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明福
【摘要】本文通過調研,指出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中的問題,提出了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對策。
【關鍵詞】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問題;對策
貴州省遵義市于2011年6月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并于2013年成功通過驗收。2015年暑期,筆者赴遵義調研,了解到其在公共文化信息資源領域擁有較多可供整合和共享的工程項目,同時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比較突出。在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中的問題
文化共享工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農村電影工程、農村數字圖書館工程,都是遵義市加強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中可資利用的工程項目,但在具體的整合與共享中,卻存在以下問題:
(一)財力資源的重復投入和投入不平衡并存。文化共享工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都是由國家實施,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大工程項目,由不同職能部門組織實施。雖然項目實施部門不同、工作重點不同,但服務對象都集中為廣大農村百姓和基層群眾。這些項目在服務平臺、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內容、終端設置上有許多相同之處,且所有項目的建設和設備投入均是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分擔,特別是遵義市作為西部地區,中央財政投入所占比例較大,在同一公共文化服務對象或同一服務內容上存在重復投入的情況。同時,由于部門職能、隊伍、經費以及所采取的建設、運營模式等的不同,使得項目間存在投入、管、用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和懸殊。
(二)數字資源建設缺乏統籌規劃,存在著重復建設且本地資源不足的現象。文化共享工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站點建設結束后的運行管理中雖都把數字資源建設作為工程實施重點,各自都在建立自己的數字資源庫。但由于沒有統籌規劃,有許多數字資源重復。作者試著將貴州文化數字網——全國文化共享工程貴州分中心網站與遵義黨建·遠程教育網站進行對比,發現在“貴州特產與特色”“民族風情”等欄目和文化娛樂節目上存在大量雷同和重復。針對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課件和教學內容,作者從調研中了解到:群眾普遍反映,課程內容與當地實際結合不夠。每個遠程教育站點可提供的大眾化課件較多,而本地制作,富有地方特色、符合當地實際,能滿足本地農民需求的鄉土教材較少。文化共享工程領域,遵義市存在“一是資源的針對性不夠強。二是地方特色資源不多,滿足不了基層群眾廣泛需求”。
(三)缺乏持續推進工程發展與縱深應用的運行維護機制。1.缺乏專門工作團隊。文化共享工程除省分中心有專門人員外,遵義市、縣兩級支中心都沒有專門的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編制人員,長期依靠圖書館工作人員兼職此項工作,很多縣級圖書館在基本的圖書館業務人員編制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承擔文化共享工程這一重任,一直是困難重重。在推進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中,市、縣兩級雖建有遠程教育辦公室(黨員教育中心),但人員常需服從組織部門“中心工作(如干部考核)”而遠離遠程教育崗位。在鄉(鎮)、村,雖明確有遠程教育管理員、操作人員,但他們都身兼數職,工作繁雜,難以抽出時間開展遠程教育工作。受干部調動、村班子成員調整、明確為站點管理人員的同志薪酬一般都較低等影響,站點工作人員變動頻繁,崗位空缺、人員斷檔現象時有發生。2.運行維護經費、設備更新經費不足。國家對文化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以下只有設備投入,無經費投入,縣級支中心只能擠占圖書館業務經費來開展工作,鄉(鎮)、村站點則只有擠占、挪用辦公經費來支撐系統運行。遵義市遠程教育系統反映:“隨著電腦設備使用周期的到來,遠程教育設備更新壓力大;由于遠程教育站點點多面廣,市級財政緊張,站點更新又存在經費投入的困難”。3.監督、考核和管理力量薄弱。貴州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辦法尚未頒布,運行和管理機制尚未完善、長效的運行管理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遵義市某遠程教育課題組曾調查過168個站點,設備能夠正常運行的只占調查總數的25%。很顯然,大部分設備處于不能正常工作的狀態,使用效果更無法得以保證。農屋書屋工程啟動得晚,數字農家書屋建設的點少,很多問題的表現并不明顯,從長遠看,設備更新、站點管理與維護工作難到位的問題同樣存在。
二、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對策
資源整合的最大障礙在于破除權力壁壘。遵義市于2005年實施的文化共享工程與遵義市廣電網絡、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及國際互聯網的整合,在整合與共享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證明在遵義市開展文化信息資源工程項目的整合是可行的,遵義市需要在充分汲取垂直型、水平型、網絡型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優勢的基礎上,在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路徑上繼續探索。
(一)構建統一的“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平臺”。基礎設施(網絡)是開展各項文化信息資源工程項目的基本平臺,是文化節目、信息內容發送、傳輸和接收的必經通道。公共文化服務覆蓋范圍廣,而遵義市存在山區多、農村地區經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建設難度比較大等情況。如果文化信息資源工程和項目都采用“各自搭臺,各自唱戲”的模式,不僅硬件建設投資大,也很難實現有效運行。鑒于此,有必要充分依托廣播電視網,整合和利用電信網絡系統,構筑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傳輸和應用網。結合遵義市實際,在網絡構建和應用上,需要:
1.充分發揮有線廣播電視系統頻道資源,將文化共享、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農家書屋相關節目進行目錄、資源整合,制定統一播出計劃,通過有線電視播出。
