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烏 云塔娜 劉保良
【摘 要】 文章采用2000—2013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用修正的Jonse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度量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程度,從所有權性質的視角研究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越強,民營企業的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而國有企業,只在應計盈余管理層面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之間的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 應計盈余管理; 真實盈余管理; 產品市場競爭優勢; 所有權性質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3-0034-06
一、引言
會計盈余是反映管理層履行受托責任的書面文件,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直接影響股東對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判斷以及對未來投資決策的制定。Jensen和Meckling早在1976年就發現,企業管理層和外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存在代理成本問題。理性的管理層為獲取私利,采取盈余管理行為,操控會計盈余,誤導股東和債權人的決策。Roychowdhury[ 1 ]采用操控性現金流、操控性生產成本和操控性費用指標度量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后,盈余管理問題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外許多學者從產品市場競爭的視角研究盈余管理問題,但結論并非一致,Karuna和Markarian發現,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管理層采取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2-3 ]。但也有學者認為,激烈的產品競爭能有效緩解股東和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4-5 ],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 6 ]。
國內對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較少。陳駿和徐玉德采用2000—200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10 265個觀測值為樣本,研究產品市場競爭與應計盈余管理的關系發現,行業內競爭地位高的企業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且主要傾向于負向的應計盈余管理[ 7 ]。而周夏飛和周強龍發現,公司產品競爭勢力越弱,越傾向于選擇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行為[ 8 ]。張歡從金融危機沖擊視角,研究產品市場競爭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發現,金融危機后,相比競爭劣勢的企業,行業內處于競爭優勢的企業盈余管理程度顯著低,且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替代關系[ 9 ]。
顯然,國內對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的研究未得到一致結論。導致不同結論的原因除度量方法和樣本區間的差異外,可能因為我國特殊的企業所有權性質影響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因此,本文以2000—2013年全部A股企業為樣本,以修正的Jonse模型和Roychowdhury(2006)模型計算應計項目操控值、生產操控值、費用操控值和銷售操控值作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變量,以市場占有率作為行業內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的替代變量,從不同所有權性質的視角實證檢驗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行為的關系。本文的貢獻在于我國特殊制度背景下,從不同所有權性質的視角研究產品市場競爭對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為研究我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提供經驗證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一)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
現有文獻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對盈余管理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信息機制和約束機制的作用。從信息機制的角度分析,產品市場競爭有助于降低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抑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 4,7 ]。但Markrian et al.發現,只有當資本市場完全有效、投資者能夠完全觀察到公司經營狀況時,產品市場競爭才能發揮抑制盈余管理的信息機制[ 10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資本市場有效性較差,股價暴漲或暴跌現象和資產增漲異常現象普遍存在,說明我國資本市場尚未達到完全有效。本文推測,在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產品競爭的信息機制并不能有效抑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相反,有些學者認為,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有可能是激烈競爭環境的回應[ 9 ]。激烈競爭環境下的企業,為避免競爭對手掠奪性威脅,會降低盈余信息含量[ 11 ],保護自身的競爭優勢。因此,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2,10 ]。周夏飛和周強龍發現,相比于產品競爭勢力弱的企業,行業內產品競爭勢力較強的企業,具備更高的定價能力和外生負面成本轉嫁能力,從而盈余管理動機相對較弱[ 8 ]。
從約束機制的角度分析,激烈的產品市場競爭會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增加企業破產清算可能性,從而迫使管理層付出更大的努力提升企業價值,維護自身聲譽,在這種情形下,股東和管理層的利益逐漸趨同化,管理層為股東利益最大化而努力[ 12 ]。因此,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行業內競爭優勢越弱,則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正如上述分析,產品市場競爭的約束機制在我國特殊的資本市場上真的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嗎?會計盈余表明公司處于競爭劣勢時,會使其在股票市場上遭受更大的懲罰[ 3 ],從而使經理人的私有租金受損,比如受到更嚴格監督,顯性與隱性收入降低,甚至被解雇[ 7 ]。因此,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越弱,管理層實施盈余管理行為的動機越強。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推測產品市場競爭的信息機制和約束機制并不能抑制盈余管理行為,反而可能激發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因此,提出假說H1:
H1:相比產品競爭優勢弱的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優勢強的企業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二)產品競爭、所有權性質與盈余管理
