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左權(1905~1942)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在他那短暫的戰爭生涯中,為我國的抗日和民族解放事業奉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左權是一位運籌帷幄的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讓敵人聽了魂飛魄散,我軍民聽了倍增勝利的信心。
用“空舍清野”來破日寇的“因敵于糧”
左權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他的各項成績優異,尤其對《孫子兵法》能夠爛熟于胸。侵華日寇為了達到侵略目的,許多日寇軍官也開始研究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日寇軍官吹噓說:“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這段話大意是:兩國交戰后,要保證軍隊作戰的后勤補給,最好是實施以戰養戰的軍事謀略。對于日寇的以戰養戰謀略,左權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空舍清野”的克敵之法。左權認為,日寇遠道而來,他們以戰養戰的關鍵在于“因糧于敵”,就是從敵國獲取糧食供給。針對日寇以戰養戰的圖謀,左權在抗戰時發動群眾利用“空舍清野”的辦法,讓日寇在中國的土地上無法獲取糧食,利用以逸待勞的方法,不斷困惑敵人,讓敵人饑餓疲勞,打下了抗戰勝利的基礎。
1938年9月30日,左權率領八路軍一舉粉碎大批日寇的掃蕩,正是因為左權運用了“空舍清野”的策略,讓日寇的每一次掃蕩都失敗而歸。每年的秋季,都是日寇頻繁掃蕩的日子,因為日寇無法從遙遠的本土運送糧食來支援前線,只能利用秋收季節對我國老百姓實施搜搶糧食,來達到他們的侵略目的。對于日寇用掃蕩來獲取糧食的圖謀,左權的“空舍清野”策略讓日寇無功而返。當敵人實施掃蕩的時候,八路軍發動并掩護群眾提前轉移,把家里的糧食藏在野外的山洞里,藏在偏僻的山溝里。而敵人對于這種偏僻的荒山野外是不敢去掃蕩的,因為敵人最怕中埋伏。
對于八路軍的“空舍清野”策略,日本鬼子是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為了獲取糧食,日寇不僅加大了掃蕩的力度,還利用八路軍和群眾轉移的時候,自己到田畈里去搶收莊稼。為此,八路軍和群眾把所有敵人可能利用的工具也掩藏在敵人找不到的地方。對于田地里的莊稼,也采取了分批收割的方法,徹底粉碎了敵人“因敵于糧”的圖謀。因為得不到足夠的糧食,長期的饑餓狀態打擊了日寇的戰斗力。正當敵人餓著肚子頻頻掃蕩而疲勞之極時,左權瞅準時機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掃蕩”,讓掃蕩的日寇橫尸遍野,惶惶不可終日。
日本鬼子是不甘心失敗的,為了“因敵于糧”的目的,日本鬼子對中國人民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八路軍在“空舍清野”的基礎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來武裝群眾。八路軍和群眾一起在家里挖地道,利用手榴彈、戈矛、大刀、竹箭來打擊敵人。在長期的地道戰中,八路軍和群眾還自制了地雷、土炮等武器,在村莊的所有路口埋上地雷,架設土炮,讓掃蕩的敵人寸步難行。
毛澤東對于左權的“空舍清野”戰略非常贊賞,并多次開會表彰要求在各部隊中發揚光大。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為了進攻而防御,為了前進而后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左權的“空舍清野”戰略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運動戰》戰略不謀而合,為中國軍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用“游擊戰術”攻擊敵人的交通要道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的武器明顯占優勢,如果與日寇大規模的正面作戰,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明擺著要吃虧。毛澤東在他的軍事運動戰中也強調了“迂回戰術”。左權是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他是毛澤東的崇拜者,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執行者。在對敵作戰的間隙,左權總是手捧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認真研讀。左權認為,要取得抗日戰爭的盡早勝利,除了避免與日寇的正面作戰,還要充分利用游擊戰術,打擊敵人的重點部位。日寇占領著當時中國的南北交通線,只要破壞敵人的交通要道,就是對日寇最致命的打擊。
我們可以從《地雷戰》《地道戰》《魯南抗日游擊隊》《血戰臺兒莊》等經典電影中得知,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把敵人的交通線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從1938年9月到1939年9月期間,八路軍大規模破壞敵人的鐵道就達300多次。有許多日寇的武器彈藥,就是在敵人的運輸途中被八路軍截獲。火車曾經是日寇最為保險的交通運輸工具,可是抗日戰爭開始還沒有幾年,火車卻成了日寇最頭疼最憂心的交通工具之一了。而作為汽車運輸線的公路,更是讓日寇防不勝防。日寇最怕地雷,有時候為了達到運輸目的,他們不得不先派幾輛空車在前面探路,在探知沒有地雷的情況后,才敢讓運輸車輛上路。對于日寇的這種小伎倆,八路軍已經爛熟于心,八路軍故意放過探路的空車,在敵人的運輸車到達之前,神不知鬼不覺地埋上了地雷,讓敵人防不勝防。
“百團大戰”是八路軍于1940年8月發起的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百團大戰”參與的八路軍達105個團,故稱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打響后,左權和朱德、彭德懷聯名向各團致電:重點攻擊敵人的橋梁、車站、火車、鐵道等交通設施,摧毀敵人的交通要道。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八路軍共計斃、擊傷、俘虜日偽軍達46480人,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百團大戰”推遲了日寇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中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吹響了中國軍民抗日必勝的號角。日寇軍官也認識到,要想達到長期占領中國領土的首要條件,就是自己的后方不能被八路軍截斷。在抗日勝利后繳獲的日寇軍事情報中,有許多是日寇對八路軍破壞交通要道的資料:“‘匪兵(八路軍)善于把鐵路器材及重要構造部破壞或燒毀,并襲擊車站脫軌的列車等。他們的破壞手段變化無常,或掘開地基,或破壞鐵道用具的上部構造……破壞的方法大膽而巧妙,實在是防不勝防……”