2.積極拓展“利用無線方式連接數字電視”的進村入戶方式,使文化信息資源傳播面更寬更廣。
3.繼續用好和升級全市已開通的光纖連鄉(鎮)、村站點的網絡資源,支持其通過互聯網方式用好各工程項目的文化資源。
(二)建設“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站”。在市、縣(區)兩級,廣播電視工程、文化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包括農村中小學、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分屬于不同職能部門,但在鄉(鎮),與上述公共信息資源工程的管理和應用服務的對口部門卻只有文化站、廣播站。從公眾角度來看,綜合文化站是鄉(鎮)一級面向城鄉基層群眾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依托它進行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的整合和共享有先天的優勢。因此,可以將鄉鎮的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中心站、文化共享工程接收站、數字農家書屋的項目實施、設備、應用和組織管理整合到現有的綜合文化站,把它建設成為“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站”。在村一級,由于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站點建設早,以它為龍頭將文化共享工程的設備、內容及相關資源集中整合過來,建成村級“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站”。
(三)建設專門隊伍。無論是鄉(鎮),還是村,都沒有專門的編制性人員從事公共文化信息資源相關工作,這對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水平與能力是最大的制約。文化業務主管部門可以與組織部門聯合,爭取編制、民政部門支持,在鄉鎮配置一名專職的文化信息資源專干,在村配置一名文化信息資源委員,專門負責文化信息資源工作,包括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數字農家書屋、廣播電影電視等工程的組織管理與應用等,同時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力度。
(四)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網。根據遵義市文化資源豐富和信息網絡具有服務覆蓋面廣等來分析,建立遵義市公共文化服務網(包括網站、微博、微信平臺)是非常必要的。平臺上可以整合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文化類節目、文化共享工程節目、農家書屋以及遵義市及各縣(區)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在技術上實現凡遵義市公眾均可免費使用的目標。
(五)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信息資源庫。一方面可以由文化部門牽頭(具體由圖書館或相關部門實施),建立文化信息資源庫,將所有的文化信息資源、節目編目集中進行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開發制作基地、組織培養專門技術團隊,加強對遵義市本地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開發。
(六)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工程管理辦法和制度。具體有如下3個方面:
1. 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廣播電視工程、文化共享工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分屬于廣播電視、文化、組織等系統和部門,部門間關系錯綜復雜、工作協調困難。為克服管理體制上的障礙,需要加強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組織的建設,即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聯席會議制度,通過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統一全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規劃、財政投入、制度建設等,為全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提供組織保障。
2.建立“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管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實施后,遵義市在圖書館建立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遵義市分中心”,但該中心只是市圖書館的一個部門,能在館內承擔技術支撐、信息資源整合與開發的業務工作,但在協調市級相關部門、開展資源整合上就存在“先天不足”了。建議將現有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遵義市分中心”升級為“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管理中心”,并從圖書館分離出來,直接隸屬市文化體育局,具體承擔“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職責,同時履行本區域公共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行政管理、技術指導等職能。在縣(區)一級,可以依樣復制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聯席會議制度和管理中心。
3.建設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管理辦法和制度。文化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是新型的文化科技創新工程,需要建立和出臺《遵義市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管理辦法》,作為全市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指導性文件,規定文化信息資源工程參與單位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增強對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有效約束力,確保文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工程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