我國資本市場與美國等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不同,我國資本市場的絕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國有資本改制形成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存在投資者缺位、信息嚴重不對稱現象。但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不論是市場懲治還是資源配置(融資壓力)方面都面臨國家的保護,不遵循市場經濟的“達爾文”優勝劣汰規則。首先,由于國有企業承擔更多就業、國防、基礎建設和資源穩定等社會責任,即使盈余情況并不樂觀也不會面臨破產或管理層被解雇的風險。其次,從社會資源配置和銀行信貸融資角度分析,由于國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是國家,而銀行是國家的金融工具,因此,具有良好政府背景的大型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商業銀行追逐[ 13 ],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 14 ],社會資源更傾向于為國有企業開放。因此,不論從企業破產、管理層失業還是外部融資壓力的角度分析,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較弱時,民營企業管理層的盈余管理動機顯著高于國有企業。相反,行業內產品競爭優勢越強,民營企業盈余管理水平顯著低于國有企業。從而提出假說H2:
H2:行業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越強,民營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顯著低于國有企業。
三、研究設計
(一)盈余管理度量指標
1.應計盈余管理度量指標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se模型度量企業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該模型首先計算出企業的正常盈余管理部分,然后用實際盈余管理減去正常盈余管理部分,即得到操控性應計盈余項目值,修正的Jonse模型用該值代替應計盈余管理程度。
TAt/At-1 = ?琢0 + ?琢1(1/At-1) + ?琢2(?駐SALESt - ?駐ARt/At-1) +
?琢3(PPEt/At-1)+?著t (1)
其中TAt為企業第t年應計項目總額,用企業第t年營業利潤NIt減去第t年經營現金凈流量CFOt后的金額計算。At-1為企業第t-1年年末總資產價值;?駐SALESt為企業第t年營業收入的變化額;?駐ARt為企業第t年的應收賬款變化額;PPEt為企業第t年固定資產原值;a0為截距項;ai為回歸系數,i=1、2、3;?著i為殘差項。首先,分行業、分年份對模型(1)回歸,得到截距項和回歸系數值,然后帶入模型(2)得到正常的應計項目值。
NDAt=■0 + ■1(1/At-1) +■2(?駐SALESt - ?駐ARt/At-1) +
■3(PPEt/At-1) (2)
可操控性應計盈余項目,即應計盈余管理水平表示為:
AMt=■-NDAt (3)
2.真實盈余管理水平度量指標
本文借鑒Roychowdhury(2006)的銷售操控值、費用操控值、生產操控值替代真實盈余管理程度。其中,銷售操控是采用激進的現金折扣或不合理放寬信用條件來增加企業報告期銷售收入,提高利潤。因此,Roychowdhury設計企業經營性凈流量與銷售收入和銷售收入變化的線性回歸模型(4),分年行業回歸得到回歸系數,并代入無殘差項的模型(4)得到正常的經營現金流量值,然后用實際經營現金凈流量減去正常的經營現金凈流量得到銷售操控值。該值越低,真實盈余管理水平越高。
CFOt/At-1 = λ0 + λ1(1/At-1) + λ2(SALESt / At-1) +
λ3(?駐SALESt/At-1)+?著t (4)
其中,λ0為截距項;λi為回歸系數,i=1、2、3;?著t為殘差項;企業生產成本PRODt等于銷售成本和報告期存貨的變動額之和,且銷售成本和存貨變動額可以表示為銷售收入和銷售收入變化額的線性函數。故生產成本的函數為:
PRODt/At-1=?茁0+?茁1(1/At-1)+
?茁2(SALESt/At-1)+
?茁3(?駐SALESt/At-1)+
?茁4(?駐SALESt-1/At-1)+?著t (5)
計算過程也同理,首先對模型(5)進行分行業年度回歸得到截距項和回歸系數,然后把截距項和系數帶入無殘差項的模型(5)得到正常的生產成本PRODt。然后用企業實際生產成本減掉正常的生產成本,得到成本操控值。其中?茁0為截距項;?茁i為回歸系數,i=1、2、3、4;?著t為殘差項。費用操控模型(6)由酌量性費用和銷售收入的線性函數表示,其中酌量性費用等于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的合計。模型如下:
DEXPt■At-1=?滋0+?滋1(1/At-1)+?滋2(SALESt-1 / At-1)+?著t
(6)
其中?滋0為截距項;?滋i為回歸系數,i=1、2;?著t為殘差項。上述銷售操控值、生產操控值和費用操控值分別用RM_CFO、RM_PROD、RM_DEXP表示,并且借鑒Roychowdhury的做法,得到綜合真實盈余管理模型RM=RM_PROD-RM_CFO-RM_DEXP。
總盈余管理程度TM=AM+RM。
(二)回歸模型的設計
本文借鑒Cohen[ 15 ]、袁知柱等[ 16 ]的做法,設計盈余管理EM的多元回歸模型,檢驗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EMt=x0 + x1COMPE + x2MKT + x3BALANCE + x4NOA+
x5SIZE + x6AGE + x7LEV + x8TURNOVER + x9LTA + x10ID +
∑24 i=11xiYEZR+∑35 i=25xiINDUSTRY+?著 (7)
其中,被解釋變量EM分別由總盈余管理程度TM、真實盈余管理程度RM和應計盈余管理程度AM組成。COMPE為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程度;x0為截距項;xi為回歸系數,i=1、2、3……35;?著為殘差項。自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定義及計算方法見表1。
(三)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2000—2013年滬深兩市全部A股企業作為樣本,剔除金融保險類上市企業數據;被ST、*ST、SST、S*ST、G、S、G*ST、PT、GST的企業數據;上市時間少于3年的企業數據;總資產為負的企業數據;凈資產為負的企業數據;極端或異常值數據;數據信息不全的企業數據和計算RM或AM時行業年份回歸觀測值小于30家企業的數據。最終選擇6 791個樣本觀測值。本文需要的數據來源于萬德數據庫。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所有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到表2。從表2可知,AM、AM+、AM-、RM_CFO、RM_DEXP標準差小于0.100,但RM_PROD和RM的標準差高達0.46。Cohen等[ 15 ]對美國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盈余管理變量標準差基本大于0.310,最高達到0.58,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美國上市公司。但我國上市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水平顯著高于應計盈余管理。行業內市場地位COMPE變量均值為0.0111,標準差為0.0237,與袁知柱等[ 16 ]研究的均值0.016基本保持一致,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平均市場占有率都低于2%,競爭比較激烈。股權制衡變量BALANCE的均值為0.5408,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與袁知柱的結論一致。
(二)相關性分析
