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賀可通
【摘 要】 產權會計理論者初始就認為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點所在,但是在國企改革推行數十年的今天處境依舊尷尬,深化改革勢在必行。在產權理論中,國有產權下的國有企業低效運行存在交易費用虛高、財務報表信息失真及審計不作為等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進行國企市場化的前提是厘清產權。文章旨在從產權會計理論角度對國企低效進行相關分析,并對國企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產權會計理論; 國有企業; 會計信息披露; 低效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3-0011-03
一、產權會計理論內涵
德姆塞茨在1967年發表的《關于產權的理論》是原始產權理論的標志性之作,他認為,產權產生的原因是內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引用產權是為了將外部性內在化。一般對產權的定義是:產權,是由稀缺資源的存在以及對其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規范。董小紅等[ 1 ]認為會計因追求經濟效益而發展,強調了資源的稀缺性是會計產生的根源。而產權會計理論是會計學科綜合了經濟學的相關產權觀點的直接成果,曹越、伍中信、趙西卜[ 2 ]認為產權會計是以產權為切入點、以契約為依托、以制度為內生變量、以會計為橫截面對會計本質、會計動因、合約安排進行系統分析的科學,綜合來說它強調企業契約和制度安排的重要性,為業績評價、財務績效、目標考核提供了更為全面的分析思路。
二、國有企業經營財務現狀
在新中國,國有企業一直占據整個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國有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增加社會福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國企特權下獨占資源、高耗低產、發展乏力的現狀與私企的高效高產形成了鮮明對比,國有企業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監管怪圈”。當前國有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表現在存貨積壓、產銷不匹配問題普遍存在;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債務問題突出;政治包袱過重,自生能力弱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呈現出整體下滑趨勢,2016年以來,1—2月份全國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為62 415.5億元,同比下降5.8%,利潤總額2 226.1億元,同比下降14.2%,收入、利潤同比雙雙下降,石油、煤炭、鋼鐵和有色等行業依舊虧損。無論是從國企虧損面還是從虧損率來看,情況都不容樂觀[ 3 ]。
三、產權會計理論視角下國企低效的幾種原因分析
(一)國有企業“財權”不足,企業長期獲利能力弱化
伍中信[ 4 ]曾提出財權流理論,認為企業財權與產權相互依存,傳統國企所有者缺位使得企業喪失財權,資金自由支配能力受限,企業投資、分配等受到約束,盈利能力被人為弱化。從產權理論來看,國有企業屬于國家所有,但是國家概念具有特殊性和抽象性,這使國有企業缺乏具體的人格代表,而政府各主管部門卻樂于以資產所有者身份對企業財權進行干預,但是這些部門基本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同時并非企業風險的真正承擔者,這使得國有企業找不到真正的權責擁有者和承擔者,這種產權人不到位和政府越位并存的模式不僅難以高效運營,而且在實踐中表現出與完全市場經濟類似的急功近利性,他們的運營目標一般具有短見性,只關注在位時的即時利益,影響企業投資的針對性、戰略的持續性。在業績評價時,一味過度強調資產報酬率,淡化管理創新、資產結構調整、應收賬款管理、債務風險分析等關乎企業長期盈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國企領導換屆改選時格外突出,表現出過分的業績突擊性。
(二)國有企業產權依舊不清,缺乏激勵機制,影響國企資產的保值增值
以張維迎為代表的部分學者提出“企業的企業家理論”,認為國企改革增效必須實現財務激勵機制,做到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實現統一、配比[ 5 ]。現代產權理論注重強調所有權、激勵作用與內在行為之間的關系,在國有企業市場化過程中由于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錯位和非統一性,出現了經營激勵不足。首先,國資委、發改委、國家財政部等分散控制著國有企業運營權,但是這些部門卻不是合法的國有企業剩余的最終索取者。其次,公有制的法權體系對個人人力資本所有權的否定使得國有企業內部的管理層只能擁有該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而缺乏剩余的索取權,這就使得沒有人真正在意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企的盈利動機被嚴重弱化。從財務視角看主要表現為國企在經營決策效率、存貨創新、基礎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一般來說,解決此問題的原則是:對稱企業權力和責任(風險)、將企業剩余索取權在重要經營者之間配比,這對保證真正有經營才能的人占據經營者崗位非常重要[ 6 ]。但是實際操作中很多原則是難以推行貫徹的,國企改革多年,資產盈利狀況依舊堪憂。以2015年為例,12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為1 192 048.8億元,同比增長16.4%,但是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23 027.5億元,同比下降6.7%,資產利潤率也僅為1.93%,國企利潤較2014年下降6.7%,煤炭、石油、建材和石化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 7 ]。
(三)維系國企“委托—代理”成本高昂并偏離原有的治理意義,形成內控管理失效和財務失真“雙失”困境
