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歌 周總印
隨著社會發(fā)展,檔案工作不斷加強,檔案服務社會的作用逐漸被更多人認識,隨之也出現(xiàn)了一批把“死”檔案變成“活”資源的志愿者,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離退休人員。為了使生活更有意義,生命更有價值,他們不計報酬、不怕辛苦、無私奉獻,把無人問津的檔案加工成為民眾樂意接受的史料,在促進檔案為社會服務中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一名檔案工作者,時時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覺得講述他們的故事便是自己的一份責任,以期更多的人積極主動地挖掘和開發(fā)檔案,傳承光榮歷史,宣揚先進文化和先進人物,弘揚傳統(tǒng)美德,張鳳林老人就是他們中的一位,通過與老人的幾次接觸和深入了解,老人的事跡深深感染著我,使我對老人充滿了無限的敬佩,促使我借張老的事跡來謳歌那些沉醉于檔案資源開發(fā),致力于檔案文化建設的老同志,讓我們一起共睹晚霞的燦爛吧!
偶與檔案接觸,萌發(fā)寫書念頭
張鳳林老人出生于1933年,是張家口市橋西區(qū)堡子里的一位老黨員, 這位年屆83歲的耄耋老人,13歲便參加革命,先后在市公安局、市毛紡廠工作。退休以來,張鳳林老人一直馬不停蹄地為社會做貢獻,在平凡的工作中閃爍著老黨員的偉大,發(fā)揮著一面旗的作用,他的舉動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揚,也展示出了張家口老黨員的風范。
1998年5月,張鳳林老人為了查找個人落實政策的相關證據(jù),來到了張家口市檔案局,由于老人所找的內容,在檔案目錄中沒有體現(xiàn),為了不讓老人失望,接待人員不厭其煩地逐頁翻閱相關的案卷,經過幾天的時間,工作人員查閱了幾百卷檔案資料后,終于找到張老所要的證明材料,老人如愿地落實了政策,并享受了相應的待遇。老人在對檔案人員熱情服務深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檔案的巨大作用,對檔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檔案結下了不解之緣。
自從他在張家口市檔案局查找到個人需要的資料后,他便萌發(fā)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借助檔案把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社會建設時期曾在張家口工作過并做出積極貢獻的人物生平事跡編寫成書,使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更好地感悟人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要完成這樣一項艱巨的任務談何容易,他深知完成任務的曲折與艱辛,但他依然做出這樣的選擇,顯然他已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目標確定后,張老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激動得幾個晚上都沒睡好覺,總覺得自己活得更有價值了。
歷經千辛萬苦,喜結豐碩成果
以檔案資料為依據(jù)編寫成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困難面前,張老發(fā)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戰(zhàn)無不勝的勇氣、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踏上了漫長的編輯之旅。1999年6月,張家口市檔案局的查閱室里便多了一位常客,那就是張老。每天他都早早地來到查閱室不厭其煩地查找資料,張老漸漸地被檔案中人物的先進事跡深深感染,他那顆為社會奉獻的心更加熾熱,更加珍惜每一天,奉獻每一天。在查閱過程中,有些檔案因存放年久,翻閱時散發(fā)出難聞的味道,并飛濺出肉眼看不到的紙屑,使人產生嘔吐和干咳的感覺,可張老總是咬牙堅持,認真查找、詳細記錄著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查閱檔案時因久久保持坐姿,常常產生腰酸背痛的感覺,他就站起來緩緩,然后坐下來繼續(xù)查閱,回家后,他還要耐心整理編寫,一直到深夜。老伴和孩子們不理解,不懂他哪來的精神頭,雖然累點兒苦點兒,但他覺得很充實、很快樂。是啊,張老為了心中的目標,為了堅定的信念,他全身心投入到編寫工作中,經常忘了年齡,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在默默地投入付出和耕耘中,也盡情地享受著其中的樂趣。經過長時間的查閱,張老為書本的編輯積累了真實可信的材料。
