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關鍵詞一 進補
以溫補為主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說,整個冬季都應以進補為主,大雪時更應該進補,但進補要因人而異,并且食療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還可以通過藥補、酒補以及神補等調養方法達到養生的目的。
食補:大雪食補以補陽為主,但應根據自身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陰虛者宜防燥護陰、滋腎潤肺,可食用柔軟甘潤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魚肉、芝麻、蜂蜜、百合等;陽虛者應食用溫熱、熟軟的食物,如豆類、大棗、山藥、桂圓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雞肉等。
酒補:天氣寒冷,適量喝些白酒,有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抵御寒冷的功效。
神補:大雪時節進行神補,要順應冬季的收藏之性,如經常閉目養神,讓大腦得到休息和凈化,心胸開闊,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藥補:大雪節氣常用的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枸杞等,可以和肉類一起做成藥膳食用。
關鍵詞二 保暖
天冷防風寒 圍巾別離身
因為冷風很容易通過頸部侵襲人體,從而引起感冒等疾病。此外,頸部是氣管所在的部位,冬季出現咽部發癢、咳嗽有少量清痰等癥狀,服用止咳藥作用不明顯,很可能與頸部受寒有關。尤其是對于頸椎不好的人來說,冬季穿高領衣服,出門戴圍巾很重要。除了圍巾外,最好再戴一頂帽子,大約可減少頭部60%的散熱量。
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和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襲。肺為嬌臟,太寒太熱都受不了,特別是寒,最容易引起咳嗽、哮喘等癥狀。女性朋友冬季穿上坎肩,可以防止肩背受寒。為腳部保暖,是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
關鍵詞三 起居
養陰多喝水 睡覺少穿衣
冬屬陰,大雪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時節。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一般來說,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須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來喝,可潤腸燥;第二杯水是下午5點喝,可滋腎陰;第三杯水是晚上9點喝,可養心陰。此外,還可以多吃梨、蘿卜、藕、蘑菇等具有養陰作用的食物。
除了養陰外,冬季還要避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其忌諱厚衣裹身或者烘烤腹背。
關鍵詞四 防病
重在防眼病
青光眼多在冬季寒冷時節發作,故平時要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興奮;不在黑暗處久留,防止瞳孔擴大引起眼壓增高;天氣晴朗時應適當參加戶外活動;遇到惡劣天氣,要盡量減少外出。
在大雪中久留易患雪盲癥,即雪光性眼炎。因此,不宜在雪地久留,如在雪地工作或旅游觀光,應戴上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墨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