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景
我國學術界對于“東方文學”的研究從五四時期開端,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但其真正勃興是源于2000年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的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興起之后,更多的東方裔的諾貝爾文學獎和布克獎獲獎者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之中,這一研究視角恰好與20世紀80年代開始席卷全球的后殖民文化理論重合,殖民問題、民族問題、歷史視角和文化沖突都是東方文學中的敏感話題,進而把整個東方文學的研究方向帶入到國際視野中。齊園博士、劉靜教授、賈華副教授的新著《東方文學創作研究》(受到河北省社會科學資金項目資助,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把這樣的文化背景和東方文學結合在一起并進行梳理和解讀,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
首先,該著作按時間順序對上古至當代的東方文學進行梳理,用大量的作品和詳盡的文本分析建構文學史線索。東方文學與西方文學相比,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歷史悠久但發展緩慢,從文藝復興開始落后于西方文學,現有我國高校中文專業東方文學史教材和課程的側重點大多是古代文學。 然而從歷史事實看,東方各個民族在近代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縱然經受了痛苦的蛻變過程,但是其文學創作也在西方文明強大的沖擊力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并展現了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在課程內容上,近現代時期的文學成就講得不充分就不能完整地體現出這一重要的歷史進程,從而對東方文學的整體評價缺乏公允。因此,該著作有其作為高校東方文學史教材的實用性。
其次,該著作從東方文學的基本特征入手論述其悠久性、民族特色、發展歷程,挖掘出東方文學不同于西方文學的宇宙觀、內傾化思維和倫理關系基礎。東方文明古國的發展歷程都頗為類似,古代源起于大河文明,近代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歷了大致相同的困難和挫折,《東方文學創作研究》把基于共同經濟、政治、歷史背景下而形成的東方文化特征總結為東方文學的“文化潛質”,并由此引申出東方文學的美學根源:生態美、靈性美、情境美與宗教、世俗的矛盾統一。該書在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可資借鑒的學術意義。
再次,《東方文學創作研究》在部分章節中有意識地以后殖民主義視角切入進行作品梳理和文本分析,不僅關注東方各民族的民族意識以及從中衍生出的傳統詩學,而且關注各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以何種方式處理西方文化的侵襲,最終以什么樣的形態與本民族文化互溶。20世紀之后的東方文學在當今的東方文學研究領域中還有大量的空白和缺失,尤其是東方裔的英語創作,無論從創作語言、文化身份和階段性流變方面都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從已有成就來看也是把東方文學推向國際文壇的最佳途徑。該著作對于這方面內容的重視是對東方文學領域的補充性研究,具有創新價值。
總之,《東方文學創作研究》跨越歷史、社會、哲學、語言等相關學科,涉及到流散寫作、民族主義等熱點話題,用理論解釋文本,以具體的創作梳理為文學史的階段性變化提供依據,并總結規律性特點,始終以東、西方文化交流作為宗旨,在闡述東方文學的同時以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學作為潛在參照系,一方面認清東方文化和東方文學的歷史邊緣性,一方面探討沖擊西方中心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于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的研究而言不失為有益探索。
責任編輯、校對:秦學詩