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劇情:“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那么多,他卻背叛了我”。幾乎每年都會有類似當代陳世美的新聞出現:“妻子辛苦賺錢養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讀書,熬到丈夫畢業,丈夫卻出軌,甚至要求離婚。”
對此現象,大眾和媒體一致的聲音是譴責:“這種男人忘恩負義,無恥之徒。”做道德評判總是最容易的,可是道德評判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道德評判永遠無法挽救一段關系。
是什么阻礙了親密關系
悲劇的現實是,很多中國婚姻,都已經不再是親密關系,只是責任關系,義務關系,親情關系。這樣的關系中,只要稍有資源,不再為物質生活發愁的人,不少都已經出軌,少部分正籌劃著離婚。
比如辛苦助丈夫讀博,最后卻被丈夫背叛,并起訴離婚的溫州林女士,法庭上她丈夫哭訴了很多婚姻當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細節上感覺被妻子全家瞧不起,這些痛苦感受都被寫進信里,林女士卻看了跟沒看過一樣,為什么呢?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時忙著照顧家庭,沒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記了。”
林女士的潛意識信念是:我只要不斷辛苦付出照顧家庭,我就能維持這個婚姻。這個信念像魔咒一樣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讓她看不見真實的婚姻關系,看不見真實的老公。真實的老公從未嫌棄林女士付出還不夠多,真實的老公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溝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潛意識魔咒控制的人,聽不見也看不見對方的真實需要。
真實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見,無法流動,情感的河流日漸干涸,出軌或者離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內心深處渴望親密,就像魚兒渴望水一樣,在婚姻中總是得不到,最終只能外求。
付出感給對方帶來內疚
很多女人覺得,我付出越多,如果對方想離開我,他就會很內疚,于是不會離開我。而事實是,內疚感是人類最不愿意承受的感覺,所以古有剔骨還肉一說,現有很多男人寧可凈身出戶,也要離開這個婚姻。
當一個人在關系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會累積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道德資本越高,這個關系越趨近死亡。
若一個人自我犧牲,累積道德資本到達“道德圣人”的極端程度,通常肢體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氣沖天。付出感必然伴隨著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可以想像,這樣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終成為孤家寡人,因為沒有人愿意接近怨氣重的人。若一個家族由“道德圣人”掌權,通常這個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會成為精神分裂癥甚至自殺,因為他背負了整個家族的扭曲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