷,也可以是事前的保健防疫,還可以是事中的參謀顧問,這是由最高管理層的意志和組織治理的需要決定的。通過提供咨詢服務改善組織運作過程以體現內部審計在組織中的價值,逐步拓展內部審計的職能邊界和途徑,提升咨詢成果的價值及貢獻率,擴大自身在組織中的作用和影響范圍。
(四)找準了組織整體價值目標的“一致性”。《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的詞匯表如此定義咨詢服務:“提供建議以及相關的客戶服務活動,這種服務的性質與范圍是與客戶協商確定的,目的是在內部審計師不承擔管理層職責的前提下,增加價值并改進組織的治理、風險管理以及控制過程,例如顧問、建議、協調、培訓等。”咨詢的范圍很廣,可以是書面協議規定的正式咨詢業務,也可以是參加常務或臨時管理委員會或項目小組等咨詢活動。基層人民銀行內審人員根據本行黨委(組)授意或業務部門需求將咨詢服務作為其正常或日常業務的一部分來開展。通過分析評價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提請管理層注意審計及咨詢過程中發現的風險或控制薄弱環節,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促進組織增值。
首先,人民銀行目前專門正式立項的項目多為確認審計,如離任審計、履職審計、專項審計等,正式立項的咨詢服務很少幾乎沒有。其次,其他形式的咨詢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確認業務中“重問題、輕建議”的現象普遍存在,以至咨詢職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據粗略統計,在確認審計報告中,建議所占篇幅不足15%。第三,咨詢服務的質量普遍不高,服務效率有待提高,建議采納率較低。造成這種現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認識和理解上的“錯位”。首先,對內審的職能的認識不全面,重確認、輕咨詢的觀念還在一定范圍存在。咨詢概念的提出遠遠晚于確認業務,而且,傳統內審強調“確認為主,兼顧咨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咨詢服務的開展。其次,咨詢天然面臨著損害確認業務客觀性的問題,很多人認識不到確認和咨詢是目標統一、相互兼容、相輔相成的,反而認為二者相互對立、不能共存,也是造成咨詢業務開展難、推廣難的原因。第三,組織內部對內審和咨詢的認識落后,意識不到內審開展咨詢的必要性和優勢,同樣影響咨詢職能的實現。
(二)咨詢服務制度上的“缺位”。從總行層面來看,內審部門現有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多數是確認和保證監督職能的,沒有提到咨詢服務職能。從分支行層面來看,僅在三年轉型開始以來,才嘗試制定有關咨詢服務職能的制度,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略顯不足。咨詢服務的開展缺少必要的制度保證,也缺少可參考的案例和資料,無法實現其增值功能。
(三)人才儲備上的“虛位”。專門的咨詢服務涉及業務范圍更廣、涉及問題層次更復雜,必然對內審人員提供的建議和意見有更高層次的要求。然而,內審部門人力資源明顯不足,以某中心支行為例,人民銀行系統有高級職稱的內審人員占比僅為5%左右,難以滿足開展高質量咨詢服務的要求,導致建議和意見的有效性差、被采納率低等情況,直接影響了咨詢的服務水平,不利于咨詢職能的發揮。
(一)把握“關鍵點”,增強咨詢意識,完善相關的制度保證。
要從監督型向咨詢服務型轉變,實現以審計確認為主體的監督向咨詢審計服務轉變,首先必須轉變觀念。要實現思想認識上的轉變,以現代化的審計理念為指導,增強審計人員的咨詢服務意識,自我加壓,苦練內功,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其次應該做到制度先行。咨詢服務對內審部門來說,是一項新業務。為保證咨詢服務的順利開展,促進業務推廣及成果利用,必須從總行和分支行兩個層面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為實踐咨詢服務,夯實理論基礎,提供制度保證。
(二)占據“制高點”,提高審計人員業務素質及知識儲備。
提供咨詢服務,必須建立在內審人員自身良好的素質基礎之上,因為,咨詢服務是知識密集型的業務,從事該業務的人員需要具有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和敏銳的視角、超常的思維和一定業務經驗,才能不斷提高咨詢服務水平,形成強大的咨詢服務新產品開發能力。所以,要通過開展學習培訓,采取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等方式來提高內審人員的素質和內控管理意識,為咨詢服務提供保障。同時廣泛收集完善人民銀行各項規章制度,促進業務操作的規范化,為咨詢打好基礎,同時也可以提高內審人員業務素質。
(三)選好“切入點”,做好咨詢服務的推廣和深入。
咨詢服務范圍廣、內容豐富。要從無到有開展并推廣這項服務,必須找準切入點。建議以加強內部控制為切入點,可以首先從幫助咨詢部門完善內控機制、規范業務操作入手達到逐步推廣咨詢服務的目的。具體的內容為五方面:一是提供控制環境咨詢,為進一步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出謀劃策。二是提供風險評估咨詢,為事前預防和應對風險做好準備。三是提供內部控制活動咨詢,為實現內部控制目標明確職責和權限。四是提供業務操作流程咨詢,強化風險環節的控制與管理,規范業務操作。五是提供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咨詢,協助提高員工履職水平。
(四)找準“結合點”,確定靈活方便的溝通交流方式。
通過現場詢問、會議、短信、電話、討論等方式,一方面,形成內審部門與接受服務的部門之間的交流,幫助接受服務的部門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同時,拓展了咨詢服務空間,打開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交流磋商渠道,由以往單純的監督向監督與服務并重轉變,使咨詢服務在確認業務的基礎上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將內審人員與審計對象的關系轉換成利益、目標一致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咨詢服務工作的和諧發展。
[1]耶索,等.耶索內部審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李群.全面發揮人民銀行內審確認、咨詢作用的有效途徑[J].西部金融,2010,(12).
[3]應宏偉.咨詢式審計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的實踐[J].中國內部審計,2011,(10).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彭澤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