表3是本文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變量和盈余管理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從表3可知,產品市場競爭COMPE與應計盈余管理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負相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正向應計盈余管理負相關,與負向應計盈余管理未發現顯著相關關系,說明行業內產品競爭優勢越強,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初步驗證本文假說H1;但產品市場競爭優勢COMPE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RM和RM_PROD正相關,與RM_DEXP和RM_CFO顯著負相關,說明行業內產品競爭優勢越強,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本文假說H1在真實盈余管理層面未得到驗證。本文在回歸分析中,引入控制變量,并且按所有權性質分組,進一步分析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關系。
(三)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的回歸分析
本文把被解釋變量TM、AM和RM帶入模型(7),進行線性回歸得到表4。從表4可知,產品市場競爭COMPE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與TM顯著負相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AM顯著負相關;但與RM未發現顯著相關關系。說明行業內產品競爭優勢越強,企業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且主要表現在應計盈余管理層面。本文H1再次得到驗證。這個結論與周夏飛等的結論一致。本文進一步分析產品市場競爭COMPE與正向應計操控、負向應計操控、生產操控、銷售操控和費用操控之間的關系發現,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COMPE與AM+和AM-顯著負相關,與RM_PROD、RM_CFO和RM_DEXP顯著負相關。說明行業內產品競爭優勢越強,正向、負向應計盈余管理和生產操控方式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費用操控和銷售操控方式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四)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所有權性質與盈余管理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產權性質對產品競爭優勢和盈余管理之間的影響,本文按實際控制人是否為國家控制為依據把樣本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組,且采用模型(7)分別對國有企業樣本和民營企業樣本進行線性回歸得到表5。從表5可知,在民營企業樣本里,行業內產品競爭優勢COMPE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TM負相關,但在國有企業樣本里,未發現上述顯著相關關系。本文H2假說得到驗證。進一步對AM和RM線性回歸發現,在民營企業樣本里,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COMPE與AM和RM顯著負相關;但在國有企業樣本里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COMPE只與AM顯著負相關,與RM未發現顯著相關關系。
五、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本文從所有權性質的視角研究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的關系。采用2000—2013年非金融類A股企業作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發現:(1)行業內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越強,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且應計盈余管理層面更顯著。(2)進一步考察所有權性質對產品市場競爭優勢和盈余管理關系的影響后發現,民營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越強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且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互動關系;但國有企業,除應計盈余管理層面外,未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顯著負相關關系。
(二)建議
根據上述結論,本文對國有企業提出如下建議:(1)股權結構調整,大量引入民間資本,降低國家資本份額,有效解決實際控制人缺位現象,使國有企業民營化。(2)降低電力、石油、醫藥等國有企業居多行業的進入壁壘,實現有效競爭,同時促進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使國有企業產品在無國家庇護的情況下提升市場競爭能力。(3)大力引進創新型人才,確保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工作的有效推進。
【參考文獻】
[1]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2] KARUNA C,SUBRAMANYAM K R,TIAN F.Industry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Z].Working Paper,2012.
[3] MARKARIAN G,SANTALO J.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14,41(5/6):572-599.
[4] HOLMSTROM B.
Moral hazard in team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2, 13(2):324-340.
[5] SCH ARFSTEIN D. Product-market competition and managerial slack[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19(1):147-155.
[6] HESLY P,SERSFEIM G,SRINIVASAN S.Market competition, earnings management,and persistence in accounting profitability around the world[J].2014,19(4)1281-1308.
[7] 陳駿,徐玉德.產品市場競爭、競爭態勢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財政研究,2011(4):58-61.
[8] 周夏飛,周強龍.產品市場勢力、行業競爭與公司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4(8):60-69.
[9] 張歡.金融危機沖擊、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策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3):73-83.
[10] MARKARIAN G, SANTALO.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14,41(5/6):572-599.
[11] BAGNOLI M, WATTS S G. The effect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4/5):377-397.
[12] WU P, GAO L, GU T T.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5,9(3):401-424.
[13] 王彥超,林斌.金融中介、非正規金融與現金價值[J].金融研究,2008(3):177-199.
[14] 李朝暉.商業信用、產權性質與企業現金持有量[J].經濟與管理,2012,26(9):33-37.
[15] COHEN D A, DEY A, LYS T Z.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16] 袁知柱,王澤燊,郝文瀚.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企業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選擇[J].管理科學,2014,27(5):1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