張雙才[ 8 ]提出“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的本質就是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契約關系,公司財務關系與治理表現往往建立在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國有企業雖然實踐委托代理理論,但是出現了很多問題,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國有企業特殊身份上。國有企業往往肩負很重的政治任務,國家通過政治特權干預國企運營,使之具有濃重政治色彩。林毅夫[ 9 ]以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負擔和社會公眾性負擔提出“競爭環境論”。王敏、李偉陽[ 10 ]認為國企不僅僅承擔一般性的社會責任,還有優化產業布局、實施社會保障、配合國家宏觀調控等社會治理深層次的社會責任。因此,國有企業從某種角度來說具有“政企不可分”性,國有企業的真正宿命也落在踐行“國家利益至上論”上。由于企業經營者的選拔機制事實上主要控制在國家權力實體手中,遠遠沒有實現市場化,在為國有企業尋找代理人時,往往注重實現政治意義而非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市場選擇失效,這時自然過度忽視代理人企業管理才能以及未來企業成本,很多代理人由上級主管部門直接委派,國企與政府之間的這種低效契約模式難以使國有企業高效運行,由此產生的巨大負外部性也只能由國有企業自己買單。不僅如此,閻達五[ 11 ]認為內部控制可以作為公司增值增效的重要手段,Ashbaugh et al.[ 12 ]論證了內部控制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公司業績,但是委托人與受托人由于利益訴求不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國企在經營中極易出現嚴重“內部人控制”現象,企業內控作用被極大限制。另外,柯武剛、史漫飛[ 13 ]認為政府主體和企業家們經常通過再分配性的政治干預來謀求其特殊利益,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專注度。筆者認為,國有企業代理人不是企業事實的法人,職權沒有得到充分賦予,在公司運營時往往要借助政府的“扶持”,由此產生很大的“尋租”可能性,這種“尋租”將生產者精力引導到非生產性活動中,不僅滋生腐敗,對資源的有效配置也會產生巨大破壞性,導致社會資源的無謂損失,而且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發展聲譽激勵、過度追求GDP數據、粉飾發展指標,容易促使地方政府和轄域內國企合謀,主要表現在財務作假、企業報表數據失真。
(四)產權流轉機制不健全,生產要素流通受阻,致使交易費用膨脹,降低了會計利潤率
國有企業困境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以厲以寧為代表的“國有企業股份化”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國企產權改革,進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構想,戴錦[ 14 ]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進行梳理,認為其既包括1978—1992年以擴大企業自主權、承包制為代表的經營權改革,又包括1992年以后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為代表的所有權改革。近幾年鑒于國有資本投資涉及面過廣、重復建設問題以及企業效益低下,我國政府提出了調整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思想:從戰略上收縮國有企業,不再盲目追求公有制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更加注重國有企業質量。以放歸小型國有企業、做好做強關乎民生的大型國有企業為特征的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以及國有經濟結構性調整是國企產權改革的重要表現,但是由于國有資產產權流轉機制不健全,導致國有企業關于產權相關聯合、兼并以及拍賣等流動機制無法高效運轉起來,不僅不能減少“僵尸企業”,而且產生了大量的企業費用。寥寥數筆的產權交易也無法實現帕累托優化,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和布局調整沒法按照預期順利進行。另外,在我國,有些國有企業即使進行股份制改造,但是投資主體依然單一,普遍意義上國有股不上市、不流通,不能有效放大資本功能,影響了市場融資和發育,這也是國有企業一直不能發揮財務杠桿作用、運營低效的癥結之一。
四、國有企業增效建議
(一)明晰國有產權主體,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探討建立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所有權機制,更加注重將國有企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的分享所有權從法律層面轉化為事實上的所有權
產權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也是國有企業改革必須突破的重大難題。主體不明、產權不清,“責、權、利”便得不到統一,沒有具體的自然人作為國企的責任承擔者和利潤直接受益者,國企便失去了相應的激勵機制,沒有人在乎不直接隸屬自己的國企經濟績效。解決國有企業低效問題,一方面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有條件企業之間交叉持股、相互參股,發揮國企集團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利益分配上,必須建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所有權的機制。單純的資本雇傭勞動或勞動雇傭資本過于極端,在實踐中通過經營者浮動年薪制、經理層收購制等建立管理層分享企業所有權的機制,通過職工增資擴股、集資籌股等將國有企業效益與個人收益緊密聯結,增量出資、存量轉換,建立經營者、員工與國有企業更加有效的合約關系,既實現國有企業員工對企業剩余的分享,又強化對國有企業在位者于經營治理方面的激勵約束,使其精心經營,促使資產保值升值。
(二)建立國有企業產權流轉機制,完善國有產權交易市場,實現政府對國有企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完全讓渡
