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薇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歌與樂的對話
——探析藝術歌曲《詩人之戀》中聲樂與鋼琴的合作演繹
李秋薇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9世紀,在歐洲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聲樂體裁,即藝術歌曲。聲樂藝術歌曲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歌聲與器樂緊密結合,兩者相互配合演繹。作為藝術歌曲重要組成部分的鋼琴伴奏,在歌曲情感表達、意境描繪、旋律美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完美演繹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聲樂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鋼琴伴奏的藝術特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重視,本文旨在以舒曼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為研究案例,探討鋼琴與聲樂在藝術歌曲中所展現出的合作魅力。
鋼琴伴奏;《詩人之戀》;創作手法;藝術歌曲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是舒曼鋼琴創作最為活躍的時期,他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鋼琴小品。而到了四十年代,他開始不斷擴大音樂創作的范圍,譜寫了交響曲,清唱劇,室內樂重奏,以及聲樂歌曲和歌劇等等,其中著名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就是這個時期的偉大代表作品。1840年被后人稱作舒曼的“歌曲年”,《詩人之戀》便創作于此時。該套曲共包含了十六首聲樂作品,其歌詞來自海涅的六十五首詩集 「歌集」(Buch der Lieder)中的「抒情間奏曲」(Lyrisches Intermezzo)。
筆者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鋼琴伴奏專業期間,詳細研習并演奏了舒曼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該作品是德國藝術歌曲的經典代表之作,而鋼琴伴奏部分的創作在這首聲樂套曲中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它展示出了浪漫主義風格、鋼琴與聲樂的多種合作處理技巧,完美渲染了該作品所要刻畫的故事形象,豐富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彌補了唱腔的不足,充分展示出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重要地位。舒曼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器樂作曲家,更是繼舒伯特之后最偉大的歌曲創作家,而《詩人之戀》則是他最為有名的歌曲集之一。由于舒曼具有出色的鋼琴演奏技巧和作曲功底,他所創作的聲樂作品中鋼琴伴奏的表現力絲毫不輸給聲樂演唱部分,成為后人研習鋼琴演奏與聲樂配合的重要文獻珍寶。
(一)鋼琴主奏、聲樂配唱的獨特寫作手法
舒曼的聲樂作品十分注重詩句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并將鋼琴委以重任。整首套曲中,出現了很多鋼琴獨奏,聲樂伴唱的寫作形式。(見圖1 譜例)在第九首《笛子和小提琴》(Das ist ein Floten)中,鋼琴成為了音樂的主旋律,而歌聲反而演變成一個旁白者的低聲嘆息。這種奇妙的角色轉換,結合小調的風格,巧妙地描繪詩人在熱鬧的婚禮上,卻由于自己所愛之人嫁給了其他的男人,心中無限的悲傷與復雜情緒。而鋼琴伴奏在這里則擔負了整個婚禮的喧鬧場面,通過鋼琴這個樂器細膩多變的音色,同時演繹笛子,小提琴,單簧管,和打擊樂的復雜音響效果,將婚禮場面刻畫的十分豐滿。鋼琴使得該曲得到了電影畫面般的真實場景再現,而詩人內心的獨白則留給了聲樂演唱者默默吟誦。鋼琴的左手部分,從頭到尾彈奏著相同的音型,而右手則穿插描繪不同的樂器。這些樂器的聲音,不斷地演奏出明朗快活的音樂,可對于失戀的詩人來說,卻是刺痛心頭的聲音。
《詩人之戀》第16首,也就是套曲的最后一首,作曲家更是以鋼琴伴奏為主的創作方式,占據了聲樂的主體。詩人看著棺材久久不愿離去,給聽眾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在整個故事中,鋼琴伴奏并沒有處于“伴奏”的從屬地位,相反,正是由于琴聲流動往返的出現,將故事無奈而又悲傷的結局渲染得更加富有張力。作品中,鋼琴使用沉重的低音,像是搬運棺材的沉重腳步。這時詩人便發問:“你知道這棺材為什么,要這么大這么牢固?”“因為我要將我的愛,與我的悲傷一起沉入!” 隨著鋼琴長大的尾聲緩緩奏出,作曲家使用第12首《在明亮的夏晨》的優美尾聲主題,將樂曲與聽眾告別,也將詩人的愛情升華成為既痛苦又美好的回憶。