在收集資料、整理及編寫過程中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由于有關人物檔案資料都零散地穿插在許多案卷中,給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查詢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需要多渠道查閱大量檔案資料尋找相關內容;由于檔案中存放的相關檔案資料的不完整、不系統(tǒng),需要采訪當事人、知情人、反復論證,以使缺漏內容得到完整補充,工作的艱巨給當時年近七旬的老人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為了使資料更具完整性,他還先后到過中央檔案館、河北省檔案館、天津市檔案館、中國人民銀行檔案館、河北省人民銀行、保定造幣廠、天津造幣廠、北京造幣廠等地查找資料;為了使撰寫的人物事跡更加豐滿,他不辭辛苦,多方打聽主人公及其家人的現(xiàn)住地址,自費到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采訪他們,在漫漫的采訪道路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鄉(xiāng)間的小道上,在車水馬龍的行人中到都曾有過他的身影,因多年沒有與當事人聯(lián)系,每找到一位被采訪者,都要花費好大的精力,從多方打聽當事人的情況,到詳細尋找當事人的住地以及得到當事人的認可的過程,都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稍有懈怠就會放棄,張老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不顧年老體弱的影響,憑著一顆執(zhí)著的心,在烈日炎炎的酷暑,在數(shù)九寒天的深冬,堅持不斷地尋找,中午都舍不得休息一會兒,渴了喝一口礦泉水,餓了啃一口自帶的干糧,便繼續(xù)打聽尋找,途中經常被累得筋疲力盡,可每當幾經周折找到一位被采訪者時,他便精神煥發(fā),信心百倍,和當事人說明來意,在得到當事人的認可后,便詳細詢問起當事人當年的情況,并把當事人所回憶的情況及時做詳細的記錄,有時好不容易找到當事人的家,可是當事人已經過世,他就懷著沉痛的心情采訪他的家人,讓其家人給敘述當年的故事,隨手記錄下他們僅有的記憶,多少次老人都因外出采訪,吃不好、睡不好,過度勞累而住進醫(yī)院,老伴和孩子都勸他悠著點兒,別把性命給搭上,他總笑笑說:“沒啥,過幾天就好了。”每當病情稍有好轉,他就立刻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多年來,張老經多方采訪、記錄,為編撰人物事跡增加難得的新素材。為了增強書籍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張鳳林老人購買了照相機、錄像機,為被采訪人及家人拍照、錄像,留下影像資料,挑選有代表性的照片編輯到他編寫的書中,給書籍增添了靈氣;為了保證編寫的真實性,初稿成形后,他還多次到檔案館查找相關資料,讓被采訪人反復核實,糾正更改;為了保證寫作的質量,每寫好一篇人物事跡,他都要請寫作水平較高的人員把關,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然后按照要求反復推敲、認真修改,直到滿意才結稿。
多少年來,張鳳林老人采訪了在張家口工作過的上百人,查閱檔案資料幾萬卷,為被采訪人拍照2千余張,先后用了6個照相機、2個錄像機,自己工資幾乎大部分都花費在外出采訪的車費、住宿等項目上。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1月,張鳳林老人主編的《大好河山百人錄》一書結稿,準備出版,可出書的費用就得2萬多元,對于沒有一點積蓄的張老來說可真是一大難題,他思前想后決定多方求援,當他把苦衷向有關單位、親戚朋友訴說時,得到了同情,他們覺得張老為了寫書,吃了那么多苦,現(xiàn)在卡在這點錢上,有點太可惜,覺得應該幫這個忙,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大好山河百人錄》終于出版,張老實現(xiàn)了夢寐以求的愿望,也用實際行動驗證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深刻道理。老人懷著激動的心情把530本書籍全部無償贈送到讀者手中,人們捧著沉甸甸的書籍,翻閱著一段段感人的事跡,在啟迪中感動,在感動中升華對人生的感悟。《大好河山百人錄》一書的出版,為張家口人物史料增添了新的內容,為社會弘揚正能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受到了讀者和有關人士的歡迎和一致好評。
