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
一、“互聯網+”與檔案編研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即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協同增效,創造新的價值與新的發展生態。
檔案編研作為檔案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指通過一定的編研手段把分散在檔案文件中的信息集中系統化并傳遞給利用者,是檔案部門主動、系統、廣泛地開展提供利用服務的一種有效方式。更新檔案編研觀念、適應現代社會對檔案編研的需求,是檔案編研工作實踐發展的要求。
在“互聯網+”提出后,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在《數字記憶國際論壇暨第六屆中國電子文件管理論壇》上指出:“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檔案工作要積極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主動汲取新知識、新方法,讓這時代的鮮活記憶與數字世界同在同行,這是我們應該主動擔負起的傳承人類記憶的共同使命”。在此背景下,如何“與網共舞”,搶抓機遇,運用“互聯網+”推進檔案編研工作,改進檔案編研的工作方式,提升檔案編研工作的效率,成為當前檔案編研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互聯網+”時代下檔案編研工作的新變化
1.檔案編研工作突破了時空限制
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優勢與實踐應用優勢,檔案編研工作一方面不僅可以處理當前的檔案信息資源,而且可以收集年代久遠的檔案信息資源,使得獲取的檔案信息資源量更大,可以有效的提高檔案編研工作的質量。另一方面使檔案信息的獲取不受空間范圍的限制,能夠通過互聯網收集各個地方的檔案信息資源,實現對檔案信息資源的異地查詢與調取,有效降低檔案編研工作的開展與實施成本。“互聯網+”時代下,檔案編研工作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使檔案編研成果的信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更系統,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利用的需要。
2.促進檔案編研載體形式、工作模式、技術手段的革新
新形勢下,檔案編研不再僅僅限于一個部門的工作,而要做到開放編研。一方面,在形式上編研部門要與館內、館外多家合作,優勢互補,實現科學合理的課題組合;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選取上,除了依托和立足館藏檔案,更要吸納其他館室部門資料,以求編出更完整系統的成果。在“互聯網+”契機下,檔案編研的載體和傳播媒介轉向虛擬網絡、編研模式從半封閉系統轉向開放系統和增加互動性、網絡編輯技術豐富多彩和高效發展。同時,促進了傳統檔案編研工作流程的改變,轉向編研成果網絡出版、編研成果網絡發行、成果用戶網絡反饋等新的形勢和手段。
3.檔案編研選題傾向于編研人員與檔案利用者意愿的雙向互動
“互聯網+”契機改變了以往檔案編研選題中檔案編研人員與檔案利用者之間互不聯系,互不了解的被動的選題形式。在“互聯網+”時代下,一是檔案編研人員利用網絡及時發布檔案編研信息和宣傳檔案編研成果,讓社會公民及時了解檔案編研信息的內容和作用,從中獲取所需的檔案信息,從而達到主動提供檔案編研成果利用服務的目的。這種服務方式的檔案編研選題,主要是以檔案編研人員的主觀意愿為取向,是對傳統選題方式的傳承與發展,在檔案宣傳和提供利用工作中仍然發揮積極的作用。二是檔案利用者通過互聯網向檔案部門發出利用檔案信息的請求,有關檔案館則根據檔案利用者的需求進行定題編研服務,更好地體現“以滿足社會利用檔案的需要為目的”的服務宗旨。這樣就形成了雙向互動的檔案編研選題態勢,不僅能夠促進檔案編研人員工作的改進,而且能夠更好的滿足檔案利用者的實際需求。
三、“互聯網+”時代下檔案編研工作遇到的問題
1.檔案編研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在“互聯網+”時代下,對檔案編研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檔案編研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檔案編研知識結構基礎,還要求檔案編研人員具備優良的網絡技術能力;不僅要有檔案責任意識,而且還要有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理能力。但是就目前檔案編研人員的構成情況來看,大多數只是擁有一定的檔案編研知識和一定的網絡技術能力,在檔案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安全防范、應急處理能力方面則較弱。如何適應“互聯網+”新形勢和新要求并對其進行運用,成為檔案編研人員面對的難題。
2.軟硬件與技術手段相對落后
要跟上“互聯網+”時代檔案編研工作的管理要求,必須要有相關網絡軟硬件的配套和支撐。“互聯網+”時代下檔案編研的工作方式,應該是走向智能化的。因此無論是對軟件、硬件,以及檔案編研人員的相關素質都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是,從目前檔案編研工作的整體條件來看,受規模層次的局限以及財政資金的壓力,各單位的檔案編研工作建設的投入還很不足,想要與網絡中其他行業齊頭并進發展,面臨著比較大的困難。
3.加劇了隱私與安全憂患
“互聯網+”契機給人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一直存在著個人隱私問題與安全憂患,同樣,網絡技術的運用特征決定了檔案安全體系必然要受到不小的沖擊。 數據分析處理技術的應用及發展給國家安全及個人隱私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主要表現在通過歷史數據可以推測出行為人的下一步動作,依據瀏覽記錄可以摸清瀏覽者的相關信息等,這不僅給檔案利用者帶來了麻煩,也給檔案編研人員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四、“互聯網+”時代下推進檔案編研工作的舉措
1.加強對檔案編研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
與紙質檔案編研和數字化檔案編研相比,“互聯網+”時代下的檔案編研工作,對檔案編研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養需求。首先是要轉變檔案編研人員的工作思想觀念,檔案編研工作人員應當具有外向發散性、宏觀視野以及開拓性的意識思想,在處理檔案信息的過程中應當對其進行系統劃分與綜合,促使不同的檔案數據信息能夠在實踐環節真正發揮作用。同時要樹立創新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下各種網絡信息工具,例如通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對所需數據信息進行快速搜集,在實踐創新過程中,更可以將富有地方特色的檔案文獻加以利用,使編研成果更具特色。開展各類有針對性的培訓,比如網絡技術培訓、應急處理培訓等來提升檔案編研人員的綜合能力。
2.加大資源的投入,改進軟硬件設施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針對當前檔案編研工作投入不足的問題,加大資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減輕來自財政資金方面的壓力,擴大檔案編研的規模層次。二是要注重廣羅各方資源,立足優勢館藏資源,體現專業化的編研選題是編研成果質量的保證。但僅有“專”是不夠的,還要做足“廣”的文章。要拓寬思路,圍繞選題,廣泛開展館際、跨界的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地占有同類、相關的檔案信息資源,彌補自身館藏檔案資源的不足,以豐富編研成果內容,增加知識含量,滿足信息社會人們對知識的大量需求。另外,要科學應用技術手段,如運用信息處理技術提升檔案編研工作自動化水平,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編研成果表現方式等,從而真正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檔案編研成果插上翅膀。
3.做好隱私和安全維護
“互聯網+”時代下,檔案編研工作的開展應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開闊視野,使網絡傳播、檔案編研、成果發布等有機結合,促使編研質量發生質的飛躍。要加強信息安全性保護力度,設計制作一套嚴密的檔案編研安全防護系統,從根本上杜絕隱私的泄露和安全問題的產生。與此同時,還要制定一套安全合理的檔案編研工作的使用機制,從使用人員方面防范各種風險的產生。另外,還通過各種殺毒軟件、定期檢查計算機系統等方式,全面提高檔案編研工作質量。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基于校園文化視覺的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研究”(SWU1609139)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