圖1
(二)聲樂與鋼琴的同步重復
在同步重復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下,該創作手法有利于突出主旋律,使得聲樂的音色更加豐滿、突出,旋律更加得以強調。如《詩人之戀》的第六首歌曲《萊茵河,圣潔的河流》,就是采用了鋼琴伴奏與聲樂同步重復的處理技巧,在同時強調重復該旋律的過程中,使歌曲的主線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使音樂的旋律更加連貫、流暢、富有推動力,更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在研習此作品的過程中,筆者以為,舒曼采用這種寫法,寓意為萊茵河邊的歌聲與流水聲,并行流動交織,延綿不斷。此處對于鋼琴演奏者的要求甚高,右手在彈奏旋律與歌聲重復進行的時候,能夠用手指操控琴鍵,表現出與演唱者喉嚨完全一致的氣息變化,并保持不斷地與之同步。這要求鋼琴演奏者不僅需要懂得歌詞的含義,單詞發音的長短,也需要與演唱者的換氣部分搭配得嚴絲合縫。此為聲樂鋼琴伴奏之至高境界,也是聲樂伴奏被稱為“看似簡單,實則艱深”的演奏表現之一。
(三)聲樂與鋼琴的變化模仿
藝術歌曲中,鋼琴通過變化的形式模仿聲樂旋律,其主要目的是多元化塑造聲樂的藝術形象。在鋼琴與聲樂的重復繼承、變幻轉化中,鋼琴與聲樂的對比便闡釋出鮮明的特色。《詩人之戀》中的第四首《當我凝視著你的眼睛》,在藝術處理上首先將聲樂作為主旋律,當演唱者進行一小節演唱之后,鋼琴伴奏立刻將主旋律進行變化重復,使和聲豐滿愈加豐滿,進而一步步推動音樂走向高潮。
在鋼琴伴奏與聲樂的變化模仿中,音樂織體與和聲音型的變化也最為常見。在音樂織體中,音型的復雜度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聲音型變化的特色可以賦予聲音不同的音樂形象。和聲配合旋律發展,能夠起到很好的陪襯效果。并通過明淡、濃暗等不同色彩的表達,豐富聲樂內容,襯托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如圖5譜例中,鋼琴左手保持與聲樂完全一致的原樣重復,而右手則是對于其孜孜不倦地“尾隨”。這種緊密的結合,使音樂的整體結構更為緊湊。密集的節奏聲樂,兩者產生的時間和空間交錯,使人聲與鋼琴這兩種樂器“既錯落有致,又能融為一體,推動和聲和旋律滾滾向前。(見圖2譜例)

圖2
(四)鋼琴與聲樂的對比烘托
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時常作為與聲樂截然不同的存在,根植于作品之中。這種巨大的對比,能夠豐滿音樂形象,使作品富有張力。再以《詩人之戀》的第九首歌曲《笛子和小提琴》為例(見圖3譜例):此時鋼琴伴奏聲部和聲樂旋律出現了變化分離,聲樂作為演唱者內心獨白,屬虛;鋼琴作為宏大場面的立體刻畫,屬實。鋼琴部分的音型變化完全通過鋼琴伴奏者的兩手進行調控,左手演繹和弦音型,模仿笛子和打擊樂的演奏風格;右手則演繹快速流暢音型,模仿小提琴的高亢激情。在這一段中,鋼琴與小提琴除了調性一致以外,旋律、織體、節奏型均完全不同。此對比手法,充分烘托了故事的情節與人物內心,使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意蘊被充分展示出來。

圖3
鋼琴伴奏是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是整個音樂結構的組成要件。在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作為必不可少的部分,滲透于作品之中,突出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內涵和獨一無二的藝術情感。在《詩人之戀》中,鋼琴伴奏和聲樂是相輔相成的;它充分展示了藝術家舒曼嚴謹的和聲與調性思維,對作品結構框架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填充作用。在唱腔難以完全演繹音樂形象的情況下,鋼琴伴奏的鋪墊與融合更加能夠刻畫一個戀愛中詩人的心路歷程。在人物情感的動心、期待,痛苦,糾結,失落等變化過程中,鋼琴伴奏賦予了這種內容更為成熟深刻的表達能力,成為音樂形象塑造的特殊符號。
舒曼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19世紀鋼琴音樂的特點,他通過豐富的音樂織體和獨特的演奏技巧,使得鋼琴聲部成為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而舒曼更是繼承舒伯特藝術歌曲的衣缽,將藝術歌曲創作推向了劃時代的高峰。舒曼在其藝術歌曲創作中,力求每一首作品都盡其所能將鋼琴的前奏、間奏和尾聲的表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藝術歌曲作為古典音樂的重要音樂體裁之一,只有在鋼琴的配合演繹下才能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鋼琴最早流傳于西方,20世紀才流入中國,而東西方在音樂思維、藝術審美形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隨著祖國大門的打開,音樂的形式愈加多元化,西方鋼琴伴奏藝術才逐漸得到了國內音樂界的重視,而基于中華文化的伴奏藝術精髓也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和發展。本文對舒曼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為研究案例,探索鋼琴伴奏在聲樂藝術上的獨特表現魅力,也旨在啟發各大音樂院校鋼琴專業學生、聲樂專業學生以及廣大音樂愛好者對于鋼琴伴奏的認識,提升對藝術歌曲的整體理解力和表現力,深入領會鋼琴伴奏在聲樂藝術表現中的重要作用。
[1]郭潔.鋼琴伴奏在聲樂演唱中的演奏功能[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04):23-24.
[2]楊俊鵬.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4,(03):45-46.
[3]姚尚新.歐洲藝術歌曲的形成與發展[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5-6.
[4]王建民.論歌曲鋼琴伴奏中對主旋律的變化襯托方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12,(01):3-4.
李秋薇(1983—),女,遼寧海城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鋼琴伴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