國有企業作為特殊的生產組織形式,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群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把國企的所有權利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國家相關部門要突破制度傳統束縛,加強對國有資產流轉合理、合規、合法層面的探討,加強國有產權交易法律制度創新,使國有企業產權流轉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有序可遵。產權會計下,財產的計價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15 ],鑒于此,筆者認為需要明確一套有效的國有資產定價方法,避免國有資產價格評估偏離企業凈資產和預期內未來收益,為國企原股東增資減資、子公司間持股轉讓、國企注銷和合并分立等財務活動提供最準確的公允價值基準,以使國有企業各生產要素有效流轉,達到降本增效。
(三)進一步對國有企業進行市場化改造,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
當前國有企業仍存在政企不分的特性,部分政治色彩濃重的代理人往往抱著人走茶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運營企業,國有企業自生能力日益退化,這就要求在國企改革中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逐步建立職業經理人終生追責制度。遼寧省在《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省屬國有企業投資管理的意見》中已經明確強調認真規范落實投資項目“三重一大”決策簽字背書制度,對投資決策實行終身追責。筆者認為倘若有效實施,會對在位者形成威懾,防止其在財務運營管理中的不作為與尋租腐敗,對國企資產增效產生積極影響,可在有條件的其他地區試點推廣。
(四)完善國企內部審計,強化機制約束和監管,發揮內部控制在國企采購詢價、財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重點監管作用
事實表明,國企采購詢價環節最容易滋生合謀違法行為,因為此環節代理人的權力和自主權往往被放大,一旦監督缺位,預算約束便出現軟化,增加了管理者經營的隨意性,造成國有資產經營不當、降低財務業績。因此必須健全機構,明確我國國企內審目標和職能,克服國企內審為國而審即是不審的不作為思想;同時,提高董事會獨立董事的比重,賦予內審應有的獨立性,使其真正具有為國有資產保駕護航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監事會、審計等部門對企業經理等管理層在資金運用、招標等日常運營的監督監察,健全權責對等、制衡有效的內部運營機制,實現內審的制度化、有效化。
(五)在加強管理會計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基礎上,完善適用國企的業績評價考核體系,并不斷探索優化
國企效率的提高取決于管理者的經營能力與用心程度。當業績評價不能有效衡量管理者報酬與貢獻的相關性時,業績評價體系就失去激勵約束作用。管理會計框架下業績評價考核體系應由定量的財務業績評價指標和定性的管理業績評價兩方面組成,考慮到對國企高管的鞭策并結合國企的特殊性,在對國有企業在位者評價考核時不僅要關注資產報酬率等財務績效工作,而且要注重發展創新、社會貢獻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宏觀指標,這也是國有企業考核區別于私有企業的要點之一。筆者認為,當前國有企業進行商業類和公益類類別劃分的同時尤其要對商業類國企作出配套的考核改革,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考核國企負責人能否敏銳抓住市場需求安排生產的能力,將滿足顧客產品需求度和產品滿意貢獻度納入考核指標。實際操作中一方面適度降低年度薪酬絕對數,另一方面鼓勵彈性偏好強的變動薪酬參與勞動報酬分配。變動薪酬涵蓋的經濟增加值、資產報酬率、創新指數等指標可以有效提升在位者的管理用心度,提高國企績效,這些指標也理應在業績評價考核體系中作出重要考量。
【參考文獻】
[1] 董小紅,宋志芳.淺議產權會計理論[J].科技創業月刊,2007(1):184-185.
[2] 曹越,伍中信,趙西卜.現代會計理論的產權基礎[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5):60-6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官網[EB/OL].http://qys.mof.gov.cn / zhengwuxinxi / qiyeyunxingdongtai / 201603 /
t20160325_1923776.html.
[4] 伍中信.財權流:現代財務本質的恰當表述[J].財政研究,1998(2):32-34.
[5] 張維迎,余暉.西方企業理論的演進與最新發展[J].經濟研究,1994(11):70-81.
[6]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5-126.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1/27/content_5036504.htm.
[8] 張雙才.企業集團財務框架研究[J].商業研究,2006(15):9-11.
[9] 林毅夫.政策性負擔是國企改革最大羈絆[N].南方日報,2004-12-28.
[10] 王敏,李偉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三層次研究[J].財政監督,2008(6):14-15.
[11] 閻達五.價值鏈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04(2):3-7.
[12] ASHBAUGH H,COLLINS D W ,LAFOND R.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firms' credit rat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6):203-221.
[13]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商務印書館,2000.
[14] 戴錦.產權改革、競爭環境與政策工具:觀照國企改革理論[J].改革,2013(11):123-130.
[15] 曹越.產權會計發展的必然: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月刊,2006(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