左權是八路軍的高級指揮官,“百團大戰”勝利后,左權發表了《論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一文,文章闡述了“百團大戰”帶有全國性的偉大戰略意義。毛澤東對“百團大戰”的勝利也給予了高度表彰。左權在《論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文章中,總結了“交通戰致勝”的意義和作用。左權認為,日寇在中國的軍事部署和行動,主要依賴鐵路和公路交通,鐵路和公路是日寇與八路軍作戰的命脈,也是日寇在中國土地上得以生存的“生命線”。此外,日寇在中國所實施的進一步侵略活動,包括他們對中國實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無一不是通過交通沿線來“開辟工作”的。左權認為,要取得抗日的全面勝利,首先就是要攻破敵人的交通線,讓敵人的交通處于癱瘓狀態,八路軍的抗戰才能處于主動地位,交通戰的勝利,才是整個抗戰的勝利。
利用戰略戰術實施“殲滅戰”
抗日戰爭初期,由于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導致日寇在中國境內長驅直入。在國際社會對中國軍隊的抵抗力量持懷疑態度時,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喊出了“聯合抗戰”的民族最強音。左權作為八路軍的高級將領,他對抗日抱有必勝的信心。左權向來看不起日寇的指揮官,就是再好的指揮官,最終都會被中國軍民打敗。左權認為,中國雖然在武器和技術上落后于日本,但是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中國又是人口大國,足以保障抗日持久戰的勝利。這就是毛澤東所運用的“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當然,日本是當時東南亞的第一軍事強國,日寇擁有先進的工業技術為后盾,日寇的戰斗力不容低估,這就需要我們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左權是毛澤東的親密戰友,他研讀古代的《孫子兵法》,鉆研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每次作戰之前,左權都反復強調要研究敵人,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對于敵人的兵力部署,敵人的作戰方案,都必須爛熟于心。敵人運用什么戰術,我軍就要運用相應的克敵之法。左權認為,作戰方案不能固守成規,必須時常創新,因為我們可以研究敵人,反過來敵人也會研究我們。如果我們總是沿用一成不變的作戰方案,就很難在今后的作戰中取得勝利。
左權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這與他平時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朱德元帥評價左權是“最勤奮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左權對每一場親身經歷的戰役,都把總結經驗整理成文,供以后研究作參考。劉伯承元帥評價左權“是莫斯科留學期間最用功的學生,到部隊后他一直沒有停止過學習”。左權生平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 《埋伏戰術》《襲擊戰術》《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為我國近代戰爭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參考。
“殲滅戰”是全部或大部殺傷、生俘敵人,徹底剝奪敵人戰斗力的作戰方案。在抗日戰爭的后期,毛澤東多次強調了對日寇進行“殲滅戰”的重要性。對于毛澤東運用“殲滅戰”的作戰思想,左權是深有同感的。擊潰敵人10個師,不如殲滅敵人一個師。就像是傷及敵人10根手指頭,不如斷其敵人1根手指頭一樣,殲滅戰具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在抗日戰爭作戰中,面對兇殘的日寇,左權提出了“戰略上盡量消耗敵人,戰術上盡量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案。因為日寇的武器裝備精良,在避免正面大規模交戰的時候,采用分割、堵截、圍剿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殲滅被分割的敵人。從而達到了在“拖垮日寇”的戰略上,通過“殲滅”來達到消耗整個日寇軍隊的目的。為了達到盡快殲滅日寇,左權廢寢忘食地撰寫了《襲擊戰術》和《埋伏戰術》等軍事著作,這兩部軍事著作對于當時的指導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是毛澤東也捧著左權的軍事著作愛不釋手。
1942年5月,日寇為了報復“百團大戰”的失敗,日寇出動了裝備精良的特工隊對我八路軍指揮部進行了偷襲。這支穿著老百姓衣服的特工隊成功偷襲后,左權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附近壯烈犧牲。左權犧牲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老同志無不痛哭流涕。毛澤東聽到左權犧牲的消息時說:“左權是個'兩桿子'都硬的將才。”朱德流著眼淚說:“左權像鋼鐵般堅強,他是獅虎般勇猛的優秀將領。”周恩來也痛心地表示:“左權足以為黨之模范”。
左權是中國近代不可多得的一位軍事人才,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左權犧牲后,延安和太行山革命根據地隆重地召開了追悼會。為了紀念左權這位英勇獻身的革命將軍,毛澤東提議把山西省遼縣改名為“左權縣”。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和周恩來多次去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在左權墓前脫帽致哀。左權將軍,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