又定新目標,再啟新征程
《大好河山百人錄》1999年啟動編寫,2015年出版發(fā)行,全書分六大部分,收集人物事跡上百人,影像資料30余張,共十六萬余字,編撰歷時16載,十六載的耕耘,十六載的拼搏,張老用信念和堅守迎來了豐碩成果。十六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于人生的旅途來說確實是一段不短的行程。在與檔案為伴的路程中,張老了解了一個個勇于奉獻、熱愛生活的人們,也把這種可歌可泣的人物的精神面貌通過書籍介紹給社會,去感染教育更多的人。張老在體驗人生價值和樂趣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嘆檔案的魅力和作用,是檔案給他寫作的動力,是檔案為他提供寫作的源泉,他深深地愛上了檔案,繼續(xù)利用檔案為社會服務成了他執(zhí)著的追求。在成績和贊譽面前,張鳳林老人沒有驕傲、沒有停步,在收獲喜悅的同時,他又開始新的長征,著手編撰《大好河山百人錄續(xù)集》,為向社會釋放更多的正能量而努力。你看他又靜靜地坐在檔案接待室翻閱著一張張發(fā)舊檔案,專注地尋找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除了編寫書籍外,他還擔任了張家口市橋西區(qū)關工委副主任,橋西區(qū)文物保護隊隊長、橋西區(qū)文體局顧問、堡子里景區(qū)管委會顧問、掄才書院顧問、市二五一醫(yī)院監(jiān)督員、張家口市錢幣學會會員、張家口收藏家理事、橋東區(qū)文聯(lián)代表等職務,現(xiàn)在老人雖已年過八旬,可他耳不聾、眼不花 、背不駝,說話聲音洪亮、思維清晰、目光炯炯有神,盡管一身多職,非常忙碌,但他很快樂,每天無論到社區(qū)工作,或到檔案館查閱資料,還是忙活其它工作,老人總是那樣入神專注、樂此不疲。一輛發(fā)舊的自行車是他的交通工具,他常常騎著自行車,身挎照相機或身背錄像機穿行在大街上,滲透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神氣,勾畫出一幅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在張家口的各種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及各種宣傳活動中都活躍著他的身影,他用相機記錄著歷史的瞬間,常常通過各種媒體傳遞著向上的精神。當問起他為什么這樣做時,他笑一笑,毫不猶豫地說:“我想在有生之年,投入更多的精力,干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不辜負黨對我的培養(yǎng)”。老人的話語平平淡淡,卻在其中透露出偉大的情懷和不懈的追求,感動之余值得深思。
前些日子在張家口市檔案局再次見到老人,他高興地告訴我,《大好河山百人錄續(xù)集》初稿已完成,從他的聲音和表情中可以深切地感覺到他那喜悅的心情,接著他又說:“續(xù)集質量更高,社會效應會更好”。我問他:“續(xù)集出版后您還寫嗎?”他微笑著回答:“寫,一直寫下去,我已把利用檔案為社會服務當作自己生命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成為我快樂的源泉,我已經離不開熱情服務的檔案人,離不開真實可信的檔案,我會在有生之年把檔案中更多、更好先進人物事跡挖掘出來,展示給大家,為弘揚正氣、凈化社會環(huán)境盡一份力量”。我情不自禁地向張老投去崇敬目光,這就是一位老黨員的追求,他不正是甘于奉獻社會的離退休干部中的一個縮影嗎?一位普通的社會老人,作為局外人都能對檔案有著如此的情懷,為檔案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為檔案文化建設無私奉獻,而本身就是從事檔案工作的我們,更應該從中受到啟迪,做好檔案工作,并在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檔案文化建設中做出積極的奉獻。
(作者